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
观点丨修炼丨干货丨技能




作者:良叔
来源:良大师(ID:lang-da-shi)

推荐:职场(ID:zhichangbianjibu)


近日,央视主持人朱广权,首次携手李佳琦开启直播卖货,引来1.2亿网友围观。
这位名不虚传的“国家级段子手”,迅速连登热搜,疯狂霸屏。
整场直播下来,大多数人的感受就4个字:
好看到炸。
1亿多网友涌入直播间,可见朱广权的人气有多高。
直播中,朱广权的神仙押韵,连连刷新了网友们的认知,也惊呆了李佳琦。
一开场就来了四连押韵:
“初来乍到,
技术不好,
手艺不妙,
请多关照!”
紧接着为湖北卖货喊口号,太接地气啦:“支持湖北我最拼,我为湖北胖三斤。”
模仿李佳琦的时候,还不忘带热点:“OMG!不是我一惊一乍,这款面又香又辣,舌头都要被熔化,赶紧拢一拢蓬松的头发!”
六连韵也是张口就来:
“烟笼寒水月笼
不止东湖与樱
门前风景雨来
还有莲藕鱼糕玉露……
买它买它就买
热干面和小龙。”
满满的湖北味道,和朱老师的才华横溢,一起满溢出了屏幕。
就连平时嘴皮子很厉害的李佳琦,也秒变正襟危坐的小学生。
在圈粉无数的同时,这场直播,可以说是见证了历史。
当“国家队流量”和直播顶流连上麦,高端语言艺术工作者和人间唢呐相遇,向来严肃的主流媒体终于被拖下水,开始变得“不正经”了。
从央视天气预报主持人,到B站春晚主持人,再到“国家级”直播带货顶流,朱广权一路走红的背后,内里绝不简单。
但由于大众对央视新闻的刻板印象,无意中阻挡了我们对这种新传播风格,更深入的发问。
当大主流与全民娱乐碰撞出火花,相信不少人正疑惑:怎么上上下下都不正经了呢?
其实在2018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邹振东就写了一本书——《弱传播》,深度揭示了如今大众媒体传播的底层逻辑。
我最近刚好在重读这本书,今天就结合这本书给大家讲讲“不正经”背后的3条传播学原理。
在这个移动互联时代,颠覆了我们很多的传统认知:
“为什么八卦新闻能常霸热搜?”
“为什么完美的明星反而没有人气?”
“为什么小小一起车辆维权事件能掀起轩然大波?”
相信看完这篇文章,你就能明白了。
01
弱者的优势
在舆论界翻身做强者
首先,当下舆论世界中,有一条和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运行原则——弱者为王,强者变弱
换句话说就是,现实世界里的强者,往往是舆论世界里的弱者;而现实世界里的弱者,往往是舆论世界里的强者。
所以,在舆论界里的,强者更容易招黑。
比如在节目里,“居高临下”蹭饭的王祖蓝,断崖式败光了好感。
而现实中的弱者,往往能得到舆论天平的显著倾斜。
比如唱歌跑调、跳舞慢半拍、爱哭的“弱者”杨超越,一跃成为“全民锦鲤”。
朱广权作为央视人员,显然深知自己在舆论里不占优势,稍有不慎就可能招黑。
于是,他用花式接地气,将自己的舆论角色,巧妙地转化成了“弱者”。
要知道,李佳琦以前和明星站台时,主办方和明星们大多看不起这个“网红”。
但在央视直播间,朱广权全程谦逊地把李佳琦捧在高处,没一点央视主持人的架子。
问天问大地,这个神仙主持人,到底从哪里蹦出来的?
答案是,CCTV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能整出什么幺蛾子?
你看去年冬天的天气预报,朱广权紧跟热点改编了一波《野狼Disco》,秋衣秋裤都上了,就问你够不够接地气——
“受冷空气影响,我国自北向南开启‘速冻模式’,冻得你脸上青一阵紫一阵白一阵,在你腮边画彩虹,你也只能翻出秋衣秋裤棉袄棉裤,再在外边套羽绒。”
要说朱广权的C位出圈之作,就要从2017年的春节说起了。
当时,朱广权主持的《共同关注》节目已经接近尾声,一网友调皮地问了句:“大过年的,电视台不休息啊?”
按照央视的节奏,不苟言笑地回一句不休息,顺便再通报下节目安排,也就稳妥了。
万万没想到啊。
朱广权猝不及防地就说起了段子,捧了一波观众: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
风里雨里节日里,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没有四季,只有两季,你看就是旺季,你换台就是淡季。
一句“你看就是旺季,你换台就是淡季”,可不仅仅是段子那么简单,而是真真地在向观众示弱。
其实,这里所说的弱者,一方面是指实力弱,比如店大欺客时,舆论往往会站在消费者这一边。
另一方面,指的是像朱广权这样,懂得自我示弱的人,比如“青年丧文化代表人物”的李诞。
他总是以“人间不值得”的丧模样,出现在观众眼前。
谈起理想时,他说:“我很小就没有理想,我从来就没有理想。”
辩论赛还没上场,就觉得谁都比他厉害。
然而,真相呢?
那场辩论赛,赢得了满堂彩。
《脱口秀大会》思文就曾吐槽过李诞:“每次在公司一见到他,喝酒去了,拍婚纱去了,没过两天,人家出了一本新书。”
这个看似不正经的青年,永远以一种示弱的态度,巧妙地隐藏了自己勤奋刻苦的准备和练习。
金正昆教授曾说过,弱者示弱,愚者逞强,我们要善于示弱。
当强者学会示弱,也就离舆论大流量不远了。



02
逆主流的事儿,为何更容易传播?
逆主流是什么意思?
比如说,与“朱广权带货”一起登上热搜的,还有“朱广权累瘫了”。
经常看央视新闻的你们,应该都很习惯这样的画面——节目结束,一串字幕升起,主持人整理手中的台本。
不过这次,朱广权彻底翻车了!
前一秒,他还在笑容可掬地say byebye;
下一秒,秒变葛优瘫,朝同事吐了吐舌头。
最萌反差,一下就上了热搜!
对于“朱广权累瘫”这件事,我们可以想象另一个场景:
朱广权一如既往地低头整理台本,严谨而克制,还会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吗?
当然不会,因为那是一种“主流模式”,是大家都习惯了的画面,没什么槽点的。
“央视主播累瘫吐舌头”,则是一种“逆主流”。
因为在大众印象中,这不是一个主流媒体的形象。
“逆主流”,往往就能形成一种冲击力。
▲朱广权正在认真(一本正经)地准备台本(写段子)
换成“反主流”,就没这种效果了。
什么是“反主流”呢?
倘若朱广权不是在直播间,而是在天气预报或者其他“正经”节目中瘫倒?
又或者朱广权下了直播,就翻桌子指责工作人员?
不管是哪种情况,恐怕都没几个人觉得这事儿好玩了。
在舆论世界的运行法则里,“主流”和“反主流”都不太受欢迎,没那么容易传播,但“逆主流”就很容易被网友们喜闻乐道。
正所谓小逆为王,大逆不道。
像是朱广权在足球节目说绕口令、把诗词融进段子里、成为B站鬼畜顶流明星,这些都属于「小逆」。
还有像撒贝宁从法律节目到“北大还行”、热衷拍VLOG的小松鼠康辉、在阿里年会扮“公主”的马云、秀肌肉的84岁钟南山、反鸡汤段子手张文宏……
这些「小逆」们,凭借满满的反差感,得到了迅速传播。
而一旦出现触犯底线的丑闻,例如吸毒、乱性、出轨、信息作假......就是「大逆」。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
就好比3个男人,1个是完美的好男人,1个是十恶不赦的坏男人,1个是略有瑕疵的好男人。
你猜他们3个,哪个最受女孩子喜爱?
清代文学家张岱,早就给出了参考答案:
“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
03
轻传播趋势:
越轻的内容越好传播
你有没有那么一刻,觉得这类现象很奇怪?
不论是哪个明星结婚离婚,还是哪个演员又出轨了,这些在现实世界中“事不关己”的事情,往往很容易霸占各大头条。
而真正重要的、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时政民生、国家大事,就算上了热搜,也常常只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为什么越是不重要的小事,越能收割大众的注意力?
因为舆论世界的传播逻辑是:轻者为重,重者为轻。
如果把舆论比作一阵风,严肃的“重要内容”,就像是山一样巍峨崇高,那些“轻松内容”则是轻飘飘的鸡毛。
山,当然比鸡毛的分量重。
但当舆论之风吹起时,越轻、越无关紧要的东西,越容易被吹上天,四处飞扬。
愚公移山,难;一地鸡毛飞上天,容易得很。
但这并不是说,大众舆论太肤浅,而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那个人肩上的山还少吗?
所以我们需要那些轻的东西,帮助我们释放压力。
那这种轻传播原则,对大众有什么不好吗?
是好是坏,难以盖棺定论,关键在于怎么用。
比如说,法考界的郭德纲——罗翔老师
他在B站举重若轻地说着刑法,将法律知识说的比段子还精彩时,有什么不好吗?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好,恐怕就是太多年轻人为了跟他学刑法,废寝忘食。
嗯……这对身体确实不太好。
这对我也是一个启发。
作为内容创作者,以及其他信息传播的源头来说,想要达到不错的传播效果,就不能一味地太严肃。
我最开始的写作也偏严肃风格,写过不少我在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经历。
到了今年,我就开始尝试用更轻松的语言和配图,来呈现原本晦涩难懂的深度认知内容。
也不能说是转型,只是把同样的一束鲜花,换了个更漂亮的花瓶。
就像朱广权靠段子,吸引了一大波年轻人守着电视看天气预报,对节目本身而言,只有百利而无一害。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不正经的人,才是最可爱的人。
04
写在最后
传播学大师罗杰森曾说过:
任何一个淌入新时代洪流的人,都应该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
为此,我特意提炼了以下3点。
第一、示弱,不仅在舆论界能成为强者,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优秀的人往往更懂得示弱。
年轻轻狂的时候,我们总以为别人的示弱,是因为我们太耀眼。
但总有一天,你会明白,那是因为别人太优秀。
第二、最吸引你的信息,肯定有不少都属于逆主流事件,对于这类信息要注意分辨“有用信息”和“无效信息”。
多留心真正具备核心价值的信息,能帮助你更好的深度思考,追本溯源。
当然从另一角度来看,偶尔小逆一下,可能一不下心就提升了你的“江湖地位”。
第三、在涉及个人营销或企业宣传时,努力往“轻传播”靠拢。
要知道,能把难懂的内容讲得有意思,才是真实力。
言而总之,传播学,往大了说,就是现在的互联网舆论环境;
往小了说,就是你的事业、你的朋友圈,和你的未来。
你不要觉得传播学很高深,跟你没什么关系。
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短视频图文井喷,每一个人都无法孤立自我。
如果哪一天,你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你将如何利用媒体为你呐喊?
如果哪一天,你身处困境,孤立无援,你将如何利用传播学为你求助?
如果哪一天,你的事业遇到瓶颈,你将如何利用信息传播原理挽救你自己?
就像李笑来说的:
“有些观念,你觉得跟自己有关,它不一定起作用;
倘若你觉得与自己无关,那么它一定不会起作用……”
本文作者:良叔,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公众号良大师主笔,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知名培训顾问,简书签约作者。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星标★

往期

推荐

点击关键词即可阅读

思考 | 为什么微信回复“收到”和“好”的人,容易被炒掉?答案太颠覆了
修炼 | 孙俪被母亲讨债一百万:要命的原生家庭,不可能和解
观点 | 40岁柳岩镜头下哽咽泪目:人到中年,最怕父母变成一张照片
技能 | 同事们不会告诉你的职场3条黑暗法则,多少人因此“死”得不明不白
悦读 | 108人提前注射「新冠疫苗」,揭秘50万玩命的「试药人」
人物 | 27年后再看《霸王别姬》:我们怀念程蝶衣,却都活成了段小楼

吐槽 | 如何一句话惹毛一种职业?

商学院
| 美图用户逐年流失,如何留住“年轻的心”?

版权声明:部分图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职场”所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jensalibby_zhu
喜欢,
就给我一个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职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