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术情报
扫码加入本站专家群
新冠疫情正在肆虐,全球感染人数已经超过150万。
然而,对于病毒从何而来,初始感染发生在何时,不同地区人群对病毒的抵抗力是否有所不同等问题,我们还没有答案。
目前,研究人员正努力揭开这些谜题。
近日,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网络技术重现了COVID-19病毒的早期进化与传播途径,尝试做出一些解答。
这项研究2020年4月9日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杂志上,其题目为《Phylo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of SARS-CoV-2 genomes》,中文译名为《SARS-CoV-2基因组的进化网络分析》。
该团队基于2020年3月4日前来自于世界各地感染者的病毒基因组序列,对这其中前160个完整病毒基因组数据进行了基因学分析,绘制了病毒进化图谱。
研究发现,COVID-19存在三个主要变体,不同“变体”间紧密相关。研究人员将这三种变体标记为“A”,“B”和“C”。
其中,变种“A”与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的病毒关系最为密切,是这次疫情爆发的根源;类型“A”经历了两次突变后产生了类型“B”;而类型“C”又来自于类型“B”。
剑桥大学的遗传学家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博士说:“实际上发生了很多快速突变,无法完整地追踪COVID-19家族簇,我们使用了优化的网络算法来可视化所有可能的分支。”
160例SARS-CoV-2基因组的系统网络;图片:论文作者Peter Forster
类型“A”首先在武汉地区被发现,然而这并非武汉感染者所感染的主要病毒类型。存在于武汉地区的主要为类型“B”,该类型在整个东亚患者中普遍存在。
研究人员说,如果“B”型变种没有进一步的突变,便不会在该地区以外区域大量传播,东亚以外地区对“B”型COVID-19病毒产生了“抵抗”效应。
研究人员分析,“B”变体在东亚本地化可能是由“奠基者效应”造成的:当病毒是由一小群孤立的感染群体中建立一种新型病毒时,便会产生这种遗传瓶颈现象。
奇特的是,居住在武汉的美国人感染了了突变的“A”型病毒,同时,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发现了大量的“A”型病毒患者。
而“C”型病毒变体主要存在于欧洲各国,在新加坡、香港和韩国病例中也有出现,但是在中国大陆样本中却没有发现该型病毒。
此外,研究人员通过对唯一一例墨西哥样本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发现该病例所携带的病毒基因组与意大利发现的病毒基因组相同,证明了该墨西哥患者是在意大利感染了新冠病毒(该墨西哥患者不久前曾前往意大利旅行)。
同时,根据基因组关系,意大利病毒可能源自与在德国Webasto公司工作的一名员工,而该员工可能是被一名中国同事所传染。
研究人员强调,这种遗传网络技术可以准确地追踪既定的感染途径,其意义不仅在于研究感染者所携带病毒基因进化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系统性方法可以应用于最新冠状病毒基因组分析,从而帮助预测未来疾病传播趋势,进而为控制疫情提供有力的参考。
消息来源: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4/07/2004999117
https://www.cam.ac.uk/research/news/covid-19-genetic-network-analysis-provides-snapshot-of-pandemic-origins
编辑/审核:Andy

你还没读研?快关注"考研揭秘"
更多重要优质信息,敬请关注:
本站分平台-人民网/人民号“中外学术情报”;新浪微博“学术与高校”。
送福利!关注本号,1、后台回高薪获得本平台为你监控发布的硕博高薪职业机会;2、回复公开课,获取中外名校读博/申博/访学教程,各学科研究方法、科研软件学习课程、英语学习和个人发展课程。3、回复交友,和来自中美欧澳日数百所名校单身硕士博士直接互动交流。
说明:本平台多数文章为原创或首发编译,或获授权转发。部分优选文章无法联系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商务合作、开通专栏、发布成果、申请兼职、提出建议等可以后台回复“”获取本站编辑联系方式。
想读博/发论文?点下面阅读原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