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157字 | 阅读需7分钟
17日,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发表题为“历史教育所为何事?”的文章,强烈呼吁所有教育人士反思教育使命,不要让教育专业蒙羞。
全文如下:
历史教育是全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香港的课程中,中学教育阶段分别设有初中及高中的中国历史科和历史科课程,让学生从探索过去人类文明的进程,认识国家和世界的历史,从而培养对国家认同、世界视野,并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在研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固然要学习运用历史资料、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但从历史汲取教训,以史为鉴是历史教育有别于其他科目的重点,自有其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维度。近日,个别教师的不正确中国历史教学,部分教材的撰写方法,以及公开考试中的偏颇设题,均引起社会上极大的争议。
就这些问题,教育局详细说明如下:
01
认清基本史实,训练学生思维
历史教育十分重视学生能够认清重要史实的基本内容。以鸦片战争课题及20世纪上半叶中日关系为例,于前者学生须认识鸦片战争的背景、鸦片的祸害、清廷禁烟的过程、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战争经过、签订《南京条约》,以及鸦片战争的影响等。有关的教学材料及教科书,必须清楚和准确交代史实。另一方面,历史教育的重要学习宗旨之一是让学生在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时,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建立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及归属感。因此,学生虽然可以认识其他立场对于鸦片战争的看法,例如指称鸦片战争为中西文化冲突及英国拓展贸易结果的外国观点,但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须清楚让学生知道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是不平等的条约,以及在一九七二年,香港在联合国会议上被踢出殖民地之列等等重要事实,绝不能教学生以旁观者自居,或教授不符合历史发展事实的观点。
历史教育重视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其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提供全面的史实和不同角度的评论数据,并作出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辩,建立分析、判断能力,作为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但历史对某些事件已有强而有力的定论,选取的数据应正确反映该事件的史实,尤其对于还在基础学习阶段的中小学生,这更为重要。故在中小学从事历史教育的人士也应按学科课程要求选取有学者论述支持为主流意见的数据,以助学生从小建立人文、道德及历史方面正确的价值观。
02
优质考核题目,全面客观持平
有时这种方式也可应用在评核题目甚至是公开考试中,但有几方面的原则必须遵守。第一,该课题是基于历史研究属于有足够空间可供中学生考生讨论的史事人物。一些牵涉大是大非的题目,例如侵略、屠杀、种族清洗等,完全不应引导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讨论其正面价值,也不可能有国家会放在课本,甚至试题中让学生讨论其利弊,这是基于人类良知的共识,也是学生对承受惨痛经历民众同理心的教育。考题可以要求考生评论某场战事一方失败及另一方取得胜利的因素,但这不涉及道德价值判断。然而本年的历史科文凭试,有题目考问学生是否同意在一九OO至一九四五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利多于弊”。众所周知,日本于一九OO至一九四五年间多次发动对华侵略,造成数以千万计的同胞丧生。有人尝试合理化此命题,硬说此是开放题题型,考评技术层面可以容让学生得出“弊”多于“利”,甚或百害而无一利的结论,这是完全失焦的诡辩。实际课程和正常教学也不会与中学生探讨日本侵略为国家带来的“利”,而所谓“利”如何衡量?对谁人有“利”?与战争中人命伤亡怎可比较?接受外国的援助和被外国侵略是否可以说成是可互相量度、互相比较、互相抵销的“利”和“弊”?
第二,试题要求学生展现的能力,须合乎其学习的水平,也不是所有复杂的问题都可以简单化而不流于偏颇。有学者早已指出上世纪上半叶的历史,交织错综复杂的人物、社会阶层、国家等的相互关系和种种纵横交错的事件,又涉及文化、经济、政治等力量互动的复杂考虑,即使是大学学者也要慢慢梳理的问题,高中的课程的深入程度,还未达到仔细分析上半个二十世纪中日的这些复杂关系。故要求中学生在约二十分钟内“就自己所知”来处理这超越他们能力的题目完全不合理,也没有意义。
此外,任何历史题目如问及不同角度或看法,所提供的数据不应偏侧于一方观点,应让考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了解题目的中心。如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成因,历史资料题应从不同角度,如当时的国际关系、个别国家的利益、民族主义的兴起等,协助考生作出公正持平的结论。文凭试中要求考生讨论“一九OO至一九四五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的题目,所提供的数据都只偏向日本在20世纪初对中国的援助,资料的重要性与日本侵华暴行相比完全不成比例。再者,题目所提供数据必须要与题目考问范围配合。若题目考问的时段是一九OO至一九四五年,但只提供一九〇五年及一九一二年的数据,导引考生透过不完全的数据评论一个在较大时空发生的事件。因此,命题是偏颇的,极不理想。
因为设题已有问题,其信度和效度难以量度,故将题目取消是合理及负责的做法,也符合学生的利益。
但更重要的,是众所周知,日本当年发动对华侵略和抗日战争造成数以千万计的同胞丧生,公开试的试题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日本带来的“利”与侵略带来的伤害相衡量,不但与课程宗旨不符,更会严重伤害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受到莫大苦难的国民(包括仍然在世的抗日老兵和义士)的感情和尊严,也不符合中小学历史教育之义。难怪为不少社会人士诟病,我们对此深感遗憾。想到考评确有“指挥棒”的作用,日后会否鼓励教师要教授学生量度日本在这个年代对华的各种“利”跟侵华的“弊”孰多孰少、孰轻孰重,实在难以想象。
03
多管齐下,培育新一代
历史教育是任重道远的学校教育工作。加强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的国民身份认同,是教育同工持续努力的目标。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包括规定中国历史是初中的独立必修科,学校必须提供足够的课时;向学校发放推动中国历史及中华文化一笔过津贴,组织多元化的活动培养中小学生欣赏及承传中华民族的卓越精神及文明;配合新修订的中国历史科及历史科课程(中一至中三),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包括与历史有关的内地考察团),并协同专家学者制作多元化的学与教资源,严格评审两科历史的课本。因发生个别教师不正确教授鸦片战争和文凭试题目事件,我们特意上传由专业前线教师编订的教学资源,供公众阅览,希望公众不要因为个别人士的错误而误以为所有历史教师均不专业。我们期望能与教师及社会人士一同携手,为学生缔造良好正面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传承不少令人钦佩的历史人物对国家、对民族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当执行课程及评估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尤其是涉及教育及考评等机构,教育局有职责维护教育专业,并基于保障学生及公众利益而采取相应行动,予以纠正。教育界包括不少教育团体及资深校长、老师以及媒体都认同题目存在重大问题。有关试题距离可接受的考核题目水平甚远,未能有效全面客观评估考生的成绩,教育局要求取消有关题目,目的为保障考生的利益。在教育的议题上教育局不是无关的第三者,也不是纯粹资源提供者而不须负责教育的质素。因此教育局对试题表达看法和提出处理的意见,绝非以政治来干预考试。
我们在此强烈呼吁所有在不同教育岗位、职位的教育人士反思教育的使命,不要让教育专业蒙羞!
-完-
本文来源于央视新闻客户端,转自公众号“环球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有一种爱叫做在看 ·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敬请关注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