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经济部署有哪些亮点?如何恢复和拉动经济?网易研究局邀请了十位首席专家进行解读。
以下为要点精编: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虽未设GDP 增长目标,但GDP仍需保持2-3% 左右增速
此次两会亮点在于没有明确提出GDP增长目标,而将政策重点转向稳就业与保民生。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今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扶贫和社会保障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第二,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大,实体企业与低收入群体亟需政策扶持。虽然两会并未明确GDP增长目标,但我们认为GDP仍需保持2-3%左右增速,以稳定就业和保障城乡居民收入翻番。
财政与货币政策思路体现为通过稳企业来保就业,优先支持民生与受疫情影响的企业与个人。财政政策一大亮点在于在财政收入受减税降费和疫情冲击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更加积极有为但仍保有节制,优先支持民生与社会保障,继续为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以确保“六稳”“六保”。同时仍注重经济结构调整,重点支持“两新一重”,以稳住中国长期经济基本盘。货币政策着重于扶持中小微企业渡过疫情难关,为企业降融资成本提供融资便利,以保住市场主体,通过企业创造就业机会,从而保障民生与社会稳定。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今年还是会面临通缩的压力而不是通胀的压力
因为疫情的影响,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设置一个全年经济增速的确定目标想来也是不符合实际的,所以今年不设目标还是比较符合现实情况的。我在去年已经在报告中预测过,今年的CPI目标会提高到3.5%,主要因为从去年以来猪肉价格上涨,CPI就有所上升,看起来3.5%是一个比较宽松的目标,我觉得今年还是会面临通缩的压力而不是通胀的压力。
今年设置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是900万,所对应的GDP大概是在4个百分点左右。虽然今年没有设GDP的增长目标,但是根据900万就业目标,按照我的估算,1个百分点的GDP增长可以解决200-250万人的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要靠各个地方政府全力以赴来解决,继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能够吸纳大量就业人员的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央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姚余栋:赤字率拟提升至3.6% 以上,略高于此前预期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先稳就业、保民生,聚焦“六稳”、“六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报告明确提出“引导M2和社融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和“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今年3月和4月信贷投放及企业债发行是社融增长的主要动力,4月M2增速已突破11%,增幅明显,前期较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有较强的稳定及拉动作用。为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报告提出要创新直达实体的货币政策,推动利率持续下行,要求银行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的信贷支持力度。2020年赤字率拟提升至3.6%以上,略高于此前预期。今年拟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3.75万亿,同比多增1.6万亿,地方专项债的发行或将推动新老基建的增长。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将展现出更强的韧性,顺利完成提出的各项目标。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淡化经济增速目标,优先稳就业保民生
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今年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强调了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在大危机面前,政策工具的推出体现了底线思维,就是避免一场危机引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损。为此,我们的经济政策没有探讨如何采用刺激政策去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要达到多少,而是要有限的政策工具去保就业和保民生。保就业需要稳企业,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这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赤字率拟超3.6%,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还将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力保企业的生存和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这是底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在“底线思维”基础上的政策灵活性。“底线”就是保民生,保障企业的生存、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要。而保就业、促增长、稳供应、减税降费等各项措施最终都是为了确保民生底线不被突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并不意味着不要稳增长,而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确定性极高的特殊环境下必须保留灵活应对的空间,确保实现保民生的目标。
从今年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来看,积极、宽松的大方向非常明确,政策应对的目标也非常清晰,就是要力保企业的生存和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这是底线。尤其是中央财政新增的2万亿元的赤字/特别国债,明确要全部转移给地方政府支出,就是要确保最基层的、最需要帮助的企业和家庭得到支持和救助。同时,报告要求今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要明显高于去年,也是要确保货币政策的宽松要落到实处,进入实体经济,展现了政策制定的务实精神。
另外,虽然报告对于减税降费、降息免租、救济补贴等各类减负担、保民生的财政与货币纾困措施不遗余力,但对于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却并没有依赖于财政与货币刺激政策,而是强调要通过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来激发增长潜力。在当前全球疫情发展和宏观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通过周期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确实很难准确应对,而这种改革取向、转型取向的政策思路则抓住了更底层的核心要素(即增强经济主体的内在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从中长期来看,不失为转危为机的明智选择。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请注意预算赤字率这个微妙表述的深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明确公布GDP预期目标,这在近二十年里是首次。正如报告所说明的,这主要是让各方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和“六保”,而居于两“六”之首的均是“就业”,这鲜明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没有明确设定GDP预期目标一致,对于年度预算赤字率也使用了“3.6%以上”的提法,是“以上”而不是“左右”,折射出底线思维下充裕的政策空间准备与灵活性考量。与经济所面临的挑战一致,在货币政策方面,报告不仅明确要求“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而且还提出了新要求,即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一点值得期待。
荣盛发展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研究员尹中立:今年房地产工作的重点是旧城改造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突出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尽管疫情发生在今年初,但政府工作报告里还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回顾了抗击疫情的过程、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绩。同时,报告也强调疫情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冲击,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金融与财政刺激措施,今年经济增长目标不列具体数字指标也是基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不确定性。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房地产的论述保持了以往的基调,继续强调房住不炒和因城施策,但在此基础上加了一些内容,提出要完善便民设施,让城市更宜业宜居,这意味着今年房地产工作的重点是旧城改造。
之所以要把旧城改造放在突出位置,是因为房地产市场外延式扩张已接近尾声,去年城市化率已超过60%,城市新增人口放缓,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超过40平方米,供求基本平衡。提高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和品质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预计央行将继续下调政策利率,降低LPR 利率,同时银行也要让利,降低费率水平
1、在GDP增速目标方面,与去年6%-6.5%相比,今年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其中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全球疫情蔓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各国防控措施不一,经济复工活动的开展,疫情面临第二次爆发的风险;二是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和全球经贸形势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我国外需环境急剧变差;三是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如因全球收入差距扩大导致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都会代开很不确定和不稳定性;四是为了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上,完成六保任务。
2、货币政策方面,“量”和“价”力度有望继续加大。在流动性供给上,报告提出要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因此年内全面和定向降准可期,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将持续高于名义GDP增速;在资金价格上,报告提出降息,且提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预计央行将继续下调政策利率,降低LPR利率,同时银行也要让利,降低费率水平。
3、财政政策方面,更加积极有为,将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一是放水养鱼,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稳企业保就业,加大稳定基本盘力度。如继续大幅度降低企业负担2.5万亿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银行合理让利,综合融资成本下降;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前期出台6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
二是加大稳投资和结构调整力度,即利于稳定短期需求,又能惠及中长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如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等。
三是加大惠企利民力度。如新增1万亿赤字和1万亿特别国债,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财政政策是为了保存量,并不是旨在刺激多大的增量经济规模
没有提GDP目标,因为疫情对经济运行产生了较大的扰动,一季度-6.8%,尽管目前看起来,复工生产基本达到去年同期,经济也在恢复,但由于疫情在海外扩散,二季度外需有压力,经济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僵化地设置一个较高的增长目标,一个是不切实际,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和债务堆积,偏离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目标并积累金融风险。舍弃GDP目标,政策中心转向六个稳、六个保要更加现实一些。
财政政策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两会前市场存在较强的财政预期,普遍预计规模在10万亿以上。但从实际公布的数据来看,财政刺激规模要低于市场预期。1万亿特别国债、3.6%的赤字率和3.75万亿的专项债更多的是为了应对疫情冲击下潜在的财政缺口,是为了保存量,并不是旨在刺激多大的增量经济规模。当然,上述财政刺激规模要显著高于去年同期,这意味着市场债券供给大幅扩容,为了防范利率债扩容的挤出效应,货币政策可能要做出些配合,尤其在对冲特别国债供给方面。
货币政策方面提到要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这说明在财政缺口压力下,后续基建加码更依赖融资扩张,这反映在当前和未来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将有较高的新增规模。另外,疫情导致经济骤停,企业面临经营性现金流缺失和刚性固定成本的双重压力,维系资产负债表稳定本身也需要一个宽松的信用环境。预计货币政策宽松的趋势将持续到三季度。
昆仑健康资管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个体国别经济增速的绝对值意义不大
没有设定全年总量目标的原因有三:
1、全年已接近过半;
2、疫情成为全球性问题,且长期化,个体国别经济增速的绝对值意义不大,真正决定汇率变化的是相对经济增速;
3、比起总量目标,眼下迫在眉睫的是稳就业、保民生。从三驾马车来看,对总量贡献最大的是投资(基建投资)和消费,但消费受制于疫情因素不能全面修复,所以如果过分强调总量的话,社会资源会过分集中于基建投资,未必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正因于此,在保障经济总量和稳就业之间,选择了就业优先。尽管“稳就业”也对应着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经济贡献,但这部分贡献更多来自于规模以上企业,并非小微民企。而小微民企又吸收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本文为网易研究局独家稿件,不构成投资决策。)
——END——
【重磅推荐】
课程火爆开讲,干货满满。
为感谢大家的支持,开放最后的报名机会,限量100名(附课程回放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详细信息)
➤  往期精彩回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