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其实它与生俱来。
只是,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才愿意与孤独妥协,靠近它,承认它,接受它,甚至放纵它。
它美得有些残忍,是自恋的双生花。接受自恋的时候,便也接受了孤独。因此,就有了“孤芳自赏”。
它源自内心的浮萍状态,与置身何处无关,与所从何事无关。
读书、工作、社交、旅行等一系列让思想维持忙碌的事,哪怕是那些看起来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的事,都无法填补真正的孤独。
孤独是常态,是保持与自我对话的最佳状态,清醒而刺痛。
如果说身在异国他乡显得孤独无依,那么,其实身在故乡也是孤独,身在人群也是孤独,内心无依,在哪都是孤独,无非是显性与隐性的差异。
曲高和寡是显性孤独,同床异梦便是隐性孤独。
只有那些灵魂里的陪伴、依恋与懂得,才能将独孤揉碎,拼贴出温暖。
接受孤独,自然也就接受了可遇不可求,也就守护了那些美好词汇的珍贵。
孤独伴随脆弱,也伴随渴望。
它一生逆反。
靠近它接受它的时候,越孤独,表现越柔软;害怕它抗拒它的时候,越孤独,表现越强硬。
它是情感的知觉的词语,不代表性格。
合群者与孤癖者,乐观者与悲观者,一样孤独。
它很公平。
享受孤独,是做作的姿态,与内心为敌;
拒绝孤独,是慌乱的表现,与存在为敌。
它不可迎合,不可转移,只能接受。
而接受孤独唯一的方式,就是投入生活里去。
C’est la vi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