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EEUD第1933天的推送
感谢19万小伙伴和一起每天陪伴,比心
本文授权转自:MINDARCH ID:Mindarch
文章已获得授权
如果发现自己996了依然跟不上节奏,非常有可能你创造的剩余价值被别人吃了。
一本收费标准,指导了十好几年,记不得设计费多少年都没涨价了。不但不涨,还有明显的下行压力。
相比而言,建筑设计的产品,住宅10多年售价涨个10多倍不奇怪,公建造价也足翻了一番了。造价中的人工成本,一个农民工的日工资从几十块涨到几百块。但显然,人工成本不包含设计。
建筑师个人收入的上涨幅度,不但跑输了GDP、通货膨胀率、CPI,更是被房价、子女教育、瓜果蔬菜甩出几条街。唯一能与之比肩的大概只有电视、冰箱、洗衣机等传统家电的价格上涨率了。
拿差不多相同的工资,在一线城市15年前每月能挣3个平方,一年就有个1室户。现在差不多一年才能挣到3个平方,相当于15年前1个月的住宅购买力。住房压力让年轻人逃离一线城市,家里没矿、即便老八校毕了业也不敢来。
对设计企业来说,最大的烦恼,是“永远都有比自己出价低的同行”。不是一折两折的低,而是直接对折。别说提高收费了,连保持上一个合同的水准都很难。
 为什么设计费涨不上去 
常有一个类比:鸡蛋从一只5毛钱涨到了1块钱。为什么我们的设计费却无法像鸡蛋一样,乘着CPI的小船涨上去呢?
对于鸡蛋而言,价格机制单纯明显。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所有的母鸡都是一样的;如果有母鸡中的战斗鸡,觉得老娘我少吃点一样可以生同样多的蛋,那基本上这只鸡的结局是便血而死。卖鸡蛋的老板们迫于母鸡的生理压力,都会提高自己的价格。不提高价格的老板虽然在短期会坚挺一段,但最终要么跟涨要么倒闭。整个行业形成了一条明确的底线,所以能涨价。
但设计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产品,没有两家公司能够提供一模一样的产品;即便是同一家公司,不同的项目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并不能简单等同。这就为确定成本价造成很大的模糊空间。
更糟心的是,设计师的承压能力远高于禽类。他们提供的作为“原材料”的“脑力”,很难精准定价;像心理医生拿个咪表计费的事情在国内很难实现。通常采用更加原始的“按件计费”的方式,根据设计图纸计费。这又带来了另一个模糊性:图纸背后的劳动量、品质的高低、附加的服务都说不清;似乎要有,似乎要给钱,但你也算不清,我也说不准,大家都混着干吧,好赖一锅粥。
成本问题是一个行业形成共同体的基石,将迫使大家守住共同的底线。如果这块基石是坚硬的(鸡蛋),价格上涨基本可期;但如果是一块软塌塌的海绵(设计),价格不但不会上涨,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价格随时有下降的可能。
 如何拯救这20年不涨的设计费 
这里有一个基本公式:
利润=收入-成本。
对企业来说,设计费虽然重要,但利润才是命根。由于“永远有更便宜的同行”,想要设计费的数额上涨,几乎不可能。但只要利润大于零,这桩买卖就有人干。在低迷的设计费基础上,寻找利润的上升空间,是生存者王道。
降低成本最为初级的办法,就是降低人员投入总量、降低人员构成素质。前者造成了设计企业加班多,后者造成设计产品质量的下降。
这些年大家都觉得怎么收费越来越低、活却越干越多,两者相辅相成。项目做成666(6折的收费、6折的设计周期、6折的人员投入);干活干到007。
但显然这种办法属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骨干流失,质量下滑,不可持续。
1. 降维竞争
这属于降低设计成本的高阶版。
1线城市的设计公司,开设2线城市的分部;付2线城市的工资,赚1.5线的设计费。设计费看似降低了,但利润上升了。
一个项目里,并不是每一个楼梯厕所墙身都需要985的人来画,也不一定雇大城市的绘图员。除去关键性岗位,其他设计工作属地化,降低用人和现场服务的成本,相当于把成本管理做到了专业内部。
分项或劳务分包,也是同样的降维道理。
2. 产品专项化
专项化是大企业的必经之路。说白了就是要做熟练工,通过生产效率的提高,降低同样产品付出的劳动时间,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这使得行业越来越趋于细分。业主方也充分认可,找某一领域更专业的公司设计。以前设计院所有类型通吃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一种类型专项化的形成,在于成功地建立起该领域的“Barrier”。通过专项技术、特定经验抬高该领域的技术门槛,把竞争者挡在门外。做成这件事的人,将成为领头羊,也自然会享受设计费的上限值。
十多年前,最没技术含量的类型就是住宅,考几个户型、搞定日照好像谁都能干。但现在住宅就不是那么容易做了。产品定位细分、开发商体系细分、装配式技术、甚至偷面积的技巧,让没做过的人无所适从,遇到一个专业的就很容易被灭掉。商业、展览、交通、观演、医疗等公建专项,都在形成专项化的俱乐部。
建筑类型有限,一旦出现新类型,或产生了细分,大家都会不遗余力地争抢。关键就在于,谁做成了“Barrier”。企业技术建设的核心,不在于雕琢作品、钻研规范,而在于设置壁垒。
3. 精简管理成本
冗余的管理流程,意味着一样收费的情况下,还要养活一批“职业经理人”。他们的存在可能并不单纯是拿走不低的奖金,有可能还会增加设计人员的无效工作,进一步恶化时间成本。
连华为都深为所困的“大企业病”。
设计管理重归“扁平化”,降低竖向层级,小团队、多分子。
在设计圈,体量大的不一定拼得过体量小的;资历老的不一定干得过年纪轻的。小型化的企业,比大企业更容易吃饱,有空间让利给客户。精干的小事务所,是未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工具改进
工具改进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很多科技行业都是靠工具改进发展。但自从二十多年前的cad革命一统设计江湖,在工具层面企业间并无太大差异;无非是个人的熟练度问题,能否达到一手嗑瓜子、一手画图的境界。
近年的参数化、BIM、人工智能等,都是工具层面的拓展。但就生产效率而言,取代cad的下一代产品尚未出现。目前力推的Revit为基础的Bim新倒是新了,但效率低下,顶多成为补充,不足以革命。所有电子软体都在趋向“傻瓜化”,可以想想Sketchup如何取代了3DMax,并非Max不好,SK更简单而已。
应该说,未来一定会有一种更简单高效的工具取代CAD,但不是Revit。
5. 缩减内核,扩大外延
十多年来做设计最大的差别,就是分包顾问大面积增加。以前建筑师基本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今天,建筑师许多工作必须由专业顾问完成。
绿建顾问、结构顾问(优化一下也得有人帮忙)、机电顾问、幕墙顾问,还有照明、电梯、智能化,连装个擦窗机都得要擦窗机顾问。
当然可能当年的建造水平不高,但设计内核的燃耗也是必然。之前只收一份钱,现在得捆绑起来多收点钱。设计费就这么点,难度越来越高,还不兴我不会吗?对不起,这活得另找专人。
 建筑师的生存如何改善 
看清了设计费不涨的本质,看到了老板们获利的方式,可以帮大家思考怎么获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利润原则对个人来说,道理也是一样。
利润=收入-成本
1. 降低单个设计项目付出的劳动时间
这句话好像有违建筑设计的主流价值观,不符合绝大多数的企业文化。设计难道不是倾情忘我投入?不是为了作品殚精竭虑?
如果你真这么想,有可能成为大师;但更可能在见到作品之前,就已经成为那只便血的母鸡。
所谓“价值观”,没有“价值”哪来的观?饭都吃不好是无法分泌“情怀”的。
降低成本,并不是降低质量,而是思考如何让自己变得高效。要专项化、做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用更高效的工具,降低无效劳动的比例。
这样才能在机会到来可以出作品的时候,拿得出精力和经验。即便出不了作品,起码也能让建筑师的生活更美好一点,才有希望延长自己的职业寿命。
2. 分享更多的利润
如果发现自己996了依然跟不上节奏,非常有可能你创造的剩余价值被别人吃了。找一家管理成本更低的公司,换一个待着舒服点的城市或岗位,去分享更多的利润。
你呢?有何高见?
关注EEUD点击菜单预约装修浏览全部设计师 
已经有全国各城市的1340位设计师发布了作品和微信号,你可以自由的联系设计师!
喜欢设计,关注EEUD!
欢迎入驻EEUD设计师平台
超500+设计项目&50K+委托人在等你
基础服务↓
承接平台上本地室内设计项目❷设计作品的发布与推广❸拓展圈内人脉(招聘与互助)❹异地项目协同支持
进阶服务
设计师个人品牌包装策划❷出图中心辅助支持标准施工服务支持❹一手品牌材料渠道支持❺提供共享工位(仅北京地区及商务辅助支持❻BOLOKEA营销体系及业务流程支持❼资质/财/法/税/社保支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一键入驻平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