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有什么观点和看法,欢迎在末尾评论区留言,参与是一种美德,表达是一种进步。大量读者还没养成点赞的习惯,如果写得好,望大家阅读后,在右下边“在看”处点个赞
,以示鼓励!

    来源:国是直通车(ID: )
      原标题:《刺激经济,借钱还是印钱?》
树欲静而风不止。“财政赤字货币化”引发的争论持续月余,如火如荼;进退取舍的思路迥然不同,相互碰撞。
市场饥渴,企业艰难,民生盼惠,都在等待那“一池春水”。对冲疫情影响,扩大国债如箭在弦。
国债卖给谁,市场投资者还是央行?提出“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在一级市场,以零利率直接购买国债。
可行!支持者中,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外国财政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成威说,大旱之年,沟渠不畅,央行“放水”再多,都难流到实体企业和居民的“田间地头”。唯有“赤字货币化”,方可解此困局。
不妥!反对者中,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说,口子一开,后患无穷。应对疫情冲击,国债规模不会高得太离谱,完全可在现有的财政、金融协同框架下解决。
左行还是右行?
疫情之下,形势异常严峻,冲击前所未有。李成威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有着共同的目标,协同对冲风险、隔离风险、平衡风险。如果单打独斗,非但无法对冲风险,还可能扩大风险。
得出上述结论之前,李成威所在的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邀请各地财政部门、科研院所,召开“2020年第一季度地方财政经济形势座谈会”(视频会议)。介绍各地经济运行、财政收支、复工复产现状的与会代表反映,当前地方财政经济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要比统计数据反映出的情况严重。企业面临三难,中小微企业尤甚:市场开拓难,经营成本压力大,现金流紧张。
央行直接“放水”的效果不佳。他说,疫情发生至今,央行已多次“放水”,大中银行也有钱,市场流动性充裕,但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并未明显缓解。这说明,货币政策再宽松,资金也难以全部流到实体企业。央行“水库”的水放得再多,也难都流到企业和居民的“田间地头”。
“有钱的,没地方花;想花钱的,找不到钱”。李成威说,在这种背景下,实行赤字货币化,就是通过财政政策的渠道,将“水库”的水直接引到企业和居民手上,避免“水”在商业银行、金融体系滞留。这种办法,国外叫“直升机撒钱”。这就好比大火烧山,危情时刻,水管无法达到,不得不派出直升机撒水灭火。
水多泛滥,会否通胀?李成威说,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禁止赤字货币化。当时,经济过热,货币状态就像沸水一样。如今,经济萎缩,货币状态处于凝固状态。此一时,彼一时,1995年的“紧箍咒”,非要继续戴着?
对于外界担心的财经纪律问题,李成威表示,“财政赤字货币化”也不是“无度”的,必须通过全国人大审查批准才能实施,不是财政部门想怎样就怎样。只是纪律也要与时俱进。
借钱还是印钱?
卖国债,就是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入不敷出的时候,政府依靠“借钱”(如向市场发债)还是“印钱”融资?
政府通过向市场发债借钱,日后必须还本付息。马骏说,还本付息的压力,就是对政府赤字的天然约束。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本质是,卖给央行的国债不用还,甚至连利息都不给。即使要给利息,也可再从央行借钱支付。
一旦政府认为,可以无限量、无成本地从央行获得融资,财政支出行为就会严重丧失纪律,兴趣点会从努力增收节支转向如何花钱获得当前“民意支持”或解决各种无穷多的“燃眉之急”。
历史上,许多允许财政向央行借款和发债度日的国家都曾发生过恶性通货膨胀。上世纪70-90年代的智利和秘鲁、最近的委内瑞拉,都是例证。
疫情冲击之下,我国仍然保持正利率。马骏说,这说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仍有较大空间。比如,适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设计向银行定向提供流动性支持购买国债机制,都可支持新增国债发行。
马骏表示,从二季度开始,经济复苏势头显现,相信财政收支情况也会逐步好转。没有必要大动干戈,以增加长期经济金融风险为代价,打破“央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政府债券”的法律底线和对财政行为约束的最后一道防线。
马骏担心,如果央行被迫为赤字提供大规模融资,会导致货币长期超发。即便不引发严重的通胀,货币超发也会导致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会严重挤出实体经济,引发金融风险。
快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马上就开幕了。财政预算报告公布后,这场争论会按下暂停键吗?
另:大量读者还有没养成点赞
的习惯,希望大家阅读后顺手点亮“在看”,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喜欢本文的亲们,
请在页尾留言,点在看,转发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