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USDollar,给你带来自由

离开是一种个人主义的选择
微博友邻@小椅子zoe一周前发过一条微博:
微博禁言30天,那就乌云镶金边,整理一下这段时间和博友讨论很多的话题吧:移民。

先引用一下微博友邻@小椅子zoe 一周前发过一条微博全文,做药引。
“看最近各地发的一批视频,一些基层工作人员(或者就是群众)仗着防疫的名义打砸抢,羞辱和侵犯普通人,心里只能庆幸上海不是这样,上次看上海政府的防疫工作新闻发布会,政府领导还专门强调要尊重法制,尊重个人财产,不许歧视等等。

但是又会觉得羞愧,我作为一个文明人,面对野蛮发挥的作用也就是躲在“文明区域”,躲在我认为不会对我暴力的地方,那我学的这点文明,意义是什么?(说躲在上海还不至于遭人恨,说自己跑到纽约去更遭人恨了。

但是另一方面,我想象一下自己如果置身于——那些借着防疫的名义,随意冲进你家门打砸抢的地方;自我隔离期间,居委会带着人用铁链把你家门封了的地方;一批人上你家杀狗的地方;没戴口罩被绑在柱子上的地方;生病了但是整个小区一天只能有一个病例上报名额的地方……最可怕的是,还有一片叫好的围观群众和网络评论。——那我这点文化知识,法制意识,口才文笔,社会关系,有什么用啊?全发挥出来也没有半点用处。就算把我现实里和网络上认识的所有厉害的好朋友都拉进去,在那个环境里,也没有半点用。我们的声音就像一滴水一样淹没在海洋里。就像你自问,如果穿越回WG,你有本事改变周围吗?你有本事独善其身吗?最好的方法,可能就是对那些你知道会倒霉的人大喊:快走!快走!不要回来!不要回来!
移民的精神准备
我在微博上多次强烈推荐过移民作家哈金。任何已经移了和要移民的人可以读一下他。
哈金来自中国吉林,成年后才用英语写作,但屡获美国各种文学大奖。
从文学性本身,我并不十分欣赏哈金的小说。
但,对于一个新移民,一个中年人,哈金是这十年来我读过的最重要的作家作品。我非常激赏他中年离开中国来到美国用英文写作的决绝。我读过他之后,经常会想到他的书,没有什么具体的文本语言,就是一种往前走付出代价的体系

他作品里的从中国移到美国的生活,有被命运的各种碾压,有去国不可还乡的苦闷,但他的结尾大部分是很美式的。
他质疑中国人生活处境中提倡的“忍耐”美德。因为这个“忍耐”在他看来包含无限滴容忍,容忍各种外部力量欺压自己,随便地让它们来塑造自己。
他质疑
国热情,因为“国家往往会毫不犹豫地背叛它的公民”,他的主人公都愿意且能为追求freedom付出勇气和代价,哪怕结局看起来是孤独的,但那是solitude不是loneliness.
他也是往前看的,他也不屑过一些流亡美国的中国activists,因为这些人永远地生活在过去,此后都是余生,吃美国福利而已。
他说,你要有勇气给自己重新建造一片故土, We have to look for our own Ithakas and try to find ways to get there.
诚实地讲,哈金让我不再有回不去故国的这种愁绪,他让我对故土上的很多人事都有了“放生”的告别,同时他让我对“建造自己的故土”有了个人主义的信心,和付出个人主义代价的准备。
强烈推荐:哈金的非虚构作品:The Writer as Migrant。


关于移民的精神准备,再推荐一本奈保尔的A Bend in the River.
提到移民作家的写作中,哈金反复讲到奈保尔的这本书对他是醍醐灌顶,“如果过去仅仅意味着累赘,就把过去当作垃圾扔掉。"
作为一个移民,来自一个有沉重过去的国家,我看了这本书开始对世界有不同的看法。
最后想说:关于移民,就是一个个人主义的选择,你也必须付出个人主义的代价,但同时你也会有个人主义的馈赠!
什么时候离开都不迟
我在微博上收到@ 你说啥我没牙 的来信,讲述了为何三十多岁决定出国读本科,重新再来。
原文如下:
“花开,我是个未婚女青年,今年三十多,体制内工作了十来年。虽然在事业上升期,但因为看不惯体制内的种种,也无法忍受没有自由的大环境,决定辞职去国外读书。身份特殊,美签基本无望,最终选择去荷兰。
申请的三所学校都拿到了offer。当我把消息告诉同事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错愕不已,他们认为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换个岗位啊,休息一个月啊,为什么要这么激进。他们跟我说不自由怎么了,自由会带来动荡,国外也一样的,哪儿都一样的。可是说这些话的人都没有旅居国外的经历,我不知道他们基于得出的结论。当我继续说,我问过国内外都生活过的人,无一例外支持我出去的时候,他们反问,你以为国外什么都好吗?国外当然不是天堂,不然大部分人肯定都不在国内了。但是他们怎么就这么不能接受有人在国内会不开心,会希望出去感受一下,再做判断呢?我跟一个工作联系紧密的男同事透露去了以后想加入赛艇队,对方第一反应是你这么矮,别人怎么会要你。说到今后的第一目标是加入类似于比尔盖茨基金会一类的组织时又被鄙视,你这个年纪了,找工作会很难。
所以,为什么想出去呢?这些言论和氛围是原因之一吧。
一位小姑娘看到这封来信,也发给我了她妈妈45岁出国读书再创业的事情,原文如下:
“哈咯!针对那位三十岁出国的姐姐的投稿,我想鼓励她,请勇敢的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吧(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我的妈妈在45岁的时候想要出国读硕士,因为读书一直是她的梦想,但那时我才大二,在🇺🇸留学,学费也很高。我妈权衡再三,计算了好久,发现经济刚好可以供应我到大学毕业,她也有资金可以去读书,所以就自学了雅思去考试,分数还挺好的,后来去了新西兰把硕士读完了。在我还没有大学毕业之前就读完毕业了,然后自己创业。虽然初期很艰难吧,而且一个人在海外也很孤独,但是她有梦想,很想去实现。作为女儿,我很支持她,也经常和妈妈通话鼓励她。外公外婆也让她在外放心追逐梦想,他们可以照顾好自己,如果累了那就回家,都没关系的。
我也想鼓励那位姐姐,若是你的家人都支持你,而且他们可以照顾好自己,你也没有太大的经济负担,请一定要勇敢追梦。请不要在意别人的话语,他们没有选择去尝试,愿意过安稳的日子,也是有自己的考量,他们有家庭和生活的压力,可能无法一下子放弃很多东西去追梦。倒也不是说他们怎么怎么样,都是自己的选择罢了。但其实人可以过很多种不同的生活,有梦想且敢于去追求,是很难能可贵的。
只要你想离开,什么时候离开都不迟!
你在的地方,就是故乡
有年中秋节,有博友问,月圆的时候有没有想家?
我说,我在的地方就是家。
这是一句真心的回答。我18岁离家的时候,就觉得一个人的家开始了,更何况现在中老年都在给别人建造家了。
过去的时间里,故乡或故国里肯定有让我们想念的一些东西。
但是,人必须得支得起自己,面向未来。如果在某地不适,就换个地方来过。
你在的地方,就是故乡!

USDollar∣自由指南,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USDolla内容全为原创。微信内容未经授权,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欢迎个人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戳文末「在看」,欢迎转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