昨天,《纽约时报》头版首次全版刊发疫情中的遇难者名单,突然在中国走红,刷屏了朋友圈。
该头版的大标题是《美国接近10万人死亡,无法计算的损失》,副标题则是这样的:“他们不仅仅是死亡名单中的一个名字,他们曾经是我们的一部分。”
在整个头版上,密密麻麻地列了上千名罹难者姓名、年龄及生前信息。这是一种态度。
这种态度,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死者也曾经和活着的人一样,爱过,也恨过,被爱过,也恨过,但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
这种态度,在欧美国家实属正常。在他们看来,死去的人与活着的人,同样值得尊重的。看到《纽约时报》的这个封面,我突然想到了英国作家毛姆在《观点》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是这样写的:
“在公墓门口,看见了二战中阵亡的英国空军的十二座坟茔,墓碑纯白洁净,有十一座上面都刻着死者的姓名及年龄,都是二十刚出头的年纪。可是第十二座上却没有,大概是遗体缺损太严重,无法确认身份吧,只是写‘一名英国空军’,下面空了一行‘唯有上帝知晓其姓名’。”
美国人对死亡的态度,在葬礼上也表现得非常独特:警察摩托车为运棺车开道,周围开车的人纷纷减缓让道,绝对没有人因为需要等待不耐烦的大按喇叭,整个气氛异常肃穆。这样的葬礼,无论是权贵,还是贩夫走卒,一视同仁。
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美国的墓地,常常夹杂在教堂、居民区和商业区当中。他们相信,墓地并不可怕,甚至还是理想的邻居,不吵不闹。如果真的有鬼,鬼也怕人的吧。在欧美,你常常看到,这样的墓地,保持完好,到处是鲜花绿草,政府也不会过来搞拆迁。
美国人对死亡坦然平静的态度,在葬礼上反映十分明显。葬礼,大多仪式非常简单,当然也有泪花闪烁的时候,但是从来没见过嚎啕大哭,捶胸顿足,哭到晕死过去的景象。许多追悼会以“庆祝”逝者的一生为主题,和在婚礼上庆祝新的家庭组成相似。其目的是怀念先人美好的过去。
这也许与他们的信仰有关。在葬礼上发表悼词的人,并不都是嚎啕大哭,长篇大论的堆砌逝者的之功,而是更多的回忆一些表现逝者独特个性的小轶事,众人莞尔一笑之余,冲淡不少悲伤的气氛。葬礼完毕后,人们记得的是逝者个人品格里美好的一部分,带走的是正面积极的东西。
有谁知道自己的最后一天是什么时候来临?没有吧。既然如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人创造快乐,即便到死也该如此。
最后,回到纽约时报用头版刊发疫情中死去的人的名单和介绍此事,我们的媒体,是不是也应该学习一下?让逝者得到多一点尊重,让生者更有力前行。在刊登逝者名单的时候,他们每个人在世上曾经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也应当用一句话来做个简要的介绍。而且,这句话,要能代表他的一生。比如:“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