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一段“贫富孩子”的视频引起了大家热议:两个年龄相仿却身世不同的小女孩在大街上擦肩而过。

其中一个跟着奶奶一起,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身穿白色的公主裙,梳着精致的小辫,背着可爱的小书包,在奶奶的手上还有一袋孩子们都爱吃的零食。
另一个小女孩是跟收废品的爸爸一起,留着简洁的短发,穿着十分朴素,身上背着一个比她身体还大的编织袋,里面装着废品,一旁的爸爸肩膀上也扛着一大袋收来的废品。
当两个孩子擦肩而过时,互相看了对方一眼。等到漂亮的小女孩已经走过很远,背废品的小女孩多次回头张望,眼神中充满着羡慕。
直到她和奶奶消失在视线里,小女孩才无奈地扛着装废品的袋子,赶上爸爸的脚步继续往前走。
看了这一幕的网友都深感心酸:同样是孩子,却过着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一个孩子身上背着的是希望和未来,而另一个孩子身上扛着的是沉重的现实。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个社会从来就不公平,人和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有。
穷孩子、富孩子的起跑线究竟差了有多远?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部2013年的影片《子非鱼》,这是一部从孩子的角度看贫穷的纪录片,透视了香港底层人们生活状况。黄肇邦导演用3年的时间纪录了一群小学3年级的底层孩子,他们都承受着非一般的经济和家庭压力。
教育是否可以改变命运?或许在这里可以找到答案。
01
底层的“穷孩子”
在孩子们眼中,什么是贫穷呢?是想换一双新球鞋妈妈却买不起,是想买新一期的漫画八达通里的钱却不够,是非常热的天气里也不舍得开空调,是好朋友可以睡大床,而自己却只能跟妈妈挤在一张小床上……
在香港九龙,有一所名叫鲜鱼行的小学,这是一所靠鲜鱼商行赞助的学校。这里的孩子都来自香港底层社会的家庭,有单亲家庭的,有新移民的,还有靠微薄的综援(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维生的。
佘伟豪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没有见过自己的爸爸,也不知道爸爸是谁。他和妈妈租了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劏房”(把一间房间分割成好几间租出去)。
对于佘伟豪来说,贫穷或许是一间屋子一张床的尺寸,人家的床又大又软,而他的床,承载的不只是睡觉玩耍做功课,还承载了一个家的大小。
即使是租这样一间劏房,佘伟豪妈妈都已经竭尽全力。面对儿子“你是不是很穷”——懵懂的发问,她也只能无奈地回答:对。
伴随着贫困的,往往还有阴暗,有一次母子两人租的房子旁边邻居都是瘾君子、黑社会。为了逃离这样的环境,佘伟豪妈妈带着儿子办过好几次家,但每次的情况都是大同小异。
无论他们怎么搬家、怎么逃离,都逃不出相似的底层环境。
佘伟豪的同学谭志泽,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每周都有那么几天不得不寄住在别人家里。
他的妈妈是内地人,需要经常回大陆续签,妈妈不在的时候,谭志泽就寄宿在别人家。爸爸是一名底层工人,没有让爸爸照顾是因为爸爸不会给母子俩钱,并且他还有严重的家暴行为。
谭志泽说:“他打妈妈,打我,打到我满脸是血。”
说这一切的时候,谭志泽语气异常平静,还悠闲地在纸上胡乱涂画。
不够完整的原生家庭、破裂的亲情、父爱母爱的缺失……是这些孩子共同面临的困境。
黄嘉琪的妈妈,一个人带着一双儿女,昼夜颠倒地做兼职,只为了多赚点生活费,她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
这位妈妈说:“其实我觉得很难说要怎么栽培儿子,只是尽力配合好,做好他的功课。如果说要栽培他成为专业人士,我暂时没有想得那么长远。
她是一个从实际问题出发的妈妈,也说出了很多香港底层家长的心声:他们觉得孩子天生天养,两餐温饱就可以了,读不成书,就去做学徒,甚至有些家长现在会说,读不好书就领取援助金,基层市民只求过生活,或者只求延续到下一代。
02
贫穷不是原罪
富裕只是幸运
让孩子们明白学习可以改变命运,是这所学校一直在努力的事。
鲜鱼行学校有一个传统项目——贫富宴,让学生体验富人和穷人的生活区别。
在举行贫富宴的这一天,把全校孩子召集到一起抽签,抽中的孩子可以享受有钱人的待遇,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盒饭和牛奶,而没抽中的孩子,只有两块面包和凉开水。
“贫富宴”的目的是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贫穷,让他们知道,贫富就像抽签一样,生来就是随机的,不要为自己出生贫穷而感到罪过,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生来贫穷不是原罪,富裕只是一种幸运。
涉世未深的孩子们都不太明白自己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贫富宴上,校长的一番说辞似乎让孩子们知道了:原来我们只是抽中面包的小孩。
“有些饥民饿到几乎捉蜘蛛蟑螂烧来吃,因为真的没有食物吃。希望各位同学:第一,要珍惜资源,不要浪费物资;第二,校长希望你们用功读书,将来学有所成,用你们的知识去改善社会,令更多人有温饱的食物,所以你们要记住,你以前挨过穷,挨过两片白面包和白开水。
03
穷孩子和富孩子
起跑线差了有多远
在鲜鱼行学校的校长梁纪昌心目中,学校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帮助孩子们找到改变自身命运的那条路,鼓励他们向上流动:
“不论出身,大家一定要用功学习。
“读书才是同学们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鲜鱼行学校的故事是有后续的,后来有一个富家孩子Tiffany去了鲜鱼行小学做交换生。
在穷孩子因为经费的问题只能缺席学校的旅行时,同龄的Tiffany已经登上过巴黎铁塔,到过瑞士打雪仗,下海洋亲吻过海豚……
在穷孩子的父母交不出英文补习费用时,Tiffany父母早已斥重金为她请来了美国外教授课,每周有好几堂一对一的线上口语课。
英语课上,Tiffany的表现碾压了所有人,孩子们悄声说道:“她说得太快,我没有听清楚。”
完成鲜鱼行学校交换行程的Tiffany回到家后,用英文写下了一段感悟:我认识到自己是个幸运的女孩,我有很好的父母,有舒适的生活……将来我希望能多多帮助底层人士,捐款给慈善机构……
像Tiffany这样的孩子,起跑线天生就领先了别人两百公尺,这是阶级的固化,也是现实。
有限的课堂知识、家长文化的匮乏、经济能力的窘困……钱让穷孩子和富孩子接触好资源的机会差异越来越大,这些都苛刻地限制着穷孩子的成长。
在这个凡事都要计较经济成本的现代社会,“寒门出贵子”变得很奢望。
幸运的是,这些孩子们,还心存着“奢望”。
其实像谭志泽这样“抽中面包”的孩子,也是有梦想的,比如去美国留学,甚至是念哈佛。
无论是鲜鱼行学校的穷孩子,还是Tiffany这样的富孩子,在他们心中,都懵懂地坚信着自己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未来在他们眼前,仿佛并无差别。
校长梁纪昌在鲜鱼行学校的孩子们的身上,也寄予了无限的厚望和期待:
知识可以为穷孩子们掌舵,即使无法企及豪华邮轮,至少也能做大海里一艘快艇,晴空时独行万里,密雨时乘风破浪。
子非鱼,焉知鱼之苦,又焉知鱼之乐也。
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环境都各不相同,我们不能真正的理解不同阶层人的心思。但在我们唏嘘这些历尽生活磨难的故事的同时,要感谢父母给我们已经还不错的处境,也要让自己努力成为更高阶层的人,用知识、用经历、也用努力。
-END-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父母堂(ID:askjan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