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启用已经二十多天。根据最新统计,截至9日24时,累计接收入境需筛查治疗人员 2147人,确诊 52 人,治愈出院 30 人。
本周,总台央广记者探访了小汤山定点医院,了解人员筛查、患者救治和医院建设的情况。入境旅客如何在这里完成筛查,人工智能怎样发挥作用?
医院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是如何准确、快速地完成筛查
小汤山定点医院在3月16日晚上7点正式启用,从境外到达北京的人员,经过海关检疫判断需要进一步筛查的,从首都机场转送到这里。筛查确认的疑似病例和轻型、普通型确诊患者收治入院。小汤山定点医院工作专班副组长、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马迎民介绍,在启用的第一天,小汤山定点医院接收了50多名境外来京、返京者,第二天100多人,第四天达到394人,是截至目前的最高峰。医院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准确、快速地完成筛查。
马迎民:
“我们要求是第一是准确,在准确的基础上要求快速,所以我们当时做了一些很详细的流程。一次检查我们要进行病毒的核酸检测,要查病毒的抗体,要抽血化验,要做肺部的CT检查……这些都一次性要在十几个小时之内完成。”

市属医院支援小汤山医院放射科团队进行会诊
70~80%的人在一次筛查确认阴性之后就可以离开,分流转运到北京各区或全国各地。至于如何判断哪些人查一次就够,哪些人需要查多次,马迎民说,小汤山定点医院有严格细致的判断标准。
马迎民:
“举个例子,比如说旅客症状很轻微,有可能是长途旅行带来的。比如说在飞机里10个小时,他戴着口罩,很少喝水,也不敢摘下来,有可能口干舌燥,我们就要判断好了,他这个症状是不是因为旅途来的,还是说他真的是有咳嗽,有呼吸道的症状。我们把它要区分开来。真正有呼吸道症状的人,我们要非常慎重。尤其是我们要求凡是发烧的人都不能轻易放过,我们可能都要做第二次筛查。”

除了上千名医护人员,
还有新的技术设备来帮忙
要达到这样的准确和快速,除了靠从北京22家市属医院调派的上千名医护人员,还有新的技术设备来帮忙。第一批进驻小汤山的人工智能医疗设备包括放射AI辅助诊断系统,它能够快速识别炎性病灶、分割定位,精准勾画感染区域,测算双肺肺炎的受累程度,开展多维分析和诊断,有助于临床判断病情。
小汤山定点医院放射科主任董大伟:“我们如果用人工,一个胸部CT300多张图像的话,一个大夫大概需要5~15分钟的阅片时间。有了辅助诊断系统,从服务器加载到计算机,大概只需要10秒钟的时间,它比我们人工阅片的时间要快得很多,大大提高了我们诊断的效率。”
院方介绍,人工智能在小汤山定点医院的检测检验、药品服务、后勤保障等多个领域都有应用。其中病例录入语音系统、自动分药机、智能污水处理系统等信息化科技不但提高准确性,节省人力,更减少了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
医护人员
北京市委市政府在1月23日(农历腊月廿九)决定紧急启动小汤山定点医院改造和建设工作,那一天,北京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26例。从那一天到3月16日正式启用,国内外疫情形势不断发展,小汤山定点医院的任务和目标也随之完善。
小汤山定点医院工作专班副组长、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马迎民:“我们的任务不断在变化,一开始是说准备接收病人,后来采用的这些全国性的防控措施是很有效的,疫情控制住了,北京没有那么多病人了。接着全球的疫情起来的时候,有很多人要回国,所以我们马上就启用小汤山医院。那段时间由于旅客很多,我们确实很紧张,第一个星期,我们最多的时候在院的客人得有500多位,因为这种筛查他是一个人一个房间,500多旅客的话就相当于占用了整个500多个病房。”
记者:“您还是叫他们是‘客人’。”
马迎民:“对,人家是来筛查的,旅客……”
医院内景
在确诊之前,小汤山定点医院把来筛查的旅客称为“客人”,病房也要求有“家”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如何实现?筛查确诊之后的患者又怎样治疗?请继续关注明天的报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