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建设性
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句话放在疫情之下,更具有现实意义。如果我们必须与病毒长期共存、长期抗战,我们别无他法,必须让城市“智慧”起来。
如果抗疫从攻坚战演变为拉锯战,进而到持久战,你我将如何自处?
到目前为止,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还在肆行。人类为了抵御它的进攻,纷纷进入严阵以待状态,都在经历一场大考。
当下,健康码、云服务等手段已深入运用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中,或许,是时候做一次阶段性总结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会让城市变得更“聪明”,也应该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那么,在数字化的今天,我们交出了怎样一份答卷?
智慧城市成为时代热词,不是一天两天了。它是城市营销的宣传词,也是互联网公司的大标语,在政府工作报告、在风投路演场合,总是高频率出现在台前幕后。
全中国有超过500座城市,正在准备或者正在建设智慧城市。但为人诟病的是,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现代化”词汇,始终如隔靴搔痒、隔山打牛,距离普通人的感知,还差了那么一点。
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非凡的大考,智慧城市的诸多方法论和应用,已经在很多领域付诸实践。
疫情爆发以来,除了武汉,大多数城市还保持着正常运转。信息快捷传递、各种生活服务平台爆发式扩容,居家隔离的人们,借助这些平台,满足了足够的生活服务。
人与人要避免接触,就必然产生信息沟通和连接的刚需。正是有了电商、支付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我们才能适应疫情之下的数字化生存:连不习惯网购的大爷大妈,也学会了网上买菜。
尽管如此,在疫情爆发的初期,我们还是交了一些学费。
比如,在对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追溯,信息化倒查初期并没有跟上。再比如,武汉市对捐赠物资的分配上,前期运行低效,后期亡羊补牢,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快速调度,避免了医疗物资分配上的一些弊病。
疫情防控责任的泰山压顶,给了很多地方政府以巨大的压力,要减少纰漏,提高防控效率,在复工和防疫两难之间取其一道,信息化手段是必由之路。
从不习惯、无意识,再到自觉应用、高效协作,我们的经济社会运转体系逐渐“智慧”起来,这是疫情带给我们的宝贵契机。所幸,我们没有浪费它。
长期以来,推动“智慧城市”从炫目的PPT、3D场景推演走入普通人的生活,一直是相关从业者的期望。其中的难点,并非技术上的难为,主要是管理上的羁绊。
让城市智慧起来,首要是打通政府不同部门的信息壁垒,消除信息孤岛。让大数据的“燕子”,不止盘桓在王谢堂前,更要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社会治理提供解决手段。
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运用数据化手段发放消费券,刺激城市消费活力,这也是智慧城市的典型应用。
将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统筹分析,做出准确研判、形成决策,是城市大脑的根本要义。可见,“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意识转变,自觉共享信息,以提升公共服务的管理水平,提高城市的应急服务能力。
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句话放在疫情之下,更具有现实意义。
这也能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如果我们必须与病毒长期共存、长期抗战,我们别无他法,必须让城市“智慧”起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