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与合并感染”的风险
李治今年60岁。此次疫情中,他失去了80多岁的母亲,又差点失去妻子。
武汉封城之初,妻子就先于母亲出现了当时媒体上已开始散布的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发烧且浑身酸痛。起初,她还安慰自己,就当是应对惯常的感冒,“不停地洗热水澡”,症状似乎得到了缓解。
大年初一,李治还陪同妻子就近去了趟中医院,挂了发热门诊的号,一片忙乱中医生给开了两盒感冒药。捱到2月3日,妻子坚持不住,甚至吃饭、喝水都没有力气。而此时武汉乃至全国的疫情正呈现爆炸性增长之势。
李治急了,“你再不去医院,就死在家里了。”他骑电动车,再次把妻子驮回了中医院。经抽血检测后,判定为疑似病例。几乎是同时,家里的母亲出现了发烧、乏力、呼吸困难的症状,这次,李治从一开始就有了不详的预感。
3天后,母亲被确诊新冠,此时人满为患的医院,一床难求。走投无路的李治,曾向医生磕头跪求床位,还是无果。需要两头照顾病人的李治,奔走在妻子和母亲、医院和家之间。有一次,带母亲去医院排队打针,年过八十受到病毒侵蚀后更加脆弱的母亲,甚至从电动车上一头栽了下来。
2月13日,母亲终因呼吸衰竭过世。进入3月,妻子的检测结果由阳转阴,结束了隔离。
时至今日,李治也想不明白,到底妻子是轻症感染者,因而在居家康复的过程中,把病毒传染给了母亲;还是正月里因为感冒入院的妻子,在院内被感染了新冠病毒,只是年迈的母亲抵抗力更弱,而没能熬过这一劫。
这样的情况远非孤例。此次新冠疫情的爆发,高点恰与流感流行的季节重合。新冠与流感的“叠加”,导致了疫情爆发之初,大量入院就诊的病人存在着交叉乃至合并感染的风险。
身为国家援鄂医疗队一员奔赴武汉前线驰援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呼吸科教授、大内科主任孙铁英,在今年两会期间发言,以她在前线的一手观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外界的猜测。
“我们收治的50例的重症新冠肺炎病人中,能查到其他呼吸道感染的病源阳性,其中流感有18例。这说明新冠病毒和流感合并感染的患者还是很多的。”
此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发布的报告中,对该院1月20日至2月9日的8274名密切接触者进行实验室检测发现,新冠病毒可能与其他病原体共同感染。在对613例发热患者进行13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检测中,甲流病毒(5.55%)、甲型H3N2病毒(4.57%)、乙流病毒(4.08%)等常见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阳性率并不低。
“双流行”在今年秋冬到来?
流感季与新冠疫情的叠加,成为了这次新冠全球大流行背后的一个致命因素。而避免疫情“叠加”造成的入院医疗挤兑,也是英国等西方国家在最初提出所谓“群体免疫”措施的初衷。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日前表示,“今年有双重感染的风险,现在在南半球已经成为现实。(南半球)的新西兰、澳大利亚、巴西这些国家已经开始进入流感季,他们就感到了巨大的防疫压力。”
事实上,每当流感季来临,老年人首当其冲,总是最脆弱的群体。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每年流感导致全球29-65万人口死亡,相当于每48秒就有一人死于流感。而在流感致死的病例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九成。
另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教授的一项研究发现,因为流感死亡统计方式的不同,我国未列入官方统计的流感相关“超额”呼吸死亡人口达8.8万人,其中八成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
究其原因,老年人口因为年龄叠加基础病的因素成为流感季到来时的第一大高危人群;而今年的疫情,从某种程度上放大了流感病毒对于老年人的危害。
秦立民和妻子李芳撑过了武汉封城的76天。想到封城期间的日日夜夜,老两口仍是心有余悸。
早在一年半以前,李芳被确诊肺癌晚期,但通过服用靶向药物,身体状况还算稳定。疫情期间,武汉当地的肿瘤科几乎被尽数征用,日常的取药和复诊都成了问题。更让秦立民担心的是,本就免疫力低下的妻子,在日常的入院治疗过程中,要是被感染了病毒,怎么办?
2月下旬,医院开放了每天20个的“癌痛门诊号”。秦立民四处托人,幸运地拿到了编号为“第三号”的入院通行证。当时正值疫情高峰,医院又是最高危的禁地,每次进出,夫妻俩都要接受一次核酸检测。
截至目前,李芳一共做过5次检测。有一次,是在院内出现了发烧的症状,这让秦立民直到现在都十分后怕。“好在,只是普通感冒。我怕这些天鬼门关都熬过来了,快解封了,却倒在流感上。”
补齐公共防疫“水桶的短板”
在指出疫情期间叠加感染风险的同时,北京医院呼吸科教授、大内科主任孙铁英说,在一线救治病人时,医生常常受困于“很难区分清楚哪些是新冠、哪些是流感的病例。”

在国家卫建委发布的第五、第六、第七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也明确提到新冠病毒肺炎应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已知病毒行肺炎,应在治疗中加以甄别。
但新冠病毒不仅与流感病毒在高发季节上重合,而且在生物学和临床特征上也十分相近。这给疫情防控出了难题,曾三次站在防疫前线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教授,对此给出的答案是,应当提升易感人群的流感疫苗接种率,以弥补公共防疫的短板。
 “香港很早就开始为易感人群打疫苗,60岁以上的老年人、医务人员、慢性病患者都应该实行免费接种,这样可以防止因流感本身导致的潜在并发症。中国现在的老年人比例很高,医务人员是医疗系统基石,如果把这三类人群覆盖到,将大大提升全社会的免疫力,降低其他传染病的风险。”
一位老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流感疫苗

另一方面,国际上前沿的研究也证实,提升流感疫苗接种率,能极大降低老年人入院的风险。接种流感疫苗可以让老年人流感门诊就诊减少25%,且有助于老年人将疾病/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最高降低60%,死亡率最高降低80%。
4月25日,做客《人民日报》直播宣教的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公开呼吁,为避免今年秋冬季新冠与流感叠加,对老年人群体可能造成的极大风险,应该“带上你家的老人接种流感疫苗”。在新冠疫苗开发出来前,流感疫苗是对于全家人应对“双流行”风险最可靠的保护。“因为至少打了流感苗,不会因为合并感染造成病情进一步恶化。”
老年疫苗接种率列入“社区防疫评级”?
4月8日解封之后,武汉的防疫仍然不敢掉以轻心。最近,王敏所在的小区仍然实行一定程度的出入限制,全市范围内的“全员检测大排查”也在循序展开。

从最早进入全国媒体视野的百步亭小区“万家宴”,原本出于关爱社区空巢、失独老人的集会,险些成为在老年人群体中扩散病毒传播的“社区源头”;到钟南山二次到访武汉确认了新冠病毒的“人传人”属性,并告诫有关方面的防疫工作必须升级到严防“社区传播”的级别。
 “社区”既是大规模传染病进入爆发期的源头,也是遏制病毒扩散、巩固公共防疫成果的根本。
封城期间,已经有八年乳腺癌病史的王敏是全家的“重点保护对象”。2月14日早晨起床,女儿突然发烧,体温达到38度,王敏吓坏了,赶紧打电话给社区报备。按照社区工作人员要求,母女俩先居家观察了3天,如果有任何疑似症状,需继续上报街道安排就诊。
住在同一屋檐下的母女俩,平时就分睡在两个房间。女儿发烧后,高度紧张的王敏白天在屋子里也戴着面罩、护目镜全套防护。一天,女儿打电话向社区汇报完毕,王敏甚至已经收拾好了行囊。她觉得女儿“就是新冠”,“马上送去刚建好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
好在,只是虚惊一场。连续服用三天奥司他韦、连花清瘟、九州通中药后,女儿开始退烧,五天后痊愈。
实际上,封城之前,女儿就已经发烧过一次。1月15日女儿高烧,1月17号去医院就诊。“急诊科排着长队,都是发烧的。医生连中午都没空休息。”本打算做CT的她,做了血常规、取了药后就回家了。那天,她在医院待了3个小时。几天后,女儿“自愈”了。1月23日,武汉封城,气氛陡然紧张。她们才知道,许多病人那段时间就在医院发生了交叉传染。“想想就后怕。”
患病后的几年里,王敏曾多次说要打流感疫苗,但一想到怎么接种、到哪儿接种,就迷失了方向;也不知道是否能报销,事情就耽搁了下来。
今年的两会上,来自医药卫生领域的多位专家及代表委员提案,建议将提高高危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率作为今年秋冬新冠及其他呼吸道传染防控的重要措施,并提出“推进老年人流感疫苗接种率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考核指标,五年内接种率超过50%”的目标。
而目前,我国的流感疫苗接种率尚不到3%,其中的一大原因是流感疫苗在大部分地区被列为“二类疫苗”,即需要部分自费接种。另一方面,在我国现行的防疫体系中,流感疫苗的接种只能由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疾控防疫中心进行,预约等流程相对繁琐,也限制了习惯“有病上医院”的老百姓的接种渠道。
参与此次建言的代表之一,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教所副所长何琳在任职政协委员的十年里,曾五次提议将流感疫苗纳入当地医保,最终2017年贵州省人社厅、财政厅联合下文,将流感疫苗列入“一类苗”(免费接种)。贵州的接种人次三年来几乎翻了两番,贵州省也是今年新冠防疫做得最成功的省份之一。
而为老年人接种流感疫苗,不仅加固了全社会防疫的堤坝,对于他们的子女来说,也是在社会责任和经济压力上的减负。有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约三分之一7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因流感及合并症入院一年内,都难以康复;其中,10%的老年人会因流感入院后身体机能明显下降,失去独立生活能力。且老年人因流感住院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14250-19349元,平均住院成本是成年人的两倍,若加上家庭看护而产生的经济成本,损失更难估量。
在国际上,针对老年人群体免疫力低下、免疫应答差等特点而研发的专属流感疫苗,已在欧美获批上市。而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趋势下,如何给予老年人群体更好的防护,以豁免于他们成为下一次传染病大流行下公共防疫的“短板”,也正在进入公众的视野。
目前,我国老年人专属疫苗严重缺失。加速引进专门针对老年人群的专属疫苗也是打赢这场新冠流感“双流行”攻坚战的另一张王牌。因为,流感侵袭之下,老年人无疑是最脆弱的群体。
和母亲合居在一起,王敏的女儿也经常把一些她所接触到的最新的疫情信息和健康理念,传到母亲的手机上。今年,她暗暗下了决心,要带母亲去接种流感疫苗。
用王敏的话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习惯了听国家的话,如果国家说怎么预防,打什么疫苗,我是会打的。”
(文中李治、秦立民、李芳和王敏为人物化名)
参考资料: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第六版、第七版)
中国国家流感中心《流感周报》,2019年第40周—2020年第10周。
《关于流感,你应该知道的真相》,张文宏。《廉政瞭望》2020-3-1;《环境经济》2020-2-23。
《1例流感病毒肺炎误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分析》,扶昭,《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20-3-2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的对比分析》,郭鸿等,《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8。
《他山之石:流感疫苗高接种率国家的免疫政策和关键要素分析》,冯录召、李中杰,《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9-10-06。
《唐驳虎:武汉疫情,背后有一个被忽视的重要背景》,唐驳虎,凤凰网客户端,2020年01月28日。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同时警惕季节性流感的叠加效应》,李铁钢、王鸣,《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微信号2020-2-11,杂志2020-4-6。
《今年秋冬新冠和流感会叠加?张文宏给出最新建议》,张文宏,北晚新视觉,2020-4-25。
作者丨马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