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话永远伤人难听
更何况,说者日子常不好过
April,13,2020
大家好,我是小保儿。
今天,想为大家讲述,一位美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非著名”人物——
他的身份有点特殊。
既是一个“异见者”,终身被主流排斥;却也是一位悲剧吹哨人,在世难挽历史狂澜。
他生活在1920年代的美国,时代欣欣向荣,但他只感受到虚有其表的惨淡。
为什么?
现在,就让历史指针一拨,我们把目光投向他活着的当年。

盛世泡沫  戳破有“罪”
当时一战刚结束不久,美国彻底坐稳了世界第一经济体的宝座,消费潜力空前高涨,大有如日冲天之势,借用现时一位新闻作者的话来说:
“美国好像轻而易举取得了几乎每一个领域的优势:金融信贷,军事实力,流行文化,发明和技术。”
繁荣盛世下,只有百万富翁会让人羡慕
享乐主义乘着功利至上席卷大地,爵士乐师一响指,吹响了「美国梦」的前奏,一场华丽大戏上演——蜂拥的人们像埃及驯蛇人玩弄的蛇,疯狂上爬争名逐利。
要西装革履出入豪华住所,要晚晚一掷千万纸醉金迷,才配得上「成功」二字。
粉饰豪奢的一扇门被打开有个男人嘴叼着笔走了出来,一脸厌世:
“都疯了!简直是道德沦丧,败坏文明!”
歌舞升平粉饰下的“废墟”,他似乎窥见了,每个人精神上有个大窟窿。
他叫艾尔伯特·杰伊·诺克(Albert Jay nock),正逢50岁,所创办的小众报纸《自由人》,是当时水准最高的英语刊物
但名气还不大,说话分量轻。况且大家好像听麻木了一样,对他笑了笑,摇一摇手上的今朝酒,继续看台上滑稽的侏儒表演。
过了不到十年,1929年发生美国大萧条。
大地苍生一片哀嚎。
400万人一夜之间失业破产,罢工此起彼伏。为了偿还巨债人们无奈卖掉房子,露宿地铁站,到垃圾焚化炉旁取暖。
世人方才醒悟:野蛮生长必然引来反噬
才记起灾难前夕,有一位叫诺克的记者发过哨子。数年后他再次预言命中,1939年如他所料般,爆发了二战。
但诺克得到的回报,依然是无人理会他。
甚至被排斥。
众人笑他高傲天真,压根儿是“多余”的。甚至挖出他1914年那一次离国出走,怼他:不爱国滚就对了。尽管诺克是出于对国内舆论失望,接受工作派遣旅欧。
诺克作为政治思想家的一生,“不太辉煌”。直到离世前一刻,他始终被视为一种异见的存在。
或许“错”在思想太胆大,或许真话太难听伤人,人们对他的忠言毫不买帐,报予恶言攻击。
加上诺克不止不愿迎合,还高傲爱还嘴,是充满“攻击性”的人。
受孤立,往往是他们的宿命。

◎ 艾尔伯特·杰伊·诺克(Albert Jay nock)
1870-1945

保守主义思想家,美国自由意志派社评家、作家
抛却传统  毁序毁己
要是问,当时诺克究竟看见了什么,非要“破坏”人们乐于沉迷的醉生梦死?
来看后来一组惊心瞩目的数据:

“至少200万美国人依赖精神类药物。1941年春季征兵有40%的人因为精神心理问题,被免除兵役。”
在大萧条袭击前,美国社会的消费主义越来越猖獗无度——
每个人在疯狂借贷消费与炒股,拼命干活拼命花钱,像一台台没有休眠模式的撒币机器。人们的价值观,激进又扭曲。
在自传《多余人的回忆》中,诺克如此记载:
盛行着功利主义的糖弹炮衣,早已将人们“苦行律己”的清教传统击毁。生产劳动原本是一项神赋天职,如今却成了牟利手段。
人生目的,变成只有赚钱与消费。
◎ 图片出处 / 《大西洋帝国》
当物欲豪流失去节制,就会杀死精神生活和自由理想的追求。
诺克见到,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转成“美元写手”,靠生产垃圾文学赚得盆满钵满。
他公开点名《拉塞拉斯》、《伊夫琳娜》……炮轰它们鄙俗的爆款套路,毫无创新,毫无深度——清一色“ 成功”实现情节、脑袋浅薄主人公,贩卖廉价情怀。不难想象,要是如今中国的自媒体“文学”呈到他面前,必定让他老人家暴跳如雷。
教育界也沦陷了。学校教授知识,是为了生产就业机器人。因材施教、古典学识、基础性训练统统缺席。
教会也对财富虎视眈眈,卖出一场场廉价的忏悔。人们听完第二天,又心安理得地继续名利场上蚕食厮杀。
◎ 人们光明正大举着酒杯,庆祝“禁酒令”生效
这个时代美国人的精神状态,就如在行军的部队,又含着争夺者的骄傲自满。他们信奉实用哲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成了几乎每个人的信条。
自由能给予物质繁荣,这确凿无疑,但如果不受道德牵制,生出的婴儿必将“早产夭折”。
诺克一纸文章,毫不留情地揭露这些人心中道德秩序已崩塌。
“疯涨容易让人头脑发昏,激进会烧掉文明根基。”
文中他写道,“急功近利”已经使美国社会失去了方向感,跟当年法国大革命如出一撤,一场私欲冲破道德线的人祸将成下场。
法国大革命中,所谓“旧秩序和异见者”在激进呼声下,一个个被送上各种酷刑面前。屠杀将近50万人,其中85%是平民。
而美国大萧条1929年-1933年中,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700万,绝大多数死因是自杀和营养不良,富者亦遭殃:减薪40%的中产者坠入还债无底洞,许多富人积累了几代的财富一夜间蒸发。
◎ 失业者排队领政府救济,墙上海报写着“没有哪里比得上美国”
从来没有人说过,当一把火要烧毁旧秩序,点燃者可以幸免。
古罗马格拉古兄改革、苏俄十月革命、阿根廷贝隆改革……
诺克所担忧的激进惨剧,历史比比皆是。无一不诉说着:坏了秩序,推倒秩序的人们离毁灭也不远了。
73岁出版自传《多余人的回忆》,忆起这个时代,诺克仍感叹万分,他引用了一位法国作家的话发出史无前例的谴责:
“(这时的)美国是唯一不知道何为教化(教养)而从野蛮直接跨入颓废的社会。”
至于,能够烧文明毁秩序的,不是富者也不是穷者,不是当权者或草根阶层;
而是所有那些“不知文明为何物”的人。
◎ 语录出自《文明的进程》/ 埃利亚斯 / 社会学,长按扫码购买
梦回布鲁克林“文明邦”
在布鲁克林,诺克度过了10岁前的童年。
1870年,他出生在一个大家族祖父是老派英国人,父亲是炼钢工人兼牧师,母亲是法国人。
被长辈夸赞为“神童”,诺克好奇欲强,沉迷读书,靠读报自己学会了单词拼写。父亲还教了他艰涩生僻的拉丁文和希腊文
一双蓝得深沉的眼睛,经常皱眉,他不爱守规矩,一直到大学都是受放养式教育;随年龄长大,身上的保守主义品格逐渐显露:
他凡事保持强烈怀疑、审慎思考、爱从历史中寻根问底……
◎ 在后来成为记者之前,诺克从1897年起当了十年牧师
当年布鲁克林,还是一个工业小镇,远离尘嚣,不像有政府存在。一位警长带着副手管着全镇。没发生过一件罪案。
这里又像一个“大熔炉——
诺克记得,有数不清的人,跟他一样是混血儿或者随先辈移民过来:倔强古板的英国邻居,德国泡菜大厨库特先生,酷爱机车的荷兰人……
来自欧洲各地的族裔扎根于此,交往融洽。
◎ 《第六大道13街》,由美国画家John Sloan创作于1907年
人人思想遵旧,却独立而有才华,
就像是“迷你版”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
,布鲁克林充满
自由、传统与美德。
在诺克记忆中,几乎每个人都爱古典乐、戏剧,时常开露天聚会;他第一首听的曲子是《茶花女》选曲,一位唱男高音愉悦动听的伐木工人,让他始终难忘。
父亲天性好客,时不时有客人上门拜访,一起书房里聊文学、希腊哲学与宗教。他们举手投足极具远古美感,调侃起来又像“动物一样撒欢”。
从小耳濡目染,让诺克见识到什么叫优雅、幽默、教养、谦卑、尊重……
整个布鲁克林小镇与人民,一个文明小邦,就像杰弗逊总统所说的:
“不同凡响的美国人,在没有权力管束下才会繁荣发展。”
◎ 语录出自《多余人的回忆》/ 诺克 / 政治思想&自传,长按扫码购买
后来出了布鲁克林,诺克再也见不到美国任何一处地方有自由。
1895年,即将进入世纪之交,诺克刚满25岁,开始接触政治,随后二十多年间一路当牧师、记者和自由撰稿人。
这些年,他常常感觉与时代格格不入。
他以“怼人王”的作风小有名气,但一直被排斥在主流之外。所谓主流,就是赞颂一切让美国欣欣向荣、最好立马见效的手段。
也没有老板愿意给他出书。这怪他不愿说假话讨好消费者,不以真理服从盲从。
他合伙创办的《自由人》报,连续亏钱到第四年就倒闭了。
◎ Michael R Harris的著作中记载,诺克是五大反教育改革者之一
辗转大半生,到了52岁,朋友资助诺克出版第一本书《一个罪恶国家的神话》,之后《杰弗逊》、《我们的敌人:国家》、《多余人的回忆》相继问世。对这位朋友,他是心存感激的,因这些书当时几乎都赔钱了。
他的文字有一种“剥开了皇帝时装”的正义感,却显得不合时宜。
他在书里怼人民,怼同行,怼教育,怼政治人士,怼国家……揭开了美国社会中,每一寸烂腐浊泥。
但这些声音,与后来胡佛执政的共和党,一同被埋没在反对声的口沫中。
1932年,进步主义者支持的民主党领袖罗斯福上台。这时诺克62岁,发出了同时代最大的反对声音:
“当权者的自由主义,是对个体自由的叛变。”
◎ 1912年的进步主义罢工运动,孩子们“也”加入其中
为“自由”正名 姗姗来迟
当年的罗斯福参选,是一场权力与自由的拉力赛。像诺克这样的旧时代守护者,可惜地败了。
“开错路”的历史继续往前进。
诺克见到,当时的美国已经误入歧途,处于不同位置的人们,价值观撕裂。各种思潮彼此起伏,最终成了一场有心之人的利用。
当说起自由,每个人讲的意思可能都不一样。

一些进步主义者,扭曲了自由的古老含义。诺克看出他们个个都是诡辩家,用好听华美的措辞巧妙让人们“出让”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自由。
最终,他们同意保障“福利自由”,故意绕开了经济自由。做法是,通过主张加大征收所得税、遗产……
美曰其名保护弱者。
◎ 罗斯福在中央公园发表“四大自由”演讲
罗斯福发表的承诺,其中有两条是
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
新政旨在令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在此前提下,这两条可以被通俗地解读为——
免于匮乏,是由政府提供援助来保障人们的发展生产。
免于恐惧,则是强调了法治,加强了政府的公权力,尤其是政府武装。
但在诺克看来,这等于权力扩张被“合法化”了,远超出了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事实就是:任职期间,罗斯福打破禁令,直接向国会提立法案发案,使用的否决权高达633次。他还扩大了联邦政府官员人数、设立临时紧急情况救济部门等数不清机构,由政府直接下命令。
而且,罗斯福总统非常在意官员的“政治忠诚”问题。
很快人们发现,搞新政和改革的一批人,在国会内部产生了严重分歧。新政实施到地方各处,则被爆存在庇护、政治操纵和腐败。检举投诉和查办的案件数,大大超出以往同期。
◎ 语录出自《我们的敌人:国家》/ 诺克 / 政治思想,长按扫码购买
此时,真正的自由信仰者诺克,已经心无波澜。
不论是《杰弗逊》还是《我们的敌人:国家》,他早就写到——
一只巨大的权力之手,盖过了原本属于社会、属于市场的手。专制的浓云迷雾已经遮蔽了理性的光芒
至今历史学家们已经公认,这场新政开启了权力扩张的时代。罗斯福的自由说法,更成了历任总统屡试不爽的理由,成功说服美国人民支持越南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及伊拉克战争。
◎ 1968年,海军护士Suan带领American Gls游行,士兵是反战主力之一。(摄影 / Harvey Richards Media Archive)
1945年,诺克离开人世。终年75岁。
但就像诺克信奉的一样,真理将永存历史长河。他的思想,由一代代后人薪火相传。
50年代,保守浪潮重返美国。
这个时代的人,终于读懂了他的苦口婆心。
彼德·维利克、拉塞尔·柯克等一批知识分子,纷纷撰文呼吁停止激进改革,带回来被人们忘光了的美国传统。
以穆勒 · 罗斯巴德为首的部分奥地利学派学者,接过了诺克的思想橄榄枝,发展出现代自由意志主义、无政府资本主义等著名理论,为保守主义丰富了经济思想根基。
到1955年,古典自由主义者、传统主义者、反激进主义者组成了联盟,小威廉·巴克利(William F. Buckley Jr.)创立《国家评论》报来代表发声,其立场为对外反对苏联,对内反对福利制度。该联盟获得的最大胜利,则是1980年里根当选。
这个时代的人,终于重新学会保守了。
生时未能惜英雄,逝后方知他珍贵。赞誉会迟来,但总算到了。
为铭记他的思想,后人将诺克誉为「最有人文精神的保守主义先驱」。
不止诺克,保守主义史上的“边缘人”不计其数。含冤成为“叛国者”的埃德蒙·柏克、逃离隐世的拉塞克·柯克……他们义无反顾捍卫传统与道德,不惜走在多数派声音的反面,理据力争,只为真理。
这些大师的珍贵思想,影响深远。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已经整理成册,再筛选了其他时代几位有代表性的保守主义思想家,汇成一套《西方保守主义经典译丛》,这是如今国内最全面、最深入、最宏大的保守主义作品
人类社会是一个精妙的有机体,思想冲击价值观,决定未来态势。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一起是“当代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三大思潮”。对想深入了解英美历史、看懂世界秩序变革的我们来说,不可不读。
读了之后,必然刷新我们对人性、道德及自由的认识,这将是一场脱胎换骨的思想洗礼。
2020年,又一个天灾人祸横生,时代混乱剧变的时代。
命途未来如何,我们都不知道。但历史在前,先知执笔,已留下了种种真智。不再重犯以往过错,尤其是大错,正是我们作为小个体唯一能做的。
希望,我们是下一个,传承“保守”的文明秩序守护者。
懂保守主义思想,避免犯大错
可点击下方小程序购买本书
参考文献:
1. 《美国“新左派”史学研究》,徐良    2. 《享乐主义、经济主义与消费文化》,卢风    3. 《享乐主义、经济主义与精神文明》,卢风    4. 《经济主义的“乌托邦”》,王俊    5. The Durable Mr. Albert Jay Nock, Edmund A. Opitz    6. Albert Jay Nock on Education,WENDY MCELROY    7. Albert Jay Nock's Laws of Political Process,Mark Sunwall    8. 《文艺复兴是什么?》,盐野七生    9.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赵林    10. 《知识分子的背叛》,朱利安 · 班达    11. 《多余人的回忆》、《我们的敌人:国家》,艾尔伯特·杰伊·诺克
图片&设计来源网络公开素材
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 | 小保儿、那兰        设计 | 小保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