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防护服介绍
100多年前,医院开始使用手术防护服来保护病人不因医护人员所带细菌而受到感染[2];1952年,W.C.Beck提出手术衣所用的材料应当具备阻挡液体的性能[3];二战中美国军需部门开发了一种具有良好防水性的高密机织面料,二战后该面料被用于制作医用防护服。
进入21世纪后,流感病毒、肝炎病毒、冠状病毒等病毒的传播危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医务人员在救治这些病人时存在感染风险,医用防护服的作用也随之转变为防止血液和体液中病毒的渗透和传播
医用防护服是指医务人员(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清洁人员等)及进入特定医药卫生区域的人群(如患者、医院探视人员、进入感染区域的人员等)所使用的防护性服装。其作用是隔离病菌、有害超细粉尘、酸碱性溶液、电磁辐射等,保证人员的安全和保持环境清洁。

医用防护服的作用是产生细菌阻隔层,以防止细菌泳移,减少交叉感染。近年来一些科研单位和企业已经开发出不少医用防护服,大多以非织造布为主要面料。医用防护服按面料的组织结构可分为机织、非织造布和复合材料;按使用期限分为用即弃型(一次性使用)、限次型和可重复使用型;按加工复合技术来说有整理加工、涂层和覆膜三大类方法。
【点击下图查看,最后少量】
除了材料本身的规格和安全性要求外,医用防护服的性能主要包括防护性、舒适性、物理机械性能等方面。

1. 防护性
防护性是医用防护服最为重要的性能要求,主要包括液体阻隔、微生物阻隔和对颗粒物质的阻隔等方面。
液体阻隔性指医用防护服应能防止水、血液、酒精等液体的渗透,具有4级以上的疏水性,以免沾污衣服和人体。避免在手术过程中病人的血液、体液及其他分泌物等将携带的病毒传染给医务人员。

微生物阻隔性包括对细菌和病毒的阻隔。对细菌的阻隔主要是防止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向病人的手术创面的接触性传播(和反向传播)。对病毒的阻隔主要是防止医护人员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时,其中携带的病毒引起医患之间交叉感染。
颗粒物质阻隔性指防止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病毒以气溶胶的形式被吸入或附着在皮肤表面被人体吸收。
2. 舒适性
舒适性包括透气性、水蒸气穿透性、悬垂性、质量、表面厚度、静电性能、颜色、反光性、气味和皮肤致敏性等。最主要的是透气、透湿性能,为了增强防护效果,防护服面料通常经过层压或复膜处理,造成厚重且透气、透湿性差,长期穿着不利于排汗排热。抗静电性要求是为了防止在手术室内静电会导致手术服吸附大量的灰尘和细菌对患者伤口不利,同时防止静电产生的火花引爆手术室内的挥发性气体、影响精密仪器的准确性。
3. 物理机械性能
物理机械性能主要指医用防护服材料的抗撕裂、抗穿刺、耐磨损等能力。避免撕裂、刺破处为细菌和病毒传播提供通道,耐磨损可以防止落絮处为细菌和病毒的繁殖提供场所。
4. 其他性能
医用防护服除了前面所列的性能外,还需具有消毒耐受性、具有良好的水洗色牢度、防止缩水、不助燃、无毒无刺激性,对皮肤无害等性能。
点击下图查看
医用防护服一般指医务人员(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清洁人员等)及进入特定医药卫生区域的人群(如患者、医院探视人员、进入感染区域的人员等)所使用的防护性服装,其作用是隔离病菌、有害超细粉尘、酸碱性溶液、电磁辐射等,保证人员的安全和保持环境清洁。
标准概况
中国医用防护服执行国家标准GB 19082-2009《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该标准为强制性,针对医用一次性非织造防护服,没有对可重复使用的防护服作出规定。
美国的医用防护服标准是由NFPA(美国车家防火协会)制定的NFPA1999,适用于医疗急救时美国医疗器具开发协会组织制定的AAMIPB-70,适用于评价卫生用防护服装的阻隔性能。
欧盟颁布了EN14126-2003防护服防病毒防护服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该标准主要关注点为防护服的耐血液、体液和病毒的穿透性。
  穿防护服  
 防护穿戴分八步,提前除去锐利物。
 第一手部要消毒,第二口罩头戴帽。
 第三手套要戴牢,护服从下往上套  
 第五戴上护目镜,第六鞋子要套好。
 第七手部把毒消,第八再次戴手套。
不忘手套带两层,戴前消毒不能少;
 全面防护无暴露,动作准确最重要。
【全场所有防疫用品】
英国现货速发,即日可达!
数量有限,需要的请从速...

联系熊猫客服

更多防疫用品,点击下图进入商城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