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书单(ID:BookSelection)
《名侦探柯南》里有句经典台词:“真相只有一个!”每当这时,我都热血沸腾。这意味着揭露案件真相的时刻到了,没人能够再愚弄我们,没人能够蒙混过关。
但是长大后,我慢慢意识到,很多时候真相并非如此黑白分明。尤其是现如今网络、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真相并非只有一个。
讲述真相的方式有很多,其中许多方式并不诚实……

有些人受到真相误导,有些人利用真相传播虚假。美国咨询专家赫克托·麦克唐纳在他的著作《后真相时代》中提出了“竞争性真相”(competing truth)的概念。它是指通常任何一组事实都可以得出不止一个真相,而我们如何理解、接受这些真相,则决定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影响现实。
竞争性真相是中性的,它既可以得到建设性的使用,也可能助长欺骗。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大象的每一部分都是真实的,但每个盲人都被摸到的“事实”误导了,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真相”。
有时,我们也会陷入类似的误区。央视的《焦点访谈》有句口号:“用事实说话”。到了“后真相时代”,有人则会“用事实骗人”。
比起完全的谎言,利用不同层面的“真相”来欺骗大众往往更加隐蔽,危害也更深。下面,就为大家揭露三种常见的“用事实骗人”的经典模式。
混淆结论
前几天,网上流传了这么一条新闻:“向中国请求医疗物资援助后,泰国将1400万只口罩向美国出口”,被国内很多媒体转发,引起了众多中国网友的愤慨。
这条消息是怎么得来的呢?此前,泰国政府曾向中国求援,希望中国能够援助或出售一些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3月16日,另一条新闻爆出:泰国海关查获一批数量达540万只出口美国的口罩,经查账得知累计出口数量可能已达1400万只。
于是,有些人将二者关联在一起,得出了泰国将中国救援物资出口美国的结论。
从表面上看,“中国援助泰国”和“泰国海关查获出口美国的口罩”两个都是事实,并未造假。可事情真的如此吗?
原来,中国援助泰国不假,但只有10余万只,与出口的根本不是一个量级;而出口美国的那些口罩,是泰国厂商专门为美国的连锁药店生产的,双方有长期供货合同。因此,出口手续齐全合法,最后也被放行了。
了解了这些信息,就知道泰国的做法并无不妥。可有些不良用心的人,将两个事实故意拼贴、关联到一起,误导大众得出了荒谬的结论,甚至挑唆了两国关系。
用所谓事实混淆结论,此等骗术流毒甚广,在微博、朋友圈经常可以见到,比如这个:“为什么白宫一说要追查病毒起源,加拿大P4实验室创始人就猝死了?”
刚看到标题你会怎么想?嗯,里面一定有阴谋……
可事实是两者之间并没有关联,所谓的关联是毫无证据的情况下生搬硬套上的,传着传着就成了阴谋论。而阴谋论中毒者,即使头顶掉下一片树叶,也可能是阴谋。
以后看到这种耸人听闻的文章,要留个心眼:即使里面陈述的都是事实,可引导我们得出的结论就一定是事实吗?
断章取义
一个事件的背景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对现实的印象,而忽略或改变背景,就可能造成“断章取义”的解读。有些谣言正是用断章取义来误导大众的。
前几日,微博上出现了一个话题“意大利医生称限制超60岁患者插管”,已有8000多万阅读。
这篇报道的来源是英国《每日邮报》,他们对一个意大利医生进行了断章取义式的报道,这则消息已经被意大利大使馆辟谣:
而被采访的医生自己也出面辟谣了,表示每一位病人都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他在脸书上写道:
“我所表达的意思是,根据我所了解的,每家医院有所不同,60岁以上的人会有更少的麻醉急救的指示。但这不代表一条铁的法则,一座城市的一家医院不足以代表整个意大利的情况……取那些‘60岁以上就得不到治疗’的标题是非常不得体的。”
类似的情况还有关于英国“群体免疫”的新闻。
英国疫情开始严重时,有媒体曝出英国打算让百分之六七十的人产生免疫力,也就是所谓“群体免疫”。消息一出,举世震惊:难道英国这么快就放弃治疗了?
事实是什么呢?确实,英国许多专家是支持“群体免疫”的,但是英国政府从未把“群体免疫”当成策略来使用。英国卫生大臣汉考克接受采访时说:“群体免疫,它只是一个科学理论概念,是传染病蔓延后出现的副产品,不是英国政府主动寻求的目标。”
“群体免疫”是部分专家给出的指导意见,不能与政府决策划等号。
除了曲解别人的原话,现在网络流行的另一种断章取义就是“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
有些图是纯属造谣,例如意大利刚封城时,朋友圈就流传意大利暴力游行、打砸抢的视频和图片,但事后被证明其实是法国女权游行,张冠李戴。
还有一种误导方式更高级。2014年夏天,一张照片引起了全球网民嘲弄:照片上是一排演讲者,上方的横幅写着“2014全球女性峰会“,但是所有小组成员都是男性。
错愕的网友纷纷留言:“这是笑话吗?”“太荒诞了!”“不知道应该笑还是哭”。
表面上看,这事确实挺黑色幽默的。可事实如何呢?
原来,设立这个男性小组的目的是倾听支持女性进步的商界男性的声音。峰会的大部分演讲者都是女性,但组织者觉得应该听听男性的声音,才增设了这个小组。
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大家对下面这张图一定不陌生吧:
其实从视频上看,当时安倍正要坐下,纯属正常礼仪,然后就被抓拍了,并非许多网友添油加醋的“点头哈腰”。
识别这类断章取义式的谣言,需要我们扩展信息接收渠道,从多方面考察一件事的准确性,不要听风就是雨,要靠自己的理性和智慧去辨别真伪。
数据陷阱
比起文字和图片,数据会带给人更强的信任感。我们对于统计、数字之类的迷恋似乎源于天生。但是,相对地,利用数据挖坑的迷惑性也更强。
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张图:

这是韩国“N房间”事件曝光后,豆瓣网友发的帖子,标题为“用搜索引擎了解中国男孩”。从图中可以看到,当搜索带有“女人”、“女孩”、“男人”等关键词的信息时,搜索引擎会自动识别出常用的搜索结果。这些结果有的很恶臭,就不全放出来了。
总之,从图中传达出的信息再明显不过:中国男人在网上会搜索这些恶臭内容,这是关于男人本质的揭露。因此有网友留言嘲讽道“中国男孩在搜索引擎绽放魅力”,获得了最高的点赞。
不可否认,经过大数据的运算,只有大量搜索的情况下,搜索引擎才会自动识别这些内容。但这是否证明中国男人在网上都在搜索这些东西呢?
答案是否定的,发帖者忽略了一个事实:图片只能说明刻意搜索“女孩”或者“男孩”的人大多数都是怀着这样的目的,但并不是大多数人的搜索关键字中都带有“女孩”或者“男孩”。因此,这是一种统计数据上的误导。
打个比方,如果男人有5亿人,只有一个男人搜索过“女孩”,并且目的就是那些恶臭内容,其提示的结果也会把“女孩”跟恶臭内容相关性更高。这根本不能说明搜索目的是那些事的男人就真的很多。
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有点类似的经典案例:
二战期间,盟军需要对战斗机进行装甲加厚,以提高飞行员及飞机的生还率。不久,统计数据出炉:盟军飞机普遍受弹最严重的地方是机翼,有的几乎被打成了筛子;相反,受弹最轻的地方是驾驶舱及尾部发动机。
统计学家画的示意图
正当盟军准备加固机翼时,一位统计学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果:应该加固的是驾驶舱和尾部发动机。因为这两个部位被击中的人,都没有回来。
这被称为“幸存者偏差”。就像记者在高铁上采访乘客“是否买到了回家的票”,那么答案一定是100%,可这显然不能代表所有人都买到了回家的票。
类似的数据陷阱在我们的生活里比比皆是,一不小心我们就会被引入歧途。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作者的建议是,要深入理解里面的每个数字究竟代表了什么,确保用的是最贴切的单位,等等。
总而言之,不要看到数据统计,就认为是绝对正确的,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
我们生活在关于真相的困境中。当真相被操纵、利用,我们该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考?
事情变复杂了,已不再是“谎言”与“真相”的简单二元对立,正如作者所说:
每个故事都有多面性。许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起事件、一件事物或者一项政策,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
这就需要我们在同样“真实”的部分里,辨别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受到误导的。
累吗?确实很累,新闻总是在反转,真真假假的消息层出不穷。但这是我们享受信息化便利所要承受的必要代价。
身处后真相时代,我们作为信息消费者,免不了上当受骗。唯有洞悉真相操纵者背后的思维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免受煽动,甚至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真正净化我们所置身的世界。
* 本文转载自一个推荐好书的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由来自《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媒体的资深媒体人共同打造,帮你提升自己,通过读书变得更好。转载授权请联系“书单”公众号。
 更多精彩文章 
查看留学全知道更多【专栏文章】
后台回复关键字:
留学干货、留学故事
探校实录、留学资讯
— 活动推荐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