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网上有个事,说云南昭通彝良县人民医院的150名医务人员放弃申领抗疫补助。
本来呢,根据当地有相关文件,直接参与疫情防控的一线医务人员,可以申报临时性工作补助,150个人总共可以申领到30万元。
钱不多,也不算少,匀一下每个人还有二千呢。
但是吧,医务人员们齐刷刷的表示:这钱,我们不要。他们不仅拒绝申领这补助,画了押写了声明,还通过《昭通日报》宣告了一番。
这新闻本来想表达彝良县这些医生们高风亮节,有大格局。
可不知怎的,这种事情在老王看来总有几分别扭。
02
受领临时工作补助这事,就像加班费,是完全合理合规的,医护人员们付出辛劳,收获成果,谁也不会有异议。
至于接不接受,是个人自愿的问题。接受了属于人之常情,家里不差这三瓜两枣的,当然也可以不接受,我们尊重个人选择。
但这条新闻让老王我觉得别扭,忍不住想问:那150个医护人员们真的是自愿拒绝补助的吗?
我们担心,这背后有没有存在“一刀切”的情况?我们担心,拒绝申领补助只是个别领导的要求,却草率的把所有人员都代表了;我们担心,他们真实的声音被忽视了,被掩盖了。
我们并不是看不得别人好,并不是拒绝别人崇高,更不是要拒绝别人崇高的权利,我们只是希望,医护人员们能心安理得的接受他们应得的报酬。而不要被群体的意见道德所裹挟。
有时候,我们总是急着用群体代表个体,用群体的态度去覆盖个人的态度。却听不到个体传来微弱的、不一样的声音。
03
看得出来,这条新闻宣传,本来是想当成正面典型来报道的。但是,这种报道显得并不那么合适,也不太能打动人。甚至,不少人会像我一样感到别扭。
就像前段时间宣扬流产护士上一线,给护士剃光头的新闻,它们有着同样的底色:都是靠着渲染牺牲付出来塑造正面典型。
说实话,我们在医护人员身上收获的感动已经足够多,大家心疼医护人员,唯恐他们受委屈。与其让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来感动我们,我们更希望他们获得应有的回报和补偿,希望他们能好好的休整。
几千块钱的补助不算多,对家庭条件不那么好的医护人员来说,能给孩子买几件新衣服,能小小提升家庭生活质量,能稍稍缓解一下生活的压力。
他们齐齐拒绝,我们不一定会感动,他们若是收下,会更叫我们心安。
毕竟,好人有好报,可能是我们当下对医护人员最淳朴的愿望了。
现在都2020年了,真的没必要总把牺牲、奉献、无私这样的字眼套在他们身上。
医生们的本职工作是治病救人,并没有不计薪酬、勇于牺牲这一条,不要再让他们承担感动中国这样的额外责任了。
04
这种宣传还有一个不好。
得考虑这事的后续影响,不是光歌功颂德就完事了。
打个比方,大家在公司勤勤恳恳干了一年,末了发年终奖,别人还喜滋滋的,盼着拿钱回家过年。结果你来了一句:今年公司效益不太好,我们就不要年终奖了。
卧槽,你是崇高了,那别人要怎么搞?要还是不要?

同理,这个事之后,其他地方的医护人员还要补助不要?当地的医护人员以后要还补助不要?其他行业的补助还要不要了?
如果大家纷纷正当活雷锋,拒不接受补助,那吃亏的是个体;
万一谁伸手要了呢,那更糟,搞得好像在道德高度上自动比别人矮了一头。搞不好让领导脸上失了色,还要挨一顿数落:你看看人家昭通彝良医务人员的觉悟,做人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这道理不是我说的,是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提过的观点。
当年鲁国有一条政策:国民要是在外边被抓了,沦为奴隶了,谁能把他们赎回来,国家会予以奖励。
孔子的弟子子贡去了,花钱赎回来一个鲁国人。鲁国政府授予他奖金的时候,子贡一脸高尚,坚决不受。
孔子事后意见很大,批评子贡脑子有坑,说他只顾自己高尚了,以后别人去做好事赎人的咋办,尴尬不尴尬?
另一个弟子子路呢,救了一个落水者,那人送子路一头牛作为报答,子路很痛快的收下了。
孔子这回很满意,给子路点赞说你做得对,咱们国人从此一定会更勇于救落水者。
你看,孔老夫子老早就告诉你了:在契约范围内的事情,最好不要轻易抬到道德范围去,那样容易变成一种道德压力。
话说回来,应得的补助该发还是要发,哪怕人家是真的不差这点钱。
倘有部分人事后捐出去做公益,我们当然感佩;若是大家都留着补贴家用,难道就不值得我们敬佩了?
最后说一句:感动当然好,只是不要裹挟,不要绑架,那种整齐划一的感动,我们真的欣赏不来。
 戳这里  看往期文章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