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唐守捉使
来源公众号:守捉使

很好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也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守捉使
一、
1988年9月30号上午,在十三届三中全会的闭幕式上,已经80岁的国家副主席王震突然要求发言。
在全场的注目下,颤颤巍巍的王震操着湖南口音,激动地说道:“看了《河殇》,伤了我的心,伤了中华民族的心。《河殇》把中华民族诬蔑到不可容忍的地步!《河殇》从龙说起,说我们黄种人不好,说黄种人自私、愚昧,一连十二个黄字。”
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的历史上,如此这般立定身肃、慷慨激昂地阐述个人对党中央重大问题看法的行为,还是第一次。
就在3个月前,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六集电视纪录片《河殇》正式播出。
这部纪录片立意非常明确:以河流和大地为根基的黄色文明代表着保守、落后和愚昧,中国必须向海洋文明为根基的西方文明学习。
这种观点在整部纪录片中比比皆是,从第二集《命运》的解说词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长城无法代表强大、进取和荣光,它只代表着封闭、保守、无能的防御和怯懦的不出击。由于它的广大和悠久,它还把自诩自大和自欺欺人深深地烙在了我们民族的心灵上。呵,长城,我们为什么还要讴歌你呢?”
在《河殇》播出之后,迅速掀起了一场关于全盘西化的文化热潮和大讨论。
这一年,已经33岁,在湖北省电视台工作的方方正应邀写着一部电视剧小说《落日》。
此时的她已经凭借着一年前出版的《风景》,成为“新写实主义”的文坛新锐。
她文风细腻,尤其擅长描写普通人的冷暖人情,是当时文坛不可多见的亮色。
这一年,刚刚21岁的方舟子正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着大三,学业精湛的他在犹豫着要不要去美国念博士。
比他年长四岁的崔永元还在中央广播电视台做着记者,在《午间半小时》这档栏目里你能听到他的声音。
而最小的韩寒,不过是一位六岁的娃娃,字还没有认全。
但历史的大幕已经拉开,谁也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会遇见彼此。
二、
方方是一位老三届。1978年,23岁的方方考入了武汉大学中文系。
能进入大学,对平常人家的孩子来说是奢求,但对于方方来说是底线。
方方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她的曾外祖父是国民党元老,《讨袁檄文》的执笔人杨赓笙,外祖父毕业于日本应庆大学,伯祖父是南京大学的教授。小舅公杨叔子是科学院院士,曾经担任过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
而到了她这一辈,三个哥哥都是名校毕业。尤其是大哥,曾经以湖北省高考状元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现在在华中科技大学教书。
一家四代,代代是精英。
方方受益于此,但她显然不止于此。
早年的方方,从来不以知识分子的面目示人,书写底层人的苦难才是她吃饭的家伙事。
如果你读过她的《风景》,那么一定会为这座河南棚子里这一家人的粗鄙残忍、麻木痛苦所震撼。
父亲好勇斗狠,在家里威严暴戾,只会用拳头解决问题。母亲刻薄阴毒,在听到儿子给邻居戴了绿帽子之后,拍掌叫好。几个儿子更是为了生存、赚钱和升迁不择手段。
在这部书里,只有生活的悲剧。人们挣扎冷峻地活着,有时候甚至毫无人性。
方方能写出这种生活不是没有理由的。
在进入大学之前,方方干了四年的装卸工。
这段经历,使方方能够最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冷暖和人性的复杂狡黠,这也成为了方方写作生涯的注脚和标签。
1989年,34岁的方方离开了湖北省电视台,进入到湖北作协,成为一名专职作家。
已经大四的方舟子也下定了决心,为去美国做着准备和冲刺。
三、
方舟子是个理科生,但骨子里是个文人。
1991年,春雷之后,来到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系的方舟子最爱看的是一个缩写为ACT的中文网站。在这里,24岁的他发表了大量的文史类文章,被称为“网文八大家”之一。
三年之后,方舟子自己创办了一个新文学电子刊物,取名为《新语丝》。
这个名字取自于鲁迅创办的《语丝》,这足可见方舟子当时的锐气和野心。
1998年,博士后出站的方舟子在职业选择的岔路前定住了脚:是进入生物公司做一名技术人员,还是去大学当教授?
但方舟子的选择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决定回国做一名科普作家。
为此,他专门在新语丝网站上开设“立此存照”栏目,公开揭露伪科学和学术造假活动。
在方舟子的世界里,不管是在公司还是学术界,他都无法做到第一流。而科普作家正好能集合他既懂科学又能说会写的优点,这叫“综合优势”。
回国的第一枪,方舟子选择了陈晓宁。
2000年,46岁的陈晓宁带着三大基因库回国了,有着美国加州大学副教授、北美中国遗传学家协会主席等诸多头衔的她被誉为“基因皇后”。
一时间,因为陈晓宁的回国,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掌握最顶级基因技术的第二个国家,这份无价之宝也使得陈晓宁闪瞎了中国科学界的眼。
但不幸的是,她遇到了方舟子。
在海外生物领域多年的方舟子心想:这么牛逼的人物,我怎么不知道?
仔细一扒,原来这位皇后只是美国一家医院的普通技术员,学历也不过硕士。这三大基因库更是用几千美元就能买到。
原来,陈晓宁已经和丈夫注册了公司,想利用中国较为宽松的科研管理环境对基因探针的产前诊断进行商业开发,并且已经拿到了2000万元的投资。
抓住这个点,方舟子立马联合88位生物学者发表声明,一杆子把基因皇后捅到了地里去。
几个月之后,方舟子又开始对大连医科大学崔秀云教授的“核酸营养”打假。
其实早在一年前,大连珍奥公司已经上马核酸保健品项目,市政府更是一路扶持。在不长的时间里,珍奥已经获得了“全国第十二届发明展览金奖”等等荣誉,并被确定为全国基因工程重大成果转化项目。
方舟子当然知道这是骗局,核酸营养早已经在美国被确定为伪科学。
看着迅速开遍全国的核酸保健品店,方舟子马上发表了一篇《新的商业骗局和新的“基因皇后”》,不仅甩了珍奥一巴掌,又刨了一遍陈晓宁的祖坟。
经过发酵,方舟子硬生生地扯下了皇帝的新装。
凭着这两把火,科学打假的方舟子在江湖站稳了脚跟。
世纪之交,新象喷涌。
这一年,崔永元已经在《实话实说》里大红大紫,并主持了200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央视一哥接班人呼之欲出。
而刚刚出版了《三重门》的韩寒因为挂了七门科决定从高三退学,开始了稿费为生的日子。
四、
韩寒与方方的第一次相遇,是在第一届新概念大赛上。
1998年,眼看着作家纷纷下海,青黄不接,《萌芽》杂志社想办一场作文大赛,寻找点年轻的写作苗子。
不过因为是第一届,大家也都没当回事。对于主办方和参与者来说,这都只不过是一次简单的试水。
但对于韩寒来说,这可能是唯一的一次机会。
在人们的眼里,此时的韩寒邋遢孤僻,不守纪律,甚至还有些偏激,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差生。在这个青春期,韩寒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便是他的文字。
因此,韩寒铁了劲地要通过这次比赛证明自己。
可没成想,初赛过去之后,直到复赛开始,韩寒也没等到通知。
韩寒很失望,那头的评委也很着急,初赛的韩寒文笔老辣,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组委会赶忙打电话去问,这才知道,原来韩寒住在郊区,复赛通知没有送到他手里。
可此时的复赛已经完成了,从程序上韩寒已经失去了比赛资格。
但评委们商量之后,还是决定给韩寒一个机会,既然复赛过去了,那就单独考。
就这样,韩寒被安排到一间酒店客房开始了复赛。
评委把一张纸放到水杯里,便转身离开了。这就是韩寒要答的题目。
韩寒看着杯子里的纸缓缓展开,提笔写下了第一句:“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鲁迅先生阐之未尽。我有我的看法。”
一个钟头之后,《杯中窥人》落成,韩寒也一跃成为文学新秀。
而这扶马助力的评委里,就有方方。
在方方的回忆里,韩寒的“是非判断比较准确”。见方方可知韩寒,读韩寒可懂方方。
就这样,思想上的相合让这位前辈和后生神奇相遇了。
五、
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评选出了影响中国的50位公共知识分子。
方舟子赫然在列,与他一起的包括茅于轼、郎咸平、李敖、罗大佑等一众名人。
这次评选的标准主要有三项:第一,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第二,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第三,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事实上,这一年评选出的50位也确实如此,深厚的专业积累是其投身公共事务的基础。
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当你凝望着深渊,深渊也在凝望着你。当你深扒着别人,别人也在深扒着你。
2006年11月份,方舟子联同何祚庥等人发起了一个“科技打假基金会”,注册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对外进行募捐。
从捐赠账目上看,基金会存在着多笔海外大额捐赠,但是方舟子一直没有公布具体来源。
同时,在支出上,基金会也没有进行公开,而里面高达59万元的安保费用更是成为舆论焦点。
直到今天,方舟子仍然没有作出有力的回应。在外界的解读中,这个基金会专为方舟子而设,具有洗钱的嫌疑。
但站在风口浪尖上的方舟子不仅没有止步,在他的推动下,打假风潮更加凶猛。
在这份打假名单上,肖传国、唐骏、于建嵘、刘辉、乐嘉、汪晖等一大圈各行各业的大佬都被揪了出来。
当然,跨领域作战的方舟子似乎并不够“专业”,很多问题至今仍然悬而未决。
但方舟子大鸣大放、犀利较劲的风格已经推着他踩着这些人踏上了“打假斗士”的神坛。
不过,横冲直撞的方舟子也有懵逼的时候。
在2010年10月14日,网友“亦明”在虹桥科教论坛发布了《方舟子早在1995年就抄袭MSU教授的英文文章》,并且在该教授求证之后进行了举报。
全文1600字,有900字几乎原文引自他人,并且没有进行任何标注。
方舟子在看到这个消息之后,迅速对“亦明”进行了起底,并且将对方的真实姓名、工作地址和经历全部放到了新语丝网站上。
当然,方舟子并不承认自己是抄袭。对他来说,别人抄袭和自己抄袭哪能是一回事!
但“亦明”也不是好惹的,既然扒就扒到底。她发现方舟子老婆刘菊花的硕士论文存在着严重抄袭,整篇论文基本上从头抄到尾。
面对质疑,方舟子开始玩概念,他觉得很多硕士生“都是引用别人的观点,自己并没有真正的学术研究,这些都算抄袭。”
深谙最好的防守是进攻的方舟子决定主动出击,大骂报道此事的《法治周末》主编郭国松,声称其公报私仇,并撂下狠话:“如果以后郭国松还留在《法治周末》,我就追究法制日报社的领导。如果郭国松去了别的媒体,我就追究那家媒体的领导。哪位媒体领导认为郭国松是合格媒体人且自己一生清白,大可收留他”。
这时候的方舟子,科学之名已经成为了攻伐的武器。
谁质疑方舟子,谁就是在质疑科学。
六、
2011年12月份,29岁的韩寒在博客上连续发表了《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三篇文章。
在“韩三篇”里,韩寒火力全开,锐气尽显,其中诸多对于国民素质的论断,比如“最关键是就大部分中国人一副别人死绝不吭声,只有吃亏到自己头上才会嗷嗷叫的习性,一辈子都团结不起来”,干脆而振聋发聩,思想界一片哗然。
支持者、批评者迅速卷入争论的大漩涡。
正如易中天所说:“有了韩三篇,可以过年了”。
在很多人看来,这位年轻的赛车手登高一跃已经成为文坛先锋,甚至很多人称韩寒为当代鲁迅。
但韩寒可能没有想到,此时他已经被方舟子盯上了。
不到一个月,方舟子便在自己的微博上连续发表了《造谣者韩寒》、《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韩寒的悬赏闹剧》、《“天才”韩寒的写作能力》等一系列文章,直指韩寒的作品都是枪手代写。
一时间,舆论迅速反转,赞誉之下,满是深渊。韩寒站在了风口浪尖。
但依着韩寒的性子,怎么可能示弱。
他马上把自己三年以来的手稿、素材本等资料委托给律师对方舟子提起诉讼,一场方寒大战吸引了全国吃瓜群众的眼球。
就在大家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时候,方方也站了出来,连发了几条微博。
但是方方并没有站队,她相信文章是韩寒自己写的,但也欣赏方舟子的质疑精神。在方方看来,这个社会既离不开韩寒,也缺不得方舟子。
当然,在非黑即白的舆论场里,两边不站的结果只能是两头挨骂。
不过,方方显然高看了方舟子,打假斗士早已经跑偏了。
七、
方舟子喜欢多线作战。
2013年9月,方舟子组织多名专家推广转基因玉米,并亲自煮熟品尝,声称要创造条件让国人都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
听到这个消息后,已经准备离开央视的崔永元立即发微博质疑:“你可以选择吃,我可以选择不吃。你可以说你懂科学,我有理由有权利质疑你懂的科学到底科学不科学。你可以说我白痴,我也可以说你白吃。”
这句话直接戳到了方舟子的痛点,就凭你也敢质疑科学?
他立马回应:“你当然可以选择不吃,但是不要传谣阻碍中国农业技术发展。我科普的是各国际权威科学机构认可的科学,你根本不懂,有何资格质疑?”
这时的方舟子大概忘记了他曾经也跨圈质疑过中文系的汪晖和人类学系的王铭铭。
随后,方舟子和崔永元的骂战再度升级,直接开始骂娘。
但方舟子没想到,崔永元自掏腰包100多万前往美国进行转基因调查,并拍成纪录片引进国内。站在方舟子面前的是一个更较真的人。
孰是孰非民众已经看得很清楚。
2018年,吉林长春爆发疫苗事件,不合格疫苗大量流出。
在情况已经非常明确的情况下,方舟子公然进行洗地。
而在疫情期间,方舟子的言论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呼吁美国政府征用华人超市的口罩。
甚至故意使用2016年的视频截图抹黑钟南山,并且质疑钟老的专业素养。
现在的方舟子,越来越像一只跳梁小丑。
八、
在方舟子高歌猛进之时,方方也在文坛打假。
2014年5月25日,时任湖北作协主席的方方发了一条微博:“听同事说,我省一诗人在鲁迅文学奖由省作协向中国作协参评推荐时,以全票通过。我很生气。此人诗写得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这样的人理应抵制。作协方面态度明朗。但他却把所有评委搞定。”剑指刚刚获得鲁迅文学奖参选资格的诗人柳忠秧。
柳忠秧也不含糊,直接对方方提起名誉侵权诉讼,方柳之战迅速升级。
在一审和二审中,法院认为方方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柳忠秧把所有评委都搞定,最终判决方方删除有关言论,以书面形式赔礼道歉,并在全国性媒体上刊发。
但方方并不买账,声称“道歉绝无可能”。
此事也因为双方都没能拿出足够有力的证据,成了一出罗生门。
唯一受益的,是打开了鲁迅文学奖的黑箱,评选漏洞和操作被扒出,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在此之后,方方又将矛头对准了诗人田禾,在微博上公开质疑其用钱铺路,晋升过快。
最后,田禾被作协撤销正高二级职称和湖北省作协文学院副院长的职务,并进行党内严重警告,而方方也在微博上宣布闭关写作。
经过这两战,中国文坛的这点幺蛾子被抖出了一角。
方方在文坛杀断决伐,而韩寒已经悄然隐退。
在2014年,韩寒执导的处女作《后会无期》上映,上映18天,票房接近6亿。
自此,江湖里少了一位作家韩寒,多了一位导演韩寒。
九、
在1987年,美国历史学家雅各比出版了《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里面首次明确提出了“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
“把普通的或有教养的人当做听众、从外部审视文化生活的专业化、主动界定文化政治并且始终保持自身的纯洁感的‘公共思想家’的形象出现,这些人活跃于咖啡屋、大学讲坛、书店等任何可以与一般社会公众保持密切联系的场所,有着深厚的学术专业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卓越的道德勇气。”
但仅仅过了三十年,“公知”已经成了一个贬义词。
这一点,也许从方舟子身上看得最明显:当打假斗士光环罩身,那么谁也不能再质疑我的权威,“科学”就是我的武器。
当方舟子跨出专业的那一刻,已经决定了他走向激进武士的道路。他的眼里不再有民意和民生,只想成为“能打倒谁”的偶像,还有脱了底裤的私利。
这一点,2012年的韩寒总结得很到位:“公知的臭掉和公知自己也有一定的关系,知识分子的确有一堆的臭毛病,有的迂腐,有的圆滑,有的好色,有的没谱,有的投机,有的唠叨,有的粗鲁,有的装逼,有的故作高深,有的哗众取宠,有的拉帮结派,有的爱作姿态,有的人品不端,有的言行不一,有的危言耸听,有的党同伐异。加上公知一直在发言,自身缺点也会被一再放大,所以最终开始惹人厌烦。”
不过,此时的他还是振臂一呼:“就要做个臭公知!”
那么,现在的韩寒怎么评价2011年的自己呢?
在“一条”的采访中,韩寒对当年的杂文几乎全部否定。
(来源:肖浑)
方舟子飘了,韩寒走了。两个想成为鲁迅的人最终都没能成为鲁迅。
只剩下年龄最大的方方。
希望方方不要成为方舟子,批评和质疑并不一定是攻击,没有人是绝对的权威。
希望方方也不要成为韩寒,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只有一种声音,犀利的批评也是有益的社会建设。
但怎么走,怎么做,这是方方的困境,也是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困境。
看完右下角点个在看,谢谢。
本文来自公众号
守捉使
,欢迎大家扫码关注。

长按二维码,关注守捉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