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物语
许多人活得别别扭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对自私过于羞耻,害怕不能成为别人心中的好人。
1
一个同事昨天讲了一件事:
她跟同学合租了一套房子,
但这同学经常揩她的油。
我同事刚买了一包口罩,
她直接撕开就拿走了两个,
“我没口罩了,借我两个。”
牙膏用完了,她也不买,
拿起我同事的牙膏就挤。
看见我同事桌上的零食,
她也不征求同意,
直接拿过来就撕开吃。
这样的事情很多,
弄得我同事很不开心,
“直接说她吧,
显得我斤斤计较、小家子气,
但不说出来吧,
心里又觉得特别憋屈。”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句话:
“许多人活得别别扭扭,
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对自私过于羞耻,
害怕不能成为别人心中的好人。”        
所以,今天我想讲一个话题:
自私是一种最被低估的美德。
2
先讲一段作家三毛的经历吧。
三毛去西班牙留学时,
父母一再叮嘱她:
“凡事忍让,吃亏是福。”
于是在宿舍里,三毛总是抢着做事。
结果三个月后,她变成了女佣:
“三毛,帮我洗下床单。”
“三毛,我要约会,穿下你的裙子。”
“三毛,屋子脏了,怎么还不打扫?”
…………
“我凡事忍让,争着做事情。
结果我变成了一个很便宜的人。”
终于有一天,三毛火山爆发了。
那一天,一帮女生喝酒之后,
在寝室横七竖八,吵闹不休。
三毛多次劝说,但没人理她。
结果害得三毛被查夜的院长大骂一通。
三毛火了,抓起扫把,
对着酒鬼们一顿乱打,
有人冲上来抱三毛,
三毛伸手就是一个耳光。
有人冲过来拳击三毛。
三毛冲她胸部就是一脚。
…………
事后,三毛既不忏悔,也不道歉。
“但奇怪的是,
从此那些同学就反过来拍我马屁了。”
三毛早上起晚了,室友打好了饭。
三毛洗了头还没擦干,就有人问:
“我来替你卷发好不好?”
心理学者张德芬说:
“个体与个体之间,常常是彼此吞噬的关系。”
如果“我”不够硬,
没有一点攻击性,
就很容易被“他人”吞噬。
所以,遇到过分的人和过分的事时,
我们一定要敢于表达愤怒。
当别人感知到你不好惹时,
你反而容易得到尊重,
也容易收获好的关系。
“浑身都是刺,
别人才会照顾你的感受
你软绵绵的,
是人都想揉一把,多舒服。”
为什么说自私是一种被低估的美德?
因为做人“自私”一点,
你就可以减少90%的烦恼。
老好人就是韭菜。
3
作家刘同讲过一件借钱的事:
一位朋友给他打电话:
“我要买车,差点钱,能不能借我点?”
刘同说:“我有钱,但是不能借。”
朋友有点蒙。
刘同解释说:
“前几年,我借钱给朋友,
后来闹得很不愉快,
所以我定下了规矩:
绝对不再和朋友发生金钱关系。”
朋友客气地说:“我理解。”
读大学时,刘同喜欢听CD,
于是买了上千张CD。
这位同学来玩:“我借两张哈。”
那位同学来玩:“我借两张哈。”
刘同本来不想借,但不好意思拒绝,
于是东一下西一下,借出去几百张。
第二年,很多CD还是没还回来。
刘同就上门或打电话讨要,
很多同学说:“你是不是记错了?”
从这件事上,刘同懂得了一个道理——没有原则的人,容易吃哑巴亏。
于是,他开始建立各种人际交往原则,
其中之一就是:不和朋友发生金钱关系。
“一旦超越我的原则,我就立马拒绝。”
一开始,刘同怕别人说他自私,
担心因此会失去一些朋友。
“但没想到,没多久大家就都理解了。”
有了这些人际交往原则,
刘同的生活一下简单起来:
“以前没有原则,经常吃哑巴亏。
建立原则后,哑巴亏几乎就消失了。”
刘同用经历告诉我们:
别以为曲意逢迎能换来美好结果,
无底线的宽容只会招致更多放肆。
只有那些敢于“自私”,
敢于用“自私”建立原则和底线的人,
才能从人情世故中获得真正的解脱。
为什么说自私是一种被低估的美德?
就是自私能帮你建立原则,
建立原则有两大好处:
第一:你不用开口,原则就帮你消解了很多麻烦。
第二:更有利于维持和谐长久的关系。
就像刘同一样,
大家都知道他“自私”不借钱,
所以既不会找他借钱,
也不会因为他不借钱就生他的气。
4
春秋时期,鲁国规定:
“国人凡有去国外旅行者,
见到鲁国人在外沦落为奴,
可花钱把他赎回,
回国后可去国库报销费用。”
孔子的弟子子贡,
在外面看到鲁人为奴,
就花钱将他们赎了回来,
但赎回来后没去国库报销,
很多人由此称赞子贡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却大骂子贡。
别人觉得奇怪:“赎人不报账不是很高尚吗?你为什么要骂他?”
孔子说了这样一段话:
“因为子贡的做法,
会导致更多奴隶不能得到救赎。
因为别人看见鲁人为奴时就会想:
‘我赎买后,若去报账,
品格就不如子贡。
但不报账吧,我又负担不起。
于是只好装聋作哑不去赎人。
所以,子贡不报账的做法,
实际是在阻碍更多奴隶被救赎。”
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
其实就是想说:
自私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越长大越成熟,
我就越明白一件事情:
利益交换才是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
任何“白嫖”的关系都不会长久,
任何“只有付出”的牺牲都不会长久,
任何“损己利人”的买卖都不会长久,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方法,
可以赢得一段长久的关系,
那就是:利益交换。
为什么说自私是一种美德?
因为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
“人类的自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一个人关注自己的利益,
在合理获取自己利益的过程中,
会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
让其的努力转变为公共事业的推动。
我们一直低估了自私
5
关于“利己”“损人”,
易中天做过一个排列组合:
1、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2、毫不利人,专门利己;
3、为了利己,不惜损人;
4、只是利己,并不损人;
5、既不利人,也不利己;
6、既不损己,也不损人;
7、利人利己,人己两利;
8、害人害己,人己两害;
9、损了别人,没利自己;
10、毫不利己,专门害人。
这么多项选择,
我们应该怎样取舍呢?
易中天说了这样一段话:
关键不在是否“利己”,而在是否“损人”。
不损人,就没关系。
既不利人,也不利己,
不过是消极无为;
既不损己,也不损人,
算是“安分守己”;
只是利己,并不损人,
至少于人无害,又何必不宽容?
即便“毫不利人,专门利己”,
虽然自私自利,也不必大加批判。
因为“利人”不可强求,“利己”则是天性。
也就是说,
你不能要求人们“毫不利己”,
只能要求他“决不损人”。
这就是底线。
实际上,一个人,
只要守住了道德的底线,
那他就还是好人。
好人不等于“君子”,不等于“圣人”,
好人也是分层次的。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圣人”;
面对利益,先人后己,是“君子”;
危难当头,舍己为人,是“英雄”;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是“良民”;
只是利己,并不损人,是“常人”;
真正应该批判的,是“损人利己”,
即“为了利己,不惜损人”。
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
“人不能自私。”
“你要大方一点。”
“你要学会分享。”
“吃亏是福。”
所以,“自私”在我们眼里,
一直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但是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
“你可以自私,只要不损人就行。”
网上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 
“说别人自私,
往往是因为没有更好的理由。
如果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跑了,
你说他偷窃,说他抢劫,
但你不会说他自私。
只有东西是别人的,
自己想要却求而不得,
想不出其他说辞,
这才说他自私。 
从某种角度来说,
真正的自私,
是强行要求别人牺牲自己的利益成全你。”
说得很有道理。
有私心,不是什么罪过,
不应该被批判,
我们都可以自私,只要不损人。
真正应该批判的,是“损人利己”。
6
在《爸爸去哪儿2》中,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
黄磊的女儿多多,
养了一条小狗。
陆毅的女儿贝儿,
也很喜欢这条小狗,
一直抱着不撒手,
晚上还想带回家玩,
但是多多不太愿意,
于是贝儿就跑来找黄磊:
“我可以把小狗带回去吗?”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般会对孩子说:
“乖,让妹妹带回去玩一天。”
“让妹妹带回去玩一天怎么了?”
“玩一天怎么了?又玩不坏。”
“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妹妹。”
但黄磊并没有这样说,
即使面对摄像机,
他也没有为了面子而故作大方,
他对贝儿说了这样一句话:
“狗是多多姐姐的,你应该去问多多。”
我觉得黄磊做得特别好,
他没有干涉多多的想法,
而是允许她可以“自私”。
没有为了照顾贝儿的情绪,
就让多多受委屈。
许多人活得别别扭扭,
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对自私过于羞耻,
害怕不能成为别人心中的好人。
人这辈子要活得快乐,
其实就得学会“自私”一点。
我说的自私,
不是让你枉顾道德,
去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
而是要明白自私并不是件可耻的事情,
然后守住自己的原则,学会取悦自己。
喜欢,就给我一个“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