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子
魏晋·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今天的朋友圈一片浪来浪去,原来是B站在青年节发个视频《后浪》,何冰老师声情并茂地给年轻人吹了一波彩虹屁。
朋友圈感动的和反对的吵得不亦乐乎。作为一个中年老母亲,本没有资格听后浪的,架不住好奇听完了。
怎么说呢?空,实在是空。
“后浪”们估计听完了没几个会觉得那是在说自己,太优秀了。也没人真能觉得在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后,“可以学习一门语言或者手艺、欣赏电影或者去旅行。”是什么了不起的权利。毕竟在古代,人们也能去精通好几门语言,拥有巧夺天工的手艺,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除了没有电影看。
但我也能理解B站为什么要浪一下,这不是年轻人过节了吗?过节就要送个祝福,用词那么宏大,语调那么深情,声声肯定,句句讨好,一听就是送给别人家孩子的,很应景,但是透着过分客气。给自己家孩子,你绝不会这么说。
自己的孩子,你还真会吐槽他一代不如一代,不信啊?看看人家陶渊明老师,诗里一口气吐槽了5个儿子。
在古代,有五个儿子绝对是众人羡慕的人生赢家,但是陶老师骄傲了吗?并没有。
看他怎么说啊,年纪一大把,头发白了,肌肉松了,其实当时他才44岁。
虽然有五个儿子,可是一个都不爱读书。
老大阿舒十六岁了,一向懒惰的没治。老二阿宣,马上要十五了,也不爱学习。阿雍和阿端两个都是十三岁,还搞不清楚六和七,是一对不会数数的十三。老五阿通也不怎么样,就是个吃货而已。天意大概就是如此,我还是喝杯酒吧!
看到了吧,自己家孩子的缺点,老爸明察秋毫,这才是亲“前浪”。对自己家的“后浪”,你观察入微,而且“恨铁不成钢”,苏轼老师更过分,就算是块铁,他也希望他能有钢的待遇——“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亲“前浪”们对“后浪”,永远只觉得做的不够,提供的还不够好,看不得他们受委屈,担心他们的将来。如果“满怀羡慕”、“满怀敬意”,那才叫生分!
子曾经曰过:过分客气就透着虚假。听听就好,别当真啊!
 文 / 晓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