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刘宁荣教授2016年3月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早上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香港大学。今天的香港有点天寒地冻,不过我相信大家的心还是很热的。
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很年轻,我们成立这个学院的时候,除了我们重视创新这个特点,我们重视专业性,还有我们非常强调人本教育。何谓人本教育? 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学会尊重,学会宽容。独立,自由,尊严,宽容是人本教育里面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商业教育常常忘记了这些重要的内容,而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课程,加强人本教育。
我们学院成立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清楚的使命。我们的使命就是为内地提供优质的专业管理课程,培养可以推动中国持续发展的人才。我们的愿景就是建设一所没有围墙的创新型专业商管学院。
在过去几年每一次的开学典礼,我都会在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的特点里面去找一个题目来和大家分享。今天该讲什么题目呢?我在这几天思考的过程中发现,有个很重要的字我没谈过——围墙。
香港大学有围墙吗?没有围墙。香港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入香港大学,其实香港大学的教室也是开放给香港这个城市的。也就是说它是一所开放的、面向社区的大学,所以它没有围墙。
香港大学一直提倡自由、独立、多元、开放。学术自由对大学至关重要,早在1915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就提出了学术自由的重要性。大学教授,他做的研究,他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是不应该受到任何人干涉的。这样一个学术自由的原则,1915年在美国就被提出来,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独立的思考,是任何一所大学能够有影响力的一个最基本前提。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学术自由,而治学自由最基本的前提就是独立思考。在这里,大家重视所有不同的人的不同的思考角度。香港大学有一半的教员来自香港以外的全球各地,因此大家的思维方式不太一样,它必须有一个开放的环境。但过去这一两年我也看到我们推崇的这个原则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其实最触动我的,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
我们今天上课的地点下面有一个吃面和粥的餐馆,有两位内地来的学生,在买饭的时候,没有任何理由下被一个香港学生无端谩骂,指责他们来到香港,抢夺了他的资源。这个场面被拍了上传出去,拍的人是香港本地人,并写了文章,一起放在网上,但他希望少一点人看这个视频,他不想太多人看到香港大学是这样的,他也怕被更多人看见,好像说你是香港人怎么会去支持大陆人。其实这两年香港社会发生了不少变化,但在香港大学发生的这一幕还是很触动我。我们香港大学没有围墙,但现在我们里面的人已经是否在心里面设立了围墙了呢?这是让我非常担心的。而过去一两年,香港大学是否也失去了宽容,许多人不够谦卑,不懂尊重别人,甚至不诚实? 但我必须强调我今天能够在香港大学讲这些话,甚至批评港大自身的问题,这说明香港大学的学术独立与言论自由还是受到维护的。同时我还要说,你们在内地所听到的有关香港大学好像已经处在一个危机的中心,好像已经乱套了,这些信息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准确的。但香港大学的确面对以往未曾发生过的危机,发生了一些令人担心的变化。不过我们相信,如果我们以开放的思维,并积极和独立思考的话,所有的问题最终都能解决。
我们为什么要建立围墙?
其实建立围墙都是源于危机感。不管是建立长城,还是建立柏林墙,还是建立防火墙,都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怕被别人侵犯,怕自己的利益受损。这没有比1961年建立的柏林墙更能说明问题了。我今天跟大家分享这个题目,其实是想跟大家分享我的读书心得,也包括我的行走心得。
1991年晚秋,我来到柏林,柏林墙已经倒了。这是柏林著名的布兰登堡大门,前面就是这道柏林墙。柏林墙从1961年8月开始一直到1989年11月,把东西柏林分离。在30多年的时间里面,竟然有5000位东德人冒着生命的危险,跨过这堵墙,面临着被射杀的危险。而1989年11月,最后一位东德人爬过这堵墙的时候被东德士兵枪杀死亡,柏林墙也就此倒塌了。可自从柏林墙倒了以后,在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围墙反而越来越多了。
据“华盛顿邮报”2011年的一篇文章,在柏林墙之后,尤其是911之后,全球各地建立的围墙大幅度上升。我们一直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可是我们越全球化,我们建的围墙却越多。
为了挡住来自墨西哥以及来自拉美的移民,美国人在与墨西哥的边界建了这道围墙。而美国曾经是移民的天堂,是开放给全世界移民的。这是朝鲜半岛隔离南北方的围墙。这是印度与孟加拉之间的围墙。这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围墙。而这个是塞浦路斯,希腊与土耳其两个民族之间的围墙。而同样是相信基督,只不过一个相信天主教,一个相信新教,在北爱尔兰的首府贝尔法斯特建立的这堵围墙是将天主教与新教徒分开。而在巴格达,同样是穆斯林,建立这堵围墙是将逊尼派与什叶派分开。这是西班牙在北非的飞地,这堵墙是防止非洲人越境借此前往欧洲。所以非洲很多人爬过这堵墙,就可自由进入欧洲。而在这几年,叙利亚的难民一拨一拨地冲击欧洲,欧洲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围墙。而这个十字架是从柏林墙搬过来的,这是多大的讽刺。所以我们看到,墙一天比一天多。
我刚刚从以色列回来,在以色列,在耶路撒冷,在阿拉伯与犹太人之间,你可以见到不少的围墙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开。围墙能带来安全与自由吗?我认为围墙恰恰是制造恐惧与仇恨。而击破围墙需要良知与人道,突破围墙需要开放与自信
围墙能带来安全与自由吗?柏林1961年决定建立围墙的时候,是因为1945年到1961年这十几年当中,整个东德三百五十多万人离开了家园投奔西德。可是我想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1945年后东德有三百五十多万人要离开自己的土地,逃奔西德?原因很简单,追求自由,追求美好的生活。在三百五十多万人里面,占半数都是知识分子或是技术人员。我刚才提到了,即便在1961年以后,在长达199公里的柏林墙,还有五千多人冒着被射杀的危险,跨过这堵墙。我1991年来到柏林的时候,当我走在柏林墙的东边和西边,我看到的是完完全全两个不同的城市和世界。西柏林是一个繁华的都市,东柏林衰落与破败。我一个外国人走到那个地方,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间的不同,我相信生活在那里的人当然有更强烈的感受,更知道自己的选择。所以柏林墙没有办法围住人的自由,最终这道墙轰然倒下了。
同样,我们到以色列,看到这一道一道的墙,以色列希望借此堵住巴勒斯坦的恐怖活动。从特拉维夫往北开到海法,在高速公路上可以看到阿拉伯聚集区离地中海边上的犹太人城市的距离非常近。以色列人建了墙,只留下狭窄的通道给自己,虽然它制止了巴勒斯坦人的自杀性炸弹袭击,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仍然没有看到以色列和阿拉伯的和平曙光。自从奥斯陆和平协议签订之后如此之久,我们仍然没有看到和平。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才会出现911,才会出现ISIS这些激进的恐怖组织。所以围墙不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更不能带来自由。柏林墙建造之后,肯尼迪在1963年来到了柏林发表了著名的柏林墙演说。他说:“世界上的围墙都是防止外面的人闯进来。只有一种围墙是防止里面的人出去。那是什么,那就是监狱的围墙。”他又说,“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见到一堵墙把我们人类关在里面,来防止他们分开。”他还说,全世界都看到,柏林墙最生动,最明显的例子叫做示范,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人都不自由。在36年之后,柏林墙就倒了。而我们看到的柏林墙,以及在以色列看到的分开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围墙,两者之间是多么的相似。但我们依旧以为,建造这些墙能给我们带来安全。围墙其实是制造恐惧与仇恨,而权力的最大同盟者就是恐惧。所以我们看到了,在我们的邻居朝鲜,不停地制造恐惧来加强它的专制和恐怖统治。一个一个的高级官员被杀,连自己的姑父都被杀。所以通过恐惧的手段来加强权力,这是许多专制政权的共性。
这是政权层面的,其实在个人的层面,也同样透过制造恐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过去几年香港发生了不少排外事件,当然这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香港数量相当庞大的底层群体看不到未来。这个现象可能你们看不到,但香港不少人看到的是没有希望的未来,特别是香港很多年轻人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因为香港在过去这么多年的繁荣里面,甚至由你们所带来的自由行的表面繁荣,这些年轻人没有任何受益。相反,这些人看到了自己的社区正在消亡,他们看到自己过去所珍惜的茶餐厅失去了,变成了卖奶粉的药店,而他们觉得所有的获益者是那些地产商,和那些拥有店面的有钱有势阶层。所以他们感到无望,而在无望的时候,一些弱势的阶层采取的行动就是将暴力强加以那些比他们更加无助的人身上。他们要驱赶蝗虫,而那其实也是弱势群体。不管他们是从内地来购买奶粉的,或是新来的移民,甚至那些香港的水货客,都是弱势者。所以很多人是通过制造恐惧,或者仇恨,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看看美国的这次大选,共和党的总统竞选人特朗普在竞选当中,不停地用恐惧、用仇恨来煽动美国的白人蓝领阶层的恐惧与仇恨,以获取他们的支持,所以他的最大的支持者是美国白人蓝领阶层。他不停地告诉他们,你们的工作被中国人抢走了,你们的工作被墨西哥的非法移民抢走了,因此他透过煽动仇恨来获得支持。所以教宗方济各不齿特朗普这种煽动仇恨的人,他说:“任何人如果只想着建高墙而不是筑桥都不是基督徒。”今天这位教皇,是我最尊敬的一位教皇。最近刚刚发生了一件这我看了重要的事件,梵蒂冈的天主教教皇与俄罗斯东正教的牧首,在1054年东正教与天主教分裂之后有史以来第一次相聚。所以他们正在努力地将这个围墙打开,将这个心结打开。
那我们到底如何去消弭仇恨,冲破恐惧呢?
1991年,当我踏上德国的土地之后,我又来到了布拉格。那时我只知道昆德拉,还不知道捷克有这么一个作家与昆德拉齐名,他的名字叫克里玛,他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后选择了返回捷克并留在了捷克。他的书十几年以来在捷克都被列为禁书,他有一本很能体现他思想的著作,书名叫《布拉格精神》。在这本书中,他告诉我们,“解放人的每项努力,都是将他们从恐惧当中解放出来,是为了创造一种情景,于其中他不再感到他的从属是一种威胁。权力越凶恶越绝对,它便越剥夺人的自由和造成恐惧。”所以我今天其实是跟大家分享我的读书心得,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本书。所以击破围墙需要良知与人道。
Spotlight,有多少人看过这个片子?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找时间去看一下,香港正开始上映。我是记者出身的,我在美国获得了500位最有影响力的亚裔美国人,就是因为我曾长达一年时间为美国英文媒体跟踪报道中国非法移民。中国非法移民1992年的时候在美国受到极大关注,偷渡船“金色冒险号”在纽约搁浅,在美国成为重大的新闻事件。我的相关报道和著作,是我获奖的其中一个原因。所以在美国,调查报道是非常受重视的。这部电影描述的是“波斯顿环球报”的编辑和记者,如何调查美国神父性侵犯男童的事件。其实他们最初获得线报的时候,以为只是单一的事件。但他们在调查当中,发现这一问题在美国许多教会里都时有发生。最后他们决定要深入调查为什么这样的事能够长久地发生而没有被制止,到底罗马教皇知道不知道,是否制度上有纵容和包庇这些神父,他们最终把矛头对准了梵蒂冈。作为一群有良知的记者,他们经过多年严谨的调查,找到了天主教教会里面存在体制上的问题,存在包庇与纵容这一违法行为的问题,而不是把调查集中在几个神父或者是上百个神父身上,因此这一调查所产生的威力是巨大的,这就是新闻监督的力量。
前天,原新华社记者杨继绳应该在哈佛领取良知与正义新闻奖。他获奖的原因就是这本书,《墓碑》。他曾说,在中国内地做记者是非常难的。于是,他就去报道旧闻。他写的旧闻是大跃进之后发生的大饥饿。他用相当长的时间,查看了很多的档案,采访了很多人,用事实证明了这场灾荒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让我更加感动的是医生高耀洁,2004年高耀洁获得了2003年度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奖”。因为她,因为这本书——《血灾10000封信》,让世界了解到中国的艾滋病感染者不是通过性传播感染的,也不是通过毒品感染的,而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感染的。在河南,这个秘密被隐藏了很久,也使得病患者得不到治疗和救助。这位老人、这样一位有良知的医生迈出了这一步,世界才知道真相,病患者才有了希望。2001年,“全球卫生理事会”授予高耀洁“乔纳森·曼卫生及人权奖”,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出席了“乔纳森·曼卫生及人权奖”颁奖典礼。安南说:“高医师未能出席今天的颁奖仪式,我深表遗憾。她是一位在中国农村从事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女性活动家。” 所以击破围墙需要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去努力的。
伊凡·克里玛在《布拉格精神》里面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建立在欺骗基础上的制度,要求人们虚伪,要求外在的一致,而不在乎是否出于內心的深信;一种害怕任何人询问有关自己行为的意义的制度,不可能允许任何人向人们说话时达到如此迷人的甚至可怕的彻底的真诚。”在围墙里面,真实常常是不存在的。这让我想起了《1984》这本书。大家看过没有?没有。看过电影没有?也没有。这是一本政治预言小说,写在1948年,书名叫《1984》。在1984年这本书里面,有三个大国家,一个叫大洋国,另外两个叫欧亚国与东亚国。在大洋国里面有四个部,负责战争的和平部、负责维护社会秩序的友爱部、负责文化与教育发展的真理部、负责经济的富裕部。主人公史密斯就是在真理部负责改写历史,将过去的历史修正为符合目前党的需要的官方版本,满足当政者的需求,好让大洋国的政府显得无所不知。因为这样,他不停地重写记录,伪造照片,并将原始的资料扔进“忘怀洞”。在大洋国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被监视,所以书里面有一句话让人毛骨悚然,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不管你走到哪里,老大哥都在看着你。所以你的一言一行都被监视。而主人公最终进了监狱,被不停地洗脑,最后他跟他所爱的人都在监狱中被洗脑之后出卖了对方。虽然这是一部政治预言小说,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小说中的世界。这本书中的主人公面对这样的制度如此无力和无望,不过他说出了一句如此绝望中令人重新获取勇气的话。他说:“如果你感到保持人道是值得的,即便这不能有任何成果,你也已经战胜了他们。”因为围墙里面的当权者和作恶者都想要消灭你的人性,他们最恐惧的就是你身上依旧残留有人性。所以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突破围墙需要开放和自信
一个开放的社会是非常多元的。这本书大家看过没有,乔姆斯基的《911》?在911恐怖袭击发生之后,美国的一个知识分子胆敢站出来告诉大家,911的肈因不是基地组织,911是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导致的。乔姆斯基是第一个用言词、用思想向美国当权者挑战的人,要知道当时的整个美国出于爱国情怀,不要讲一般老百姓,连我认识的那些多多少少都非常聪明和有主见的记者们、评论家们,那些主流的知识分子都是一边倒地支持政府,而他第一个站出来揭穿美国政府的嘴脸,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的。但是这美国,这样一个“非主流”的学者不会因这样的言词受到迫害和禁锢,尽管美国的右派没有停止过对他的围剿,而他依旧享受与以往一样的自由。
如果乔姆斯基是第一个用言词、用思想来唤醒美国人的话,斯诺登是用行动唤醒美国人。斯诺登让美国人意识到,911之后的美国陷入了围墙的心态,而美国的做法不仅侵犯了美国人的私隐权,而且让大家生活在恐惧当中,并让美国人自己失去了道德制高点。但有关斯诺登的纪录片《第四公民》竟然能够在美国获奖,这在你们看来是匪夷所思。一个像斯诺登这样被美国政府通缉的人,关于他的记录片,竟然在奥斯卡可以获奖。
对现存社会的批判与思考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让我想到了Robert Reich瑞奇,克林顿时期的美国劳工部长,我去年看了这本书,书名为《Saving Capitalism》,就是这样一个在美国政府里面任职的高官,现在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教授,他尖锐地批判美国已经被资本霸权控制了和垄断了。美国政府的决策加剧了这样的垄断,导致贫富两极化更加严重,并严重伤害美国的中产阶级,影响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新。这是美国政府里的高官,写了这本书对美国的社会进行尖锐的批判。所以任何一个开放的社会,都必须尊重多元的意见。
这是马里兰大学的一个教授,他叫奥尔森,已经过世了。他写的《国家的崛起与衰弱》(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非常明确地提出为什么利益集团、游说集团是不利于国家的发展的。少数人的利益受到保护,其实最终会影响国家的竞争力。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游说集团对一个国家产生的影响会如此巨大,因为他们的做法不会被人短期内明显感受到。但是美国的许多工会组织,其实是影响到美国的竞争力。所以在很多的社会里面,很多人都在建造围墙,都害怕竞争,其目标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要受到损失。所以围墙也同样存在于经济领域,而这样的围墙最终会导致一个社会的停滞不前。
所以我从我们香港大学所发生的事情,联想到全球各地建立的各式各样的围墙。我也曾经以为,网上社区的建立可以打破我们的围墙,特别是在中东的茉莉花革命之后,很多人都说,这个网上无界的时代来临了。我也以为网上社区会提供这种新的可能,打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但不幸的是,人们依旧在网上选择攻击、厮杀、谩骂和对立,并且正以一种新的形式在网上建立围墙。现在打开Facebook,可以看到愤怒、讨厌、喜爱这些表情符号,凡是跟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就被打成另类。所以,即便在中东茉莉花革命的时候,通过Twitter,通过Facebook,唤醒很多民众者都感到挫折,其中一个叫戈尼姆的人,他就参与其中,并写了这本书《革命2.0》。但他现在对前景非常的悲观。他说,“我五年前说,‘如果你想解放社会,你需要互联网’;今天我则相信,如果我们想要解放社会,我们需要首先解放互联网。”
我们不停地建立围墙,其实就是不愿意去尊重和包容别人。大学需要独立和自由的思想,而实现这一点的基本前提,首先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的自由,而自由并不是无止境的。《言辞之间》(Only Words)这本书告诉我们语言的暴力就不属于自由的范畴。这是美国一个法律学家,一个法学教授麦金侬1993写的一本书。她说其实在我们社会里面,我们在争论的时候往往用我们的言辞创造新的鸿沟、新的围墙。我们必须注意到,我们不能够用言辞制造新的毁谤、新的歧视。我最近看到香港本土主义的理论大师陈云的一段话,对内地,特别是对内地来港女性的描述,那简直就是煽动仇恨。他的这句话是如此低格调,我实在无法在这里重复。
其实讲到香港今天的本土派,其思想来源其实是来自德国。不管是黑格尔、康德、还是费希特,德国的这些哲学家都有一个特点,他们出身于贫寒的底层。所以他们的理想是希望创造一个同一种族,或者同一阶层的美好世界。所以为什么共产主义会诞生在德国,纳粹主义为什么会诞生在德国。共产主义是同一阶层的人的家园,纳粹主义是同一种族的家园。这些哲学家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特别推崇中央集权,因此今天中国的新左派,也同样受到这些德国哲学家的影响。很有意思的是,今天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矛盾,如果我们去寻找思想根源的话,都是源自德国的这些哲学家。只不过香港的本土主义,它出生于草根,想在香港建立香港人家园;而中国的新左派则希望透过集权,建立对香港的绝对控制和获取绝对的忠诚,而这群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中港间的矛盾可以从德国哲学思想中找到同样的根源。
围墙其实很可怕,但心墙就更可怕了,这会影响我们的心智。要改变我们的心智,必须首先打破我们的心墙。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个fixed mindset,不变的心智就是以为自己不需要做任何努力,做任何变革。变化一定是别人去变化,别人去改变。而成长的心智,则认为一个人的心态是难以预测的,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够获取好的心态,而即使你不停地努力和不停地学习,也不能保证最终能达到结果。但人必须往前走,所以growth mindset,成长的心态就是通过你的激情、你的努力、你的学习去不断改变自己。所以我想给大家介绍今天的最后一本书,书名是《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这本书对工作和事业,以及婚姻和家庭都会有帮助。
这里我想引用穆罕默德·尤努斯的一句话。大家都知道,他是孟加拉的穷人银行家,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说:“我最大的挑战是改变人的心态。心态有时候很奇怪,我们看事情的角度常常受到我们心态的影响。”但是你知道,优努斯有不同的心态,他可以找到帮助穷人的全新商业模式。其实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心态变了,可以让自己和别人受益,一个企业、一个机构、一个国家、一个政权也是如此。
于是我又想起了另一个来自孟加拉的人,就是可汗学院创始人可汗。他在2000年的时候,离开对冲基金,创办了可汗学院。一个人,一部电脑,来教数学。现在全世界不知道多少人在用他的网上免费课程。在美国,几千个中学老师,借助他网上的免费课程来教课。但就这么一个人,有投资者要入股帮他上市赚钱,他说他不需要,他就喜欢用一部电脑,一个人,给学习者提供免费服务。而今天,这个网上学院的课程已经让远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学习者受益。
最后我想引用圣雄甘地的话,“Keep your thought positive because your thoughts become your words; keep your words positive because your words become your behavior; keep your behavior positive because your behavior becomes your habits; keep your habits positive because your habits become your values; keep your values positive because your values become your destiny.”他说,“确保你的思想积极,因为你的思想会变成你的言词;确保你的言词积极,因为你的言词会变成你的行为;确保你的行为积极,因为你的行为会变成你的习惯;确保你的习惯积极,因为你的习惯会变成你的价值;确保你的价值积极,因为你的价值会成为你的命运。” 我们今天提到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还有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们仍然要确保我们的思想是积极的,而这也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
早在1996年,《In 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这本书出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学习的四大支柱,这就是这本书的书名为何叫 《藏富于学》。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be,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简单地讲这四大支柱就是,学习知识,学习做事,学习做人,学习相处。这恰恰也是《周易》里面,我们老祖宗早就说过的话,“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而港大的校训明德格物也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明明德就是把自己的高尚道德显现出来,在亲民就是敢于变革成为新人。这也是我们ICB学习社区所倡导的理念,我们要提供给大家丰富和多视角的学习经历;我们要加强大家学习的责任并充满好奇心;我们要强化大家创新和变革的能力;我们要帮助大家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所以我今天来这里并不是到这个开学典礼来致辞,我把这视为我们的第一堂课,我想跟大家分享我的读书心得、我的游学心得。而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伊凡·克里玛说过,“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心智的改变。”我希望大家在港大ICB的这个学习旅程和读书旅程可以帮助大家的心智成长,让大家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