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2006年说起。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给自己开了一个股票账户,开启了炒股生涯。
初入股市,醉心于技术面,找到各种技术面大师的著作,学习研究。
在自己的炒股软件上,做各种图形分析。研究各种技术派理论,波浪理论、……研究各种指标MACD、KDJ、RSI……满嘴行话金叉死叉、缺口必补……
接触没多久,就感觉人生的高峰马上就要来了,炒股实在太简单了,甚至不用管投资的标的股票叫什么,只用看看图形,就知道下一步怎么操作。
那时候,我们教我们经济学课程的老师,经常会提到股市,也经常会聊到贵州茅台这只股票。但每当我打开炒股软件,一顿画图分析下来,都会觉得贵州茅台可能马上就要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了。
而像中国石油这种刚刚上市就从36破发下来的,MACD、KDJ等指标,经常提示买入良机出现。
结果没多久,在严格执行技术派的理论指导下,压岁钱、学费都差点亏没了。
总结经验教训,我认为是自己学艺不深,要继续深度钻研。于是《艾略特波浪理论全集》、《日本蜡烛图技术》、《量价分析》……总之,技术派的书没少看。
越学越深,理论功底越来越扎实,钱也越亏越多。
伴随着技术派的各种理论,我完成了大学的炒股亏钱之路
尽信书不如无书,回头来看,大学时期,批判性思维尚未养成,对于陌生领域的经典著作,基本上没有抱有太多怀疑,全盘接受,无脑使用,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大学4年的经历,当时看来虽然非常痛苦,但现在回头看看,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

用亲身实践检验了技术派的大量理论,最后可能是因为我自身问题,完全无法在技术派的实践运用上,做到持续稳定盈利。甚至一度让我怀疑中国股市,远离了一段时间。
2010年,开始读金融硕士,身边多了好多做投资的同学。
不仅局限于炒股(A股市场),更有做天使投资的师兄,做VC/PE的师兄,有做债券投资的同学,有炒房的同学,玩量化投资的同学、玩期货的同学,乱花渐欲迷人眼。
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多了起来。
大致可将同学的流派分为三类。
第一类,仍然是技术派。明显技术水平比我本科那会要高很多,那哥们,研究生宿舍的电脑,就自己配了双屏,还自费买了wind,跟他聊股票、期货这些,他可以滔滔不绝的讲几个小时。
经常给同学们叫嚣打板概念,励志做徐翔一样的涨停板敢死队成员。
任何一个技术分析的理论,都能给你找出对应的案例,然后鼓吹他在这波行情里赚了多少。煞羡旁人。
第二类,价值派。就好像华山派气宗的感觉,讲求内力,回归本源,深度研究公司基本面,从逻辑的角度挖掘为什么公司会赚钱。
这类同学一般会给人比较沉稳的感觉,你跟他聊K线,他跟你讲公司业务,你跟他聊金叉死叉,他跟你分析哪块业务可能迎来拐点。
技术分析,他们一般不太精通,但却可以精确的告诉你(硕士3年,2010年-2013年),煤炭行业中,动力煤和焦煤生产企业的不同。有色行业中龙头企业主营业务主要销售对象是什么……
这部分同学,那时候来看,有亏有赚,亏的不多,赚的也并不是特别多。
第三类,预期差派。这一派的同学,其实就一个人。他对技术派和价值派的理论都烂熟于心,既能跟技术派的人侃侃而谈,也对价值派跟踪的具体标的,了然于心。
这哥们,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看新闻,特别是新闻联播,他会将新闻联播的逐字稿下载下来,逐字理解,推演逻辑。
映象最深的一次,是中央宣布限制稀土行业出口,他在那几天,连续向我们推荐包钢稀土和广晟有色这两只标的。
他从政策面分析稀土的战略意义,全球产业链分析稀土的终极作用,全球矿产资源储量推导我国供给的优势。
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果不其然,包钢稀土在当年走出了引领市场的妖股行情。
在读研的三年,与良师益友结伴而行,自己的内功也渐长。
从技术派的泥潭中走出,沉淀到价值派的基本面分析中。
学习了大量行业的基本知识,了解了很多产业链发展的脉络。
在这个过程中,也阅读了价值派的经典著作。
接触到了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一系列价值投资相关书籍。详细看这篇文章。世界读书日丨投资相关的好书
——————

现在终于敢说,也形成了一套逻辑自洽的投资框架。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每次投资,是为赚什么钱而去?
赚钱,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赚企业自由现金流的钱。类似于投资一家便利店,自己花钱建设运营,便利店人来人往,每天都有现金流入,轧差之后,就是利润。利润加起来,几年能把本金全部赚回来?其实想清楚了这一点,也就想清楚了投资中PE的概念。
借用大师陈光明的一句话,投资回报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自有现金流,这一类的钱既稳又安心,短期不会暴利,需要靠复利增长,但难度高,要看准企业的长期发展。
第二种,也是陈光明大师说的,以博弈为主赚别人家的钱。这类钱来得快,短期可能有非常高的回报,但持续性和稳定性不高,容易来的快去的也快。
第二类钱,本质上是贸易的逻辑,相信有人愿意接手。
菜市场卖菜商,就是这样,菜农们力求低买高卖,但也有时候不得不在成本以下处理即将坏掉的蔬菜。
投资者根据对市场信息的分析研判,了解未来需求的状况,提前购买商品,甚至囤积商品,已被未来能销售后盈利。
与菜市场不同的是,在资本市场,大菜农可能掌握了非常关键的信息,甚至有时候会刻意制造信息,放大信息,以制造市场情绪。达到其快速销售存货的目的。
打个比方,一个盐商,在福岛发生地震后,预判未来会有核泄漏的事件发生。于是刻意制造核泄漏影响食盐的新闻,点燃消费者抢购食盐的情绪,从而达到其快速消化库存的目的。
这一切,像极了涨停板敢死队们的操作。他们提前分析预判未来可能产生的重大事件,预测可能涉及的行业及板块,提前布局,采购物资(建仓),在事件发生的前后,联合某些财经媒体,制造舆论,然后散布在各类散户们经常关注的媒体上。点燃散户的情绪。制造抢购风潮(打板)。最后在高位,出货,收割。
而这时候,在高位拿到筹码的散户,就像当年囤积食盐的老百姓,一辈子的盐,都在那一次抢购中,买够了。
明确了自己要赚哪一类钱之后,就要有与之对应的策略和打法了。
如果你是赚自由现金流的钱,比如投资茅台,那你需要准备的投资期限,就要足够长了。
股票市场,长期是称重机,短期是投票器。长期来看,股票所反应的价格,围绕着价值波动。
而如果你是想赚博弈的钱,就要做好快进快出,及时止盈止损的策略。该进就进,该跑就跑,不能耽误。
与此同时,你还需要有对市场信息敏锐的解读能力,这个能力,我称之为——捕捉【预期差】的能力。
短期来看,情绪可以将任何标的推向价格高潮,也能瞬间将其打入谷底。
贪婪与恐惧的心理,社会心理学的羊群效应,乌合之众形态下的群体无意识。
这些人性底层的因素,共振下,形成了短期市场的波动形态。热点事件的炒作,就是赚预期差。利用群体的贪婪和恐惧。
最近的口罩概念中的【道恩xx】,早一点的华为鲲鹏概念的【诚迈xx】,妖股的背后,都有炒作的底层原动力。
策略定清楚了,剩下的就是基本功了。什么是基本功?
我理解为两个能力。第一,对重大新闻、热点事件的解读能力。第二,对相关标的的熟悉程度。
同样是百年不遇的疫情,我所联想到的热点标的,是疫苗、消毒、口服药等标的,但游资却能准确的把握住口罩,以及口罩的核心原材料【熔喷布】。
这个解读能力,需要持续的学习,不断更新,才能跟得上市场。
当你能分析出重大新闻、热点事件所影响的行业、产业后,还需要快速定位还原到相关的投资机会中。比如,定位了熔喷布的需求,你还需要掌握上市公司标的中,哪些是主营业务中有熔喷布的企业,哪个企业的主营业务占比高、市场占有率高。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能力,缺一不可。
更最重要的是,这些反应,要在第一时间做出。
前两天我在文章中写到的【人造肉】概念,看起来很诱人,其实给投资者建仓的时间,非常短暂,晚了一天,就没有机会了。
这些基本功,我平时是如何自我练习的?
第一,用逻辑训练自己解读新闻的能力。其实每天写公众号,就是我不断提升自我的途径之一,以输出为目的的输入,会更加准确高效。
第二,不断研究行业、产业链,以及相关公司。这里,必须要提到查理芒格的思想【多元思维模型】,当你只有一把锤子的时候,你看什么都像是钉子。
昨天我说的冷链行业,虽然正面论证,有非常好的投资逻辑。但如果你在行业内,就会很清楚,冷链的投资,其实很大程度上,并不来源于政府购买。如果因为疫情影响,饮料行业的投资总额下降,一定会牵连到冷链设备终端的销售额。
政府主要起到引导作用,真正的市场活力,还是需要市场存在真实需求。
据此,我建立了自己投资个股的四大逻辑判断依据。
第一,业务逻辑。在分析标的公司主营业务的时候,定义业务边界,从公司自身论证成长性。
第二,产业逻辑。分析行业的天花板,行业是否有可能受到政策刺激,哪些政策有可能会刺激?分析行业的壁垒,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关系。
第三,财务逻辑。这里更多的是用财务数据,验证业务逻辑。有些公司的老板,把自己说的天花烂坠,PPT让人浮想联翩,最后一看财务报表,各项指标都与描述的不同。
看财务指标,很重要,就好像看人,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身体是不会骗人的。
最后一点,判断估值逻辑。我个人认为,这一点是投资中最难的一点,也是最有艺术的一点。这涉及到对大众心理的预判,涉及到对人性深层次的理解,世界级的投资大师,都不敢对估值逻辑妄言。在这一点上,STAY HUNGRY,STAY FOOLISH.
上面这四张图,也是我目前研究一个标的的固定模板,这个模板并非一成不变,每当我在实践中发现有哪些重要的要素值得分析,都会调整模板。
从逻辑的角度来思考。股价涨跌的直接原因,只有资金。股票价格,由买卖双方交易达成一致。决定股票价格的直接因素,只能是资金。
哪怕瑞幸造假事件早已成为业内共识,其股价还能在上市后,坚挺小半年。理论上,如果陆正耀背后的资金实力足够强,瑞幸的泡沫还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即便被爆出来问题,仍然可以用资金托住股价。
真正值得分析的,是什么决定资金背后的态度。这才是股价涨跌的本质原因。
任何脱离了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事情,都无法长久。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而能持续产生自由现金流的公司,也一定有被市场发现的那一天。
就像楼下的便利店,如果出让股权的价格足够低,我买回来之后,马上就能赚回自己的本金,这笔买卖,为什么不做?
以上,为我的投资体系。
————
本文的写作目的有三个。
第一,用我的实际经历告诉读者,纯技术分析的弊端。技术派的事后分析,总能将走势归于必然,然后套用技术派的各种画图理论。试图从逻辑上描述其不可靠性。从理论上论证技术分析派缺乏统计学意义。
第二,用自身经历,描述价值派和预期差派的故事。描述价值派和预期差派的底层逻辑。
第三,从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自己的投资体系。投资,最后比的是投资人的认知边界。查理芒格的伟大在于,90多岁的人了,还在孜孜不倦的持续学习,这种将认知运用在投资中,且能通过认知变现的过程,太令人着迷了。
以上,这也是我这个公众号SLOGAN的用意。希望用故事讲述财经领域艰深的概念,用逻辑推理分析新闻背后蕴藏的机会。用多元思维模型,分析不同行业,挖掘不同产业链。深入分析公司,回归投资的本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