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补形,吃核桃能补脑。”
“以脏补脏,吃猪腰能补肾。”
大概每个人都在相亲相爱的家庭群中收到过这种祖传偏方,有的甚至还有模有样地“引经据典”,标榜出自古籍医书,是“师出名门”的疗法。
尽管如今医学已经高度发达,但还有不少“偏方”广泛流传于民间,受到人们的追捧。对于信奉者来说,别提核桃、猪腰,甚至熊掌、穿山甲等国家明令禁止食用的野生动物也成为了偏方中的一味药材。
也许你以为这些偏方最坏的结果无非是无功无过。但是,它们可能比你想象中更危险。不仅对身体无益,还有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引发更大的危机。
注意
• 本文提及的“偏方”千万不可尝试,若有相关疾病请严格遵循医嘱、科学治疗;
• 文中部分内容会引起轻微不适,请谨慎阅读。
1
生吞蝌蚪,能够清热解毒?
一则“生吞小蝌蚪”的短视频曾经在网络上引发争议。视频画面中,碗里游着七八只小蝌蚪,妈妈一勺一勺地舀出喂到宝宝口中,还不停地哄着孩子说这是小鱼,能帮助“下火”。
大多数网友表示很荒谬、不科学,也有人说小时候家长用过这种偏方,就连《本草纲目》上也有记载:热疮、疥疮,用蝌蚪捣烂敷涂。
实际上,生吞蝌蚪是非常危险的。蝌蚪若感染“裂头蚴”的寄生虫,生吞后裂头蚴可能会随着血液进入到人体的任何器官和部位,如皮下、脑部、眼部等,严重的话可能会致残、致死 [1]。裂头蚴在自然环境中可以耐受从零下10℃到56℃的温度变化,若将蝌蚪药用,需要经过高温炮制或者石灰浸泡,来彻底杀灭裂头蚴,杜绝感染。
2
麻雀脑子抹在手指和耳朵上,能治冻疮?
某些地方流传着一种说法:将新鲜的麻雀脑子直接涂在冻疮患处,基本上第二天就会痊愈。
虽然听上去有些吓人,但这可能来源于金代医学家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提到的:“腊月雀脑子,烧灰研细,小油调,涂冻疮口上。”尚且不论这种疗法是否科学有效,但只要仔细读一读张从正的原文,便会发现两种方子的做法完全不同。民间偏方很容易在口口相传中变了味。
在过去,人们为了对付冻疮想尽了一切方法,还有说法是涂熬制的狗油、海豹油、猪油蛋清,甚至碾碎的毛毛虫等治疗冻疮。这些“冻疮土方子”五花八门,也毫无科学依据。我们更应该在冬天注意保暖防冻,加强血液循环,预防冻疮,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用药。
此外,小WE姐温馨提示:麻雀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即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在我国,捕捉麻雀属于违法犯罪行为。
3
皮肤长疙瘩,贴上蟾蜍皮可以化毒?
有人说小时候长了水痘,爷爷抓来一只癞蛤蟆剥了皮贴在他的脸上。网友纷纷表示,这画面太美,我可不敢看啊!
虽然《本草纲目》有记载:蟾王蟾皮疗毒,拔毒神也。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方子也被吹得更加神通广大,逐渐变成了:活蟾一只生剥皮,将皮外面向患处包好,明日其毒一齐拔出。
直到今天,还有人对蟾蜍皮能够以毒攻毒,甚至治疗恶性肿瘤的奇效深信不疑,有人甚至因此险些丧命。例如:“男子听信传言吃蟾蜍皮治病 吞下两勺中毒”,“癞蛤蟆皮煲汤治胃癌 都昌一村妇中毒病危”,“大妈患癌轻信偏方 用癞蛤蟆皮贴肚脐险丧命”......
蟾蜍身上所分泌的“蟾酥”,确实有解毒、消肿的功效 [2]。但患者必须在医生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使用,否则会造成神经麻痹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休克死亡。此外,蟾蜍也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严禁非法狩猎。
4
蝙蝠的粪便,可以治疗白内障青光眼?
有一味名字好听的中药叫做“夜明砂”,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传统中医认为其可以用于治疗夜盲症、白内障、疟疾发作、痈疽肿毒和角膜损伤瘢痕等。
实际上,这个“夜明砂”竟是用蝙蝠的粪便炮制而成的,甚至在显微镜下,还能看到蝙蝠粪便中一些未能消化的昆虫组织,例如膜翅、复眼、骨骼、足等。
近期新冠疫情的爆发,蝙蝠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有专家认为,“蝙蝠的粪便作为中药材,因此采集和制作中药夜明砂的过程中,活蝙蝠会与人类及其他动物接触,这是人类感染冠状病毒的一个潜在途径。”[3]
除了夜明砂,还有望月砂(野兔的粪便)、白丁香(山麻雀的粪便)、五灵脂(鼯鼠科动物粪便)、鸡矢白(家鸡粪便上的白色部分)等等动物粪便被取了一个好听的艺名,常出没于偏方中。其实受动物饮食结构、健康状况、排便时间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原生态“药材”的化学成分和含量是不稳定的,更不用说临床疗效了。而且动物粪便作为许多病菌潜在的传染源,反而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5
熊掌、熊骨、熊胆和熊油有奇效?
你是否在新闻中,读到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描述:
“用无菌的引流管插入黑熊体内,胆汁便会自然流出,整个过程无痛且仅需10秒。”
“自制的电锚,电压可以升高到一万多伏,黑熊碰上后能瞬间死亡。”
在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中,用黑熊来入药进补有着悠久的历史:
  • 熊掌,古代八珍之一。连孟子都说过,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熊骨,唐代《食疗本草》提到:煮汤浴之,主历节风,亦主小儿客忤。
  • 熊胆,自唐朝起,便成为帝王将相专享的名贵药材,认为其可清热解毒、平肝明目。
即便黑熊全身都是宝,但不代表没有更好的替代品。早在1954年,日本科学家就已成功合成熊胆汁中的有效成分——脱氧熊胆酸。金银花、蒲公英等寻常中草药材也能代替熊胆,甚至有更好的清热效果 [4]。而川乌、首乌等也早已代替了熊油,用于治疗风湿 [5]
亚洲黑熊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易危”一类,目前我国的亚洲黑熊野生种群在1.2万头至1.8万头之间,最高不超过2万头。
不止黑熊,许多野生动物正在因为人类的捕猎、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变得越来越少。
中华穿山甲种群在大陆地区已极度稀少,呈功能性灭绝状态。
中国大鲵,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野生种群数量已下降80%以上,濒临灭绝。
华南虎,截至去年11月,全球数量仅存203只,而野生华南虎已经灭绝。
藏羚羊,如果没有强力措施进行保护,将在5年内灭绝。
所以,不听信、不谣传这些不科学的偏方,不仅保护了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保护了野生动物和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今天(4月8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因为珍稀,所以更需要被加倍珍惜。不要再因为那些从未被科学证实的“偏方”,让这些无辜的生命受到伤害。
让我们一起:
✊ 拒绝野生动物偏方,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
✊ 拒绝野生动物制品,用人工制品代替;
✊ 拒绝走私和贩卖野生动物的行为,并积极举报违法贩卖行为;
✊ 拒绝干扰野生动物的栖息生活,保持敬畏与距离。
参考资料:
[1]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80404131840729.html
[2]http://libproject.hkbu.edu.hk/was40/detail?channelid=47953&searchword=pid=B00369
[3]https://sfam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lam.13285
[4]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7052294.html
[5]http://sc.sina.com.cn/news/m/2015-11-17/detail-ifxksqiu1635997-p5.shtml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