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一词,最早出自塔勒布的同名著作中。
在书中,塔勒布总结了“黑天鹅”事件所应当具备的三个共同特征——第一,黑天鹅是不可预知的;第二,黑天鹅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三,当黑天鹅事件发生之后,人们总是试图利用现有的知识来解释它发生的原因,好让整件事情看起来像是事先能够被预测到的。
如果套用这套语言体系,在魔幻的2020年中,究竟哪些算是黑天鹅?
站在1月20日的时点,钟院士说出病毒人传人,以及接下来的武汉封城,这一系列的疫情发展肯定算是黑天鹅。因为市场之前完全没有预计到这场疫情的存在,也不知道它会带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封城。正因为此,上证综指从1月20日收盘价3095点跌到年后第一个交易日收盘的2746点,跌掉了12%。
站在2月20日的时点,当疫情在意大利和伊朗同时爆发时,这肯定也是黑天鹅。因为当时全球市场关心的是中国的供应链中断对哪些产业、哪些公司会造成影响,几乎没有人预料到疫情会在全球范围内二次蔓延。因此在接下来的十几天里,标普500跌掉了足足27%。
站在3月9日的时点,OPEC+会议的不欢而散以及之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也是黑天鹅。因为当时市场都在关心疫情的发展,而对于石油,虽然有人开始意识到需求端可能会出现问题,但没有人会想到沙特和俄罗斯居然会在会议中完全谈崩,更没想到谈崩之后,双方会开足马力彻底毁掉供给端——这是在2014年那轮油价史诗级暴跌时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因此油价才会在一天之内突然崩盘,跌幅达到30%。
不过站在现在这个时点,无论疫情接下来如何发展,其实都很难再被称为黑天鹅了。
想想看,连各国最高领导人都开始被疯传感染了,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样的疫情“噩耗”,是完全没有被这个市场所意识到的。
尽管这样一场“全球瘟疫”,落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是不可承受之重,但不得不说的是,对于整个社会、各个国家而言,一旦意识到严重性和危害性,那么接下来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起来解决问题的阶段。
毕竟现在的世界公共卫生水平,和1920年代的西班牙流感时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就算是佛系抗疫的那些国家,只要没有出现剧烈的医疗资源挤兑事件,解决疫情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至少对于疫情这一重大黑天鹅来说,市场已经度过了unknown unknown的阶段,向known unknown迈出了一大步。
1
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接下来又可以歌舞升平,马照跑舞照跳了呢?
恐怕也不是。
让我们再重新审视一下,市场目前对于国内以及全球经济的基准判断。
对于国内而言,无论是媒体还是机构投资者,大家的普遍预期已经开始从之前的“一季度复工完成,二季度爆发式反弹”进行调整,越来越多的机构认为上半年能够缓慢爬坡至正常水平已属不易,下半年增长则会出现明显加速——换句话说,V字反弹变成了U字反弹。但无论如何,反弹是一定的,年内经济增长保持稳定也是一定的。
与此同时,市场还预期逆周期政策会果断加码,而疫情也会倒逼经济政策从原来的收权周期再次进入放权周期,经济活力会重新显现。
然而到这里为止,似乎有两个事情没有被纳入考虑范畴。
第一,海外的疫情发展对中国经济究竟会有多大的影响。
摘抄一段今年一月初商务部网站上的新闻,来显示进出口对于当下中国经济的重要程度吧。
“……作为“三驾马车”之一,外贸为稳增长大局提供了强劲动力。2019年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达19.6%。外贸带动就业人数约1.8亿人,进口环节税收贡献11.6%的全国税收总收入。货物贸易顺差4215.1亿美元,增长19.8%,是经常账户顺差的重要来源,有力保障了国际收支平衡……”
那么随着海外疫情的发展,接下来外贸行业会遭受怎样的打击呢?翻遍现在的各种机构研究,进行测算和估计的并不多。
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现在海外疫情还在加速爆发期,对经济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显现。这就好像要在1月底预估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一样,事实上是很难的。
然而,这又是市场必须重视的一件事情。
因为如果进入休克状态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内需服务行业,也包括了制造业和外贸业的话,那么现有的逆周期政策真的足够吗?
如果全球的总需求出现超过一个季度的断崖式下跌,究竟要如何弥补?
这其中的影响,远不像有些机构认为的,短期的营收和利润在长期DCF模型中只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因为一个季度的需求中断,会反映在下个季度的供给端,进而又影响库存端和企业的投资意愿,而因此造成的企业裁员和停止扩张,又会再度影响到下个季度的终端需求——一旦这个“死亡螺旋”被打开,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会是个头。
某种程度上来说,全球市场最近的多次熔断,实际上已经开始体现出对这种可能性的担忧。然而中国的资本市场,显然是没在怕的。
第二,中国的政策空间,真的有想象中那么大吗?或者说,这些政策底牌打出来之后,究竟要如何对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产生正面刺激,而不会在金融市场甚至房地产市场里空转?
从目前来看,一二线房市已经出现了很明显的回暖,很多中介的反应是——成交量开始暴增,“房子都卖空了”。
这也很好理解。
因为对于银行的信贷员而言,货币政策的宽松,或者俗称的放水,最简单粗暴的出路还是房产抵押贷款。
就我对一些银行信贷部门朋友的草根调研来看,虽然现在监管层大力鼓励的是小微企业经营贷,但到了实操层面,说白了还是需要你有一套房产,名下再有一家公司,然后用这个房产作抵押,换取一大笔利率低廉的经营贷款。
而对于那些真正需要资金的小微企业而言,无论是苦苦求生的餐厅健身房等线下服务业,还是突然没了订单或者因为疫情无法发货的出口制造业,想在这一轮的“放水”中得到宝贵的资金,摆脱在沙滩上搁浅的风险,又谈何容易?
平心而论,这也怪不得银行,它只是为了完成小微贷款的指标而已,并没有错。毕竟在前两年经济平稳增长时期,货币政策的精准滴灌尚且困难重重,更何况是当下的非常时期呢?若是给了那些迄今看不到恢复迹象的企业发了贷款,最终要还是变成坏账,会追谁的责任呢?
至于财政政策想要发力,恐怕短期也没那么容易。毕竟大部分地方政府的缺钱状况,已经很明显的写在了今年年初的每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中。那么,一方面要确保“房住不炒”,房市不出现新一轮狂热,二方面要保证大量的土地可以被推出到市场中并顺利卖掉,从而缓解地方的财政压力,而三方面又要确保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通畅,能拿的出钱买地——这是否又是一个新的“不可能三角”呢?
所以,目前的资本市场,一方面尚未计入海外疫情蔓延对出口等行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却可能高估了逆周期政策对经济支撑方面可以起到的效果。
事实上,接下来我们在国内要应对的,就算不是下一只黑天鹅,也是一只“房间里的大象”了。
2
那么在欧美市场轮番熔断暴跌后,全球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预期就足够悲观了吗?恐怕也不尽然。
上周欧美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风雨飘摇的一整周,更多地还是在反映疫情的加速蔓延——类似A股在1月下旬到春节后开始第一天的那段暴跌——充其量还包括市场上开始出现的一些流动性问题,像美国垃圾债利差飙升,以及债券市场过去几年的carry trade模式被逆转而带来的抛售等等。
然而这次疫情对于欧美经济的深远影响,目前依然是unknown unknown。因为并没有历史事件可以对比分析,而市场仍在“心存侥幸”——看看zoom等股票的逆势上涨就知道,投资者依然在赌经济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只是从现场办公变成远程办公而已。
然而美联储似乎不是这么认为的。在市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它就第一时间选择了果断降息,这背后真正的原因当然要等鲍威尔的回忆录才能知道,但有一点心理是能够想到的——因为不知道对方手上是什么牌,所以必须先打出一对王炸,这样总归能争取到一些研究应对措施的时间吧。
不过,随着美国切断和欧洲的所有往来,以及欧洲内部开始坚壁清野,欧美很多老百姓其实直到这周四周五才恍然大悟,开始意识到这次疫情的严重性。那么他们捂紧口袋进入危机模式,就是下一步的本能反应。
根据瑞银和大摩的最新报告,由于欧美此轮经济复苏对消费的依赖程度高的异乎寻常,特别是欧洲,本来经济复苏的根基就不够稳,因此很可能会因此快速进入一场衰退。
至于是短期的技术性衰退,还是更严重的长期衰退,现在对于市场又是一个unknown unknown。
3
最后,谈一下我对中外脱钩的个人看法。
认为中国可以与海外脱钩,不受海外经济危机的影响,这种说法其实早在2008年就出现过。
在那一轮由于次贷危机造成的欧美经济衰退中,中国的金融行业其实并没有受到很大的伤,而当时的中国经济也还没有像今天这样融入全球化体系中。
但事实证明,早在那时,早在中国还有巨大加杠杆和发展空间的那时,中国的经济和资本市场也没有真正实现脱钩——上证指数在2008年跌了65%,中国经济也被迫打入了一剂四万亿的强心针。
那么换到今天,换到中国经济已经完全嵌入世界经济的今天,换到出问题的不是金融系统而是整个需求端的今天,换到中国经济本身就处于换挡期的今天,市场却再次喊出中美脱钩,此处风景独好的口号,这真的现实吗?
信心是黄金。但不切实际的信心,却很可能会干扰到所有人,特别是政府处理危机的方式。
这万万使不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