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设计师发问》第三集,我们的对话对象,是美籍韩裔时装设计师 Peter Do。
大概是去年,我从 Instagram 开始关注这位设计风格等同于鲜明审美态度的(新)时装设计师。外表上成熟性感,贴满「当代」标签;但内里的剪裁和衣服的筋骨却十分古典,二者均清清爽爽地展示于迄今为止的品牌型录中。我认为,这是一种属于年轻设计师少有的「清晰条理」。
值得回味的是,Do 的作品是典型的「时代养成审美」的结果,且是一种综合的「养成」—— 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视觉上飒爽凌厉,对衣服的传统制式加以延伸;二是他借着传媒介质的东风,将自己极具传播力量的作品一键传输到了全世界。
鲜少露面的设计师 Peter Do
这两重素质的集合,是 Do 获得大量关注的基础和保障。在整理采访时,我逐渐感觉到,他的话语中,没有任何属于「网络时代生人」的投机取巧,而是他自身笃定的结果,也许与他师承名门的经历并无极大关联。他正在用尽全力地表达一种更抽象,但也更强悍的东西。
一时间,无论线上线下,Do 开始受到广泛并持续的追捧。这正是因为 Do 的每一季整体作品,每一门类单品,甚至模特的选择,都有着紧密的连贯性。从 2019 春夏首个系列开始,他便专注于观察和打造比例的调配、纹样的精简、剪裁的均衡和色彩的控制。收紧的腰部角度,直角或夸张的肩部轮廓,加长的腿部线条,带着斑驳诗意的未来感。他非常擅长用褶皱、镂空、不对称等方式强调每一个系列的层次。
两年,从设计师工作室到一个成熟品牌,Do 的视觉和入眼极快的衣橱风格逐渐建立。正在向成衣的理念迈近,以及思考了所有新设计师推开工作室大门前都需要自问的问题:你是否真正了解什么是「衣服」?
以下是我们的独家专访。
Peter Do 2019 春夏系列
T China:你还记得你做的第一件衣服吗?
Do:当然!当时我还是高中艺术社的社长,学校里有一位颇具影响力的艺术老师,她走在潮流的前沿,也走在时代的前沿。她对可持续性很感兴趣,喜欢看《天桥风云》(Project Runway)真人秀,还想举办一场主题为「从垃圾到放克」的时装秀,问我想不想帮忙。我妈妈从 K-Mart(韩式用品卖场)给我买了一台缝纫机,然后我们一起学着在餐桌上缝东西。我记得我做的第一件衣服是一条无肩带连衣裙,布料用的是一块窗帘。我还用甜菜根给它染了色,然后用松紧带固定;我想,我们当时找到了解决问题和一起学习的方法。
T China:你是什么星座?
Do:我不是个特别热衷于星座的人,不过我是射手座(非常诚实),属相是马(总是在路上)
T China:你大学时读的专业是什么?
Do:我在纽约市的时尚技术学院(FIT)学习时装设计,专业方向是服装剪裁。
T China是谁为你打开了通往时尚界的大门?这个过程又是怎样的?
Do:从个人层面来说,是我高中的艺术老师为我打开了通向服装制作和美学的大门。在某一时刻,我发现自己爱上了时尚。我在 YouTube 上观看了 Alexander McQueen 从前的时装秀,还看了和他相关的所有书籍和采访。虽然他在当下的影响力大多体现为一种间接的意境和气韵,但麦昆的确是我迷上的第一位设计师。
从专业层面来说,我在 2014 年获得的首个  LVMH 毕业生大奖为我打开了许多扇门。在那之后,我进入 Céline,在 Phoebe Philo 手下工作了两年半。我的时尚事业就是这样开始的。
T China:结构与材料,看得出是你特别在意的两个方法。你怎么看待并使用它们?
Do:结构和面料是设计师赋予作品个人风格的两种途径。即使有两位设计师使用了同样的图案,他们所选用的结构和面料也能体现出差异。从零开始的作品永远是属于自己的,所以我们一直在尝试着使用新的面料,并尽可能地把它们运用到极致。我们用的不只是棉花,而是与一定比例的人造丝相混合的一种结合纤物,这也是是我们的品牌标志。
我们的标志性面料之一是我在毕业之初特意设计的间隔织物(Spacer)。后来,建筑师 Zaha Hadid 邀请我为展览用 Stoll 牌机器制作一组间隔织物。那是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所产的织物的对比;在亲自感受之前,你永远都想象不出它是什么触感、有多么柔软。此外,间隔织物也非常实用:它极其轻薄,但也是结构性的布料:可以机洗,包装时不会起皱,还有独特的弹性。它拥有明亮的质感和独特的风采;并不是所有的面料都有这样的特点,只是我们一直希望能研发出能彰显情感和个性的织物。
结构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总会慎重且直接地考虑每件衣服的结构 —— 翻领和口袋的正确比例、外套的衬里在穿着者走动时该呈现出怎样的动态等等。我会考虑到方方面面。服装(的本质)就是我们的生命,所有的设计都源自于此。
Peter Do 2019 秋冬系列
T China:生活中的突发情况层出不穷,你怎么从中选择你最需要的灵感?
Do:灵感的来源多种多样,很难说清楚。首先,灵感来自于生活:周围的人、旧货商店,也有部分来自于互联网。我一定要有观众,我会和工作室里的每个人交谈,并观察他们穿着的服装。Peter Do 这个大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对我们推出的服装系列有所贡献,灵感可能源自某人到工作室里来时穿的一条裙子,也可能源自某个人在一只手上叠戴戒指的特殊方式。
服装系列的大部分灵感都只是来自于对必要、紧急或关键因素的感觉,这是整个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我从「制服」这个衣服样式中汲取了很多灵感。我看着 Irving Penn 拍摄的照片,从而开始猜想人们上班时,到底是会穿围裙还是三件套西装。
而有些时候,灵感就单纯地来自于我在看的东西。去年的秋天,我看了很多非典型的、情节复杂的恐怖电影(黑色电影)。在《阴风阵阵》(Suspiria)和《咒怨》(The Grudge)这样的电影中,蕴含有一种过度情绪化的感觉,和生存意识(这是肯定的),而且总有某个「幸存的女孩」:她能活下来,并变得更强大。这些电影想讲述的是在局面变成如今这样之前,女性与社会,政治和死亡之间的联系方式。
我想,眼下,时尚不仅仅关乎设计、服装和形象,而更是关于精神态度或一些更抽象、更强悍的东西。
T China:你希望 Peter Do 在未来还能涉及哪些领域?
Do:我不想对未来的事做太多评论。有很多事情要做,相应的也要花一些时间才能完成。如果你的问题指的是,态度或精神对我们的品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那我倒是可以说两句。
时尚不仅仅是服装,但服装是最基本的元素。对于 Peter Do 这个品牌来说,必须要有的元素绝对是剪裁、上好的织物和有趣的面料。服装和其通用性必须有所价值。人们可以选择穿每件衣服的方式,并能在许多不同的场合将其堆叠放置。穿衣服的人对自己的服装有很多要求;服装要能满足多种条件。
此外,还要具备将服装转变为时尚的态度和精神: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尝试。Peter Do 会不断创新;我们不会因循守旧地重复做出同样的东西。每件作品都应该蕴含一种即时感和紧迫感,因为我就是这样设计的。这也意味着不能一味地模仿他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T China:你是否觉得当下的时装界充斥着所谓「刻板印象」?你是否想要通过一己之力「干预」这样的印象?
Do:我们五个人创立这个品牌的时候,曾讨论过很多次,该如何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文化,以及那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想要建立一个有创造力、不依赖于既存规则,也不受旧时尚文化影响的大家庭。
数字化文化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我们也坚定地相信现实生活中的感觉。我想,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能有一个空间,可以去试验、去亲自实践、去寻找既独立又有合作的行事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实践学到很多东西,这是一条陡峭的学习之路,但我愿意试着制定自己的规则。
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时,态度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我会把团队成员视为家人,而不是为我工作的职员。招聘时,我们关注的不是他们的技能、简历、经验或阶层 —— 而是他们的态度和激情。我喜欢实干型的人。
T China:你是如何参与到今年的 LVMH 大奖评选?
Do:我在 2014 年获得了首个  LVMH 毕业生大奖,当然,从那时起,我们就和  LVMH 集团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我和 Peter Do 团队中的其他成员都认为,在拓展业务的前几年,制定自己的规则并确立强烈的独立意识是很重要的事;今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T China一直以来,你是否收到过别人给你的建议被你视为礼物?
Do:我好像没有收到什么确切的意见或建议。
不过,我记得在设计师 Helmut Lang 的采访中有一句话,或许值得作为人生的信条。他说:「我们只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行了,不必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我个人的感受也是如此。如果我注定失败,那我宁愿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我不介意从失败中学习,也不介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我试着听从自己的直觉,去感受正确的方向。
T China:做设计师初期,你幻想中是在为什么样的人设计服装?
Do:服装就是我们的生命,所有的设计都源自于此。我在任何「场合」都会穿同样的服装,所以我们的目标客户是有着相同理念的人。穿 Peter Do 服装的女性下班回家后,不会为了迎合某种规则或社会期望而换上一件酒会礼服。
Peter Do 2020 春夏系列
T China:对于那些不太了解 Peter Do 的受众,你会如何描述自己的品牌?
Do:我们试图将数字化和现实生活的活力融合在一起,创造一种新的文化,为欣赏剪裁、构造和织物实验的女性打造一套现代化的制服。我们还试图在时尚界创立一种新的社群,像对待家人一样平等地对待所有人;让善良和奢侈能够共存。我们是一家成立于纽约,并在纽约生产的时装公司。
T China:除了时尚,你真正痴迷的是什么?
Do:烹饪。烹饪拯救了我很多次,它是我的精神支柱。我经常为工作室的团队成员们做饭;需要庆祝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做、一起吃。我觉得烹饪也是设计方式的延伸,是一种平行层面的实践。做饭的时候,我不会按照食谱一步一步地做,而是尝试用我自己的方式做我自己的菜;设计也是一样。我有大量即兴和自由发挥的空间。我不适合做烘焙,那是需要严格控制的过程,每一步都必须非常精准。我非常相信直觉,要做的事必须马上做,否则我就会丧失兴趣。烹饪要把握好加热的时间。要想表达清楚具体的想法,也必须掌握技巧。
T China:Peter Do 工作室的规模有多大?
Do:现在,我们的团队共有 12 个人,工作室位于纽约市的工业城。我们在工作中的联系非常紧密,是一个相当团结的大家庭。
T China:接下来这个问题可能比较直接。从你的角度出发,你认为如今的世界是否还需要更多的新品牌或新服装?关于以可持续的方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你作何理解?又是怎样在实践中体现的?
Do:从一种整体发展的考虑出发,我们会选用特殊材料制作经久耐用、可以改造并适用于多种环境的服装,这样一来,女性就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投资:女性生活中的服装投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经常会思索男性选择服装的方式:他们会买十种不同颜色的心仪服装,与新鲜感无关,而只是一种标志性的制服。每一件衣服都要让人感觉到活力和存在的必要。在尝试的过程中,我们会调整所有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因素。这就是我们对待浪费和可持续性问题的整体策略。
从技术和材料方面来说,我们的每一步细节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我们会设法用原有的面料制作新产品,重新利用和规划皮革和毛皮,会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Peter Do 2020 秋冬系列
T China:你认为成长在互联网一代的时装设计师,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Do:每一个时装设计师的首要责任都是做好服装,做真正的服装。这听起来有点老派,但在我看来,做衣服是一门很难的手艺;就算你是一个优秀的创意总监,但要是你不会做基本的服装的话……此外就是要围绕服装展开大量的讨论。真正的衣服能在每一个细节处与人们的生活实现沟通。
T China:你的榜样是谁?
Do:其实我没怎么想过榜样的事。但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我确实会想起初期的 Helmut Lang、Martin Margiela 和 Phoebe Philo。他们都有一种直接的、个性化的制衣方式,吸引我的地方则各不相同。他们每个人都吐露出了非常真实的服装语言,有改造经典的想法,并将自己独特的感性表现在了服装上。他们是设计师的设计师,也为时尚和服装添加了人性。和 Phoebe 一起工作,并与她私下交流过;她是一个真正的女人,会破口大骂,也非常实际,我很欣赏她在服装设计中体现的人性。
T China:到目前为止,你对于这个眼前的世界,最笃信的是什么?
Do:我是一个实干家,这是与生俱来的特性。所以我答案的第一点就是努力工作。我真的相信,只要努力追寻奋斗,就可以得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但什么是努力?对我和我的团队来说,就是要合作、要进行日常交流、要去直接触碰,这些就是我们打开思路的方法:当我们在一起时,就不会觉得自己在「努力工作」,而是大家都在为一些特别的东西而努力。我们始终坚持尊重并善待他人;这是 Peter Do 大家庭的核心理念。尊重并善待他人,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T China:你平时常驻纽约。在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下,你现在的居家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Do:我和我的团队成员都在家办公,我们会通过 Zoom、短信、电子邮件和打电话(老方法)等多种途径相互联系。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天都像一家人似的,一起试穿服装,所以这是我们共同经历的一个新的挑战。
采访:王楚瑜
编排:Quan
图片承蒙品牌提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