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授权转载
ID:mingqinghistory,作者:营三千
“历史研习社”一个靠专业与有趣
打动了数十万粉丝的史学精品号
文中内容不代表东亚评论观点和立场
皇位继承,是历代王朝的一件大事。

虽然皇帝乃九五之尊,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天子,但总不能伸长脖子管天叫爹。于是乎,“皇帝管谁叫爹”,“谁管皇帝叫爹”就成为历朝历代最重大的事情之一。
根据王国维先生《殷周制度论》极富洞察力的观点,周取代商的革命性措施之一,就是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以此来保证权力的平稳传递。
殷商的“兄终弟及”制度引发了“九世之乱”,每每遇到权力的更迭就会酿成大地震,非常不利于江山稳固。
“立子立嫡”制度虽然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在数千年的中国政治演化史上,确定了一个有广泛共识的框架。
多少人因为《人间词话》忽视了王国维学问的磅礴气象
事实上,即便是在有明确嫡长子继承的情况下,为了皇位而闹出的争端也不少见。
不过,正所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皇帝子嗣多,会为了皇位大打出手,乃至于上演康熙朝“九子夺嫡”的纷争。
但如果皇帝没有儿子,又将是另一个困境——储位空悬,国本未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皇帝无子嗣时,往往会从宗室的旁支中,挑选一个血缘相对比较接近的来继承。
影视剧《清平乐》中的宋仁宗
近期热播剧《清平乐》中的主角宋仁宗,就是一位儿子屡次夭折的苦主因此,他曾抱养同宗的赵宗实作为养子,死后由养子继承皇位,即是宋英宗。
然而,宋英宗即位后,却决定追尊自己的生父,对于养父宋仁宗,只称呼为“皇伯考”。这立刻引发了诸多台谏大臣群起反对。
追崇养父是礼法,追崇亲爹是人情。在礼法与人情的矛盾中,“濮议”爆发了。
鸡飞狗跳的“濮议” |
之所以叫“濮议”,是因为宋英宗的生父封号为濮王。
按理说,英宗曾被认作养子,又继承了仁宗的皇位,这时候却改口不认养父,属实有点吃饭砸锅的意思。但追认生父,从人伦天性的角度来说也很合理。
宋英宗
况且英宗才当了几年养子,就又被送出了宫。因此,对于“认爹”这个问题,朝中大臣们分成两派,意见无法统一。
这场讨论的正反双方都是名人,大家耳熟能详——韩琦与欧阳修主动提出,应当追尊生父,只称宋仁宗为伯父。
司马光等大臣则认为,应该奉宋仁宗为皇考。双方争执不下,各自翻阅儒家经典,找出许多理论依据。
英宗与欧阳修等人的意图,遭到了大批臣子抵制。司马光甚至自请辞去谏官之职,以表达自己的不满。
最终打破这一僵局的,是仁宗之妻曹太后的旨意治平三年正月,曹太后送来一封手书,表示同意英宗追尊生父。
影视剧《清平乐》中的宋仁宗与曹皇后

曹太后为什么会支持英宗追尊生父,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也是历史上的一大谜团。不少人都觉得这并非太后本意,而是力争之后的妥协。
朱熹甚至认为,曹太后是喝醉了酒被蒙骗,才会签署文书。(《三朝名臣言行录》:“太后酒未解,不知书所言何事,遂从之”)但覆水难收,有太后拍板定调子,反对英宗的大臣也只能接受现实。
濮议结束后,曾经反对英宗的大臣们或降职、或转迁,吕诲等数名谏官被贬出朝。而欧阳修因为支持英宗,也挨了不少骂。
两派大臣,都觉得对方是“奸邪小人”,口沫横飞,你来我往,欧阳修甚至在文集中专门开了《濮议》一栏,收集自己当时写下的札子,以保留证据。
但当宋朝的大臣们为了濮议吵得不可开交时,可能也不会想到,他们的争论,将会给几百年后的明朝人带来新的灵感。
|  大礼议中的焦点议题 |
大明朝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死在豹房。
因为朱厚照既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兄弟,经过一番讨论,最终选择由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即位是为嘉靖皇帝。
明武宗
嘉靖皇帝即位后,以杨廷和为首的老臣们突然发难,要求嘉靖追尊弘治皇帝为皇考。
爹当然是不能随便乱认的,嘉靖皇帝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这个提议。
但杨廷和不屈不挠,一定要把这个换爹方案实施下去,很快,六七十名大臣纷纷上疏,支持杨廷和的观点。
大臣们按头让嘉靖认爹,而嘉靖死活不认,你来我往几次下来,朝野上下都意识到,“濮议”的2.0版本,来了。
为什么说“大礼议”是“濮议”的2.0版本?因为嘉靖皇帝的情况,远比宋英宗复杂得多。
嘉靖皇帝

首先,宋仁宗与英宗之间,有法理明确的养父子关系,英宗在皇宫中呆了好几年,仁宗对他有养育之恩,这一点,英宗千真万确是否认不了的。
但弘治和嘉靖没有这层关系。嘉靖即位之前,和弘治皇帝可能都没见过面,所以他不认这个爹,比宋英宗更多了几分底气。
《清平乐》中宋英宗幼时与曹皇后相处场景
其次,弘治皇帝与嘉靖皇帝中间还夹着一个正德皇帝朱厚照。
正德皇帝其人,即便是在明朝臣子眼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奇葩。
明代史学家黄景昉《国史唯疑》中吐槽说,这个正德,简直根本不能算是皇帝,只不过是个“佻荡”之人,偶然坐在了龙椅上。
如此不着调的皇帝,并没有像宋仁宗那样,针对没儿子的问题作出预案,既然他没指示,等他死后,大臣们也没有资格替他做主,再帮他认一个亲弟弟出来。
情况复杂也不怕,读书人最擅长的就是讲道理
杨廷和很快发挥自己的特长,引经据典,给嘉靖上了一封奏疏。
杨廷和
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舜不追崇瞽瞍,汉世祖(刘秀)不追崇南顿君”。意思就是,舜和汉光武帝那么伟大的人物,当了天下共主,也没有追崇他们的爸爸,皇上您掂量掂量您自己,是不是该学学他们呢?
但嘉靖读了这篇文章并没有很高兴,因为众所周知,舜的爸爸是个瞎子。
不过对比起来,杨廷和写的已经算相当温和了,更气人的还在后头。一帮大臣紧接着又给嘉靖上疏写道:“武宗皇帝以神器授之陛下,有父道焉。
嘉靖看到这句,简直气的七窍冒烟。这啥意思?父道?武宗明明是自己的堂哥,怎么还变爹了?眼皮一眨,自己又莫名其妙矮了一辈?
话糙理不糙,大臣们这句话说到了争论的焦点
所谓“神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合法性。到底认哪个爹,除了关系到人伦天性之外,还牵涉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嘉靖即位的合法性问题。
嘉靖的合法性来源于谁?来源于朱元璋吗?这当然是句笼统的废话。
如果仅简单地如此解释,岂不是说只要是老朱的子孙都有机会?这无疑会给朱家其他藩王一个造反的口实(虽然,朱棣本身也是造反上位)。这种危险性,是嘉靖和大臣都不愿看到的。
但对嘉靖来说,如果在争论中被迫认弘治为父,就等于承认他的合法性直接来源于弘治皇帝,这意味着,之后一辈子,他都将笼罩在弘治的阴影之下。

幸好,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里有一条“兄终弟及”,被写进了武宗遗诏。
这四个字可以理解为,嘉靖之父兴献王是弘治最年长的弟弟,弘治绝嗣,按照兄终弟及的条款,兴献王这一支最有资格继承,兴献王已死,那当然就是嘉靖了。
如此一来,合法性是先传到兴献王身上,再传给嘉靖,嘉靖认亲爹就有理有据了。
《皇祖明训》内页
老臣们毕竟身经百战,迅速跟嘉靖玩起了文字游戏。礼部尚书汪俊表示,所谓“兄终弟及”指的是陛下你和正德兄弟俩,但你俩现在是堂兄弟,关系还不够近,所以,陛下只有认弘治当爹,成为正德的亲弟弟,才有资格继承皇位。
“兄弟”到底指谁,遗诏没有写清楚,这个疏漏,给了双方辩论的巨大空间。
在这场规格高、规模大的嘴仗中,无论是儒家经典《礼记》、《公羊春秋》,还是宋朝“濮议”的相关资料,都被反复引用,句句考辩,简直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
大宗还是小宗,继嗣还是继统,双方立场泾渭分明,从即位之初一直磨到嘉靖三年,认爹与否还是没有定论。
当然,除了绕来绕去,和大臣搞理论研究、玩文字游戏,皇帝还有更直接的手段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带领群臣,在左顺门跪谏力争,反对嘉靖认亲爹。
杨慎
嘉靖皇帝勃然大怒,派锦衣卫直接抓人,五品以下官员全部廷杖。事后统计,共有一百八十多人挨了打,其中,有十七人伤情严重,最终死亡。
经此一役,“继嗣派”(反对嘉靖认亲爹的大臣)气势大沮,嘉靖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追尊自己的生父为“献皇帝”,亲爹危机告一段落,嘉靖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追尊生父,张璁、桂萼等支持嘉靖的大臣纷纷登上高位,反对派大臣们死的死、贬的贬、退休的退休,无法再提出意见了。
|  议礼之争的背后 |
宋朝的“濮议”,经过一年多的争论才落下帷幕。
而明朝“大礼议”有过之而无不及,光是第一阶段就争论了三年,如果把之后的“袝庙”之议算上,前后竟长达二十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两个以外藩入继大统的皇帝,同样面对有爹不能认的局面,也同样采取了颇为强硬的态度。这其中的是非曲折,难道仅仅是一个“孝”字所能简单概括的吗?

其实,当大臣们启动追尊先皇的提议,年轻的皇帝便已感觉到了威胁。
大臣们希望新君追崇先皇,也就是希望新君能萧规曹随,遵循先帝成法,这其中隐含的深意,是任何一个打算政从己出、乾纲独断的皇帝都无法接受的。
宋英宗当然希望尽快摆脱仁宗的影响,收回部分失落的皇权
亲政之初,因为钱公辅不肯起草诏令,他大为恼火,不顾百官的反对,执意要将钱公辅降职为滁州团练使,甚至责罚了其他说情的官员。
嘉靖也绝不会甘心做个傀儡,大臣们曾为他拟定了一个年号 “绍治”。
所谓“绍”,是继承的意思。这个年号便暗含着继承弘治之意。
嘉靖皇帝立刻否决了这个选项,最终自己从《尚书》中选择了“嘉靖”两个字。
《清平乐》中复刻的宋代朝堂
按照正常血缘关系的新君,面对前朝老臣,尚且会产生危机感,而以旁支继统的新君,则更迫切地需要确立天子权威。
确立权威的第一步,就是捋清自己在帝王世系中的位置。只有在宗法统序上取得独立的地位,才能在政治上获得自主的基础。
如何自主?礼议之争给了皇帝们绝佳的机会。
一方面,抬高生父的地位,也就间接抬高了自己的地位。
另一方面,统序更替之际,“新君”与“旧臣”的冲突凸显,皇帝正好可以追认亲生父亲为由,展开一次对大臣的梳理。
宋明两朝的两次礼议之争,也都伴随着规模不小的人事变动,一批持不同意见的官员被放逐,而新的更加符合皇帝心意的大臣登上政治舞台。在这个过程中,皇权便顺理成章地得以进一步加强。
宋英宗即位没几年便撒手人寰,但“濮议”对北宋政治环境的影响依然不小。
明睿宗
而命长的嘉靖皇帝,最终成功为生父上了庙号,尊为“明睿宗”,将乃父的地位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也大为巩固了自身的权威。
追崇生父这一政治姿态,在“亲亲之义”的粉饰背后,其实终究与“权力”二字脱不了干系。
参考资料:
1.田澍,明代大礼议新探,1998
2.张钰翰,北宋中期士大夫集团的分化_以濮议为中心
3.张显清,明嘉靖“大礼议”的起因、性质和后果
4.李洵,“大礼议”与明代政治,东北师大学报,1986
本文封面图片为《清平乐》剧照,封面图片、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编  辑 | 拉  毛

更多精彩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