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晚清名臣李鸿章,可以说至今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仍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
在那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他作为淮军和北洋水师的最高统帅,也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同时身兼军政外交大权之职,并没能力挽狂澜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致使中国在对外战争中频频失利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
当时,晚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几乎都与他有关,人们所熟知的《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皆由他亲手签署,要仅以这些业绩论,煌煌五千年华夏史李鸿章确实是卖国第一人。
然而作为“唯一能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李鸿章也曾尽力维护国家利益,只是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李鸿章的一生可谓成于外交,亦败于外交,最终成为满清王朝“背锅侠”,毁誉参半。
作为洋务运动中办实事最多的人,李鸿章成功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工业,由他主办的洋务中有100多个中国第一,50多个亚洲第一。他是中国近现代电力、电讯、邮政、铁路、航运、冶金、造船、翻译、海军、兵器等多项事业的开山鼻祖,为当时落后的晚清培养了大量科技人员。
1871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后,责任愈巨,视野愈阔。他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随后在他苦心经营下,逐渐形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的情形,此举最终不但促进了没落王朝的工业化,而且为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
不过,李鸿章始终没有逃脱时代对思维的束缚,由于皇权专制体制的“瓶颈效应”,由于洋务事业“官办、官督商办”的“国有制”机制制约,由于权贵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对民办商业产权的侵害,由于科学技术和教育不够发达,洋务运动最后失败了,为此,李鸿章也饱受诟病。
当中日《马关条约》签署的消息传回国内后,谁都没能想到,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时局已扭转,世界变了个样,过去被清廷看不起的学生日本,在仅仅一代人之后,就无情地击败了自己的老师。这一事件几乎彻底冲垮了中国人最后的信念上的优越感,而对于当时满清王朝来说,他们终其一生的努力最终被证明不堪一击!
甲午战争中国军队的惨败,也宣告了使李鸿章位望日隆,进行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让其引以为傲的北洋水师全军覆灭。随后他代表清政府赴日“和谈”,签订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更是万夫所指。
当然,在甲午兵败这件事上,李鸿章难逃其咎(后期保船避战),但若非是慈禧太后挪用军备款大兴土木修建颐和园,导致北洋水师各方面实力都比不上日军,北洋水师应该不会败得那么惨。
而据战后资料记载,当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则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战争战败,朝廷中就必须要有一个人被派出去,签订条约。当在胜负分明后,清朝就第一时间派去了以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为首的和谈代表团远赴日本,可换来的却是日方借口清朝代表授权书没有写明拥有全权,拒绝与他们谈判。
“弱国无外交”,愚昧无知,刚愎自用的满清亲贵连“卖国”的差使都办不了,满朝衮衮诸公,貌似只有李鸿章懂外交,善斡旋,善于“与列强打痞子腔”(其恩师曾国藩讥讽语)。在积贫积弱的条件下,熟悉内政外交的李鸿章努力运用老辣的政治智慧,玩列强于股掌之间,善于少赔款,多办事,坚持能赔款不割地,能割半岛,最好不割让海岛的原则,尽量减少损失。
虽然当时李鸿章心里也有自己的想法,渡日之前李鸿章坚决反对割地,甚至声称:“割地则不行,议不成则归耳!”后来尽管行前拜会各国公使乞求干涉无果的情况下,已被授予割地赔款之全权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伊藤博文进行反复辩论。
在谈判桌上,李鸿章遭遇了这辈子最大的羞辱,清政府代表团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说允或不允,可以说在前三轮谈判中,72岁的李鸿章受尽羞辱!最后“幸赖”歹徒刺杀稍稍挽回余地,日本才将赔款金额从三亿两减到了二亿两,其他条件也有了减少。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视马关签约为奇耻大辱,发誓终生不再履日地,并倾向变法图强。
当时,刺杀事件在国际上掀起谴责日本的舆论高潮,沙俄的军队甚至公开进入了东北地区,日本因担心谈判陷入被动,才松动了一开始猖狂的条件。之后又因为“三国”干预(日本占领辽东半岛,严重阻碍沙俄向中国东北伸张势力),辽东半岛也从条款中取消。
可以说甲午战争后,中国朝野上下,已经陷入了一种强烈的“联俄、仇日、疏英”的情绪之中。在这一背景下,清廷又稀里糊涂签署了认为可保证中国20年安全《中俄密约》。然而,这种仰他人鼻息的做法,终究只是一场空。到1900年庚子国变之时,沙俄则干脆撕毁条约,直接参与到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来了。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李鸿章又被清廷推上谈判桌,1901年9月17日,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奕劻与德、奥、比、西、英、法、美、意、日、俄、荷等十一国公使终于在屈辱的《辛丑条约》上签字。这个价值4亿5000万两的“议和大纲”被签订后,国人声讨又起:“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签完条约,李鸿章突然咳嗽剧烈,吐血不止,病情急剧恶化。就在他临死前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的病榻前,逼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油尽灯枯,说不出一个字了,只是两眼“犹瞠视不瞑”。
其实,在签订完《辛丑条约》之后,李鸿章自知命不久矣,临终之前依然惦念着国家安危他留下了一首遗诗和一份遗折。其诗便是我们所熟知的《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如今这一首诀别诗流传甚广,但其实李鸿章那一份临终遗折才是留下的遗言,其内容字字含有血和泪,其情其伤堪比《出师表》,让人读来潸然泪下。
“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瞑。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至计,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李鸿章临死之前还在为国事操劳,表明自己至死报效国家的心迹,除此之外,李鸿章临死之前还告诉后人一定要提防此国,灭中华心不死。“东事尚棘”,这里是指东北被沙俄占领的事,八国联军侵华时,沙俄采取侵略AB两个计划,一方面随各国一块出兵攻打北京,另一方面则单独出兵占领东北,这件事的确很棘手,搞不好,东北就没了。在李鸿章看来,这个国家的野心比日本更大,千万要提防!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作为第一代外交人物,李鸿章在清王朝江河日下,列强虎视眈眈大变局中竭力挣扎,力图挽狂澜于即倒。尽管他能通过自身的谋略与手段在谈判桌上使中国“获利”,却也因时代局限与自身认知不足,签约时自作聪明的手腕也为中国埋下诸多隐患。李鸿章一生可谓成于外交,亦败于外交,他为满清王朝背完了所有外交黑锅,堪称中国历史上背黑锅之最!
1901年,签完《辛丑条约》后大口大口地吐血,不久就病逝于北京,享年79岁。而据说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到皇宫,慈禧太后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随后慈禧太后念及功勋,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纵观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也仅此一人。
来源 | 头条号「读史鉴智」
《天涯连线》本期热帖 

深度阅读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天涯连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