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勍 |作者
朴素的树|编辑
今天是壹心理《咨询师解惑》的第八期。
留言来自一位特别焦虑的妈妈,她女儿找了个单亲家庭长大的男孩儿,她很不愿意。
读者留言
我女儿找了个男朋友,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和妈妈一起住。
说实话,我很不愿意,主要是不信任。
这个男孩子是妈宝男吗?父母离婚了,他知道如何与伴侣和睦相处吗?学到了对妻儿和家庭的爱与责任吗?他会不会很“自私”?等等。
毕竟父母的相处模式和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几乎是一生的。
可是我女儿不这么想,还说我想太多,说我想干涉她的感情,连话都不和我说了。
为人父母,哪有不为自己儿女考虑的。我只是想更慎重一点,没有歧视一说。
咨询师回答
@刘智勍
看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如果你不知道这个男孩儿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你还会担心他是不是妈宝男或者“自私”吗?。
我相信,你并没有歧视单亲家庭,也没有想过多地干涉女儿的感情,你只是在关心她而已。
你考虑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
如果是妈宝男,肯定会更听妈妈的话、围着妈妈转。如果婆媳起了冲突,他当然不会站在我女儿这一边。
“是否学会了如何与伴侣和睦相处”,隐含着这样的担忧:他是否好相处,有没有能力照顾好我的女儿,是否会重视家庭等。
如果他很“自私“,那遇到事情的时候,我的女儿很可能会被忽略,甚至被丢下不管。
你真正担心的,是这个男孩儿是否在意你的女儿,是否能够照顾好她。“单亲家庭”的背景,只是加深了你的这些担忧而已。
① 固执女儿什么
现在,我们试着换一个角度,看看你的女儿,在面对你的这些担忧时,可能会有哪些想法。
妈妈你都不认识我男朋友,凭什么说他有这些问题就凭他是单亲家庭吗?你也太武断了吧,这分明就是歧视
妈妈,你就这么不放心我看人的眼光吗?只顾着否定否定再否定,我喜欢的部分,你怎么就不能了解一下呢?我看上的,在你眼中就这么一文不值吗?
好,就算你说得对,我找的人不是完美的,他的确有些地方不够好。但是,怎么就能肯定没办法独立去面对和处理这些我就这么无能吗?
当然,这些只是我的猜测。
她具体在想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看起来,你的担忧,好像已经把她推到了你的对立面。
很多时候,父母对于孩子过分的担心,其实是在弱化孩子。
这种担忧在孩子看来,代表的可能是自己的无能和脆弱。这时,她只有两个选择,要不就继续依赖父母,要不就奋起反抗,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不该被小觑。
这种现象多出现在青少年时期的亲子沟通中。很多人喜欢说:“这不就是孩子叛逆吗?”
但我更愿意称之为意识独立
它意味着,你的孩子不再是那个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小屁孩了,她开始想要得到尊重,开始寻找未来的方向,开始探索和确定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作为家长,要试着慢慢改变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从“家长中心”式逐渐转为“孩子中心”式。
“家长中心”式的沟通,指的是当孩子比较小,无法分辨对错是非,也无法承受事情后果时,父母需要帮助其做一些决策,传递一些正确的价值观。这一阶段侧重于,父母来教育,孩子来倾听。
“孩子中心”式的沟通,则是指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能够承担责任的能力也越来越大,同时,也开始有了自我价值观。这时,父母需要了解孩子心中的三观,并予以尊重,给到孩子更多的决策权,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如何独立面对自己的事情和生活上的问题。此时,就变成了父母来倾听,让孩子做决定。
对于每位父母而言,最难的就是放手。
一方面,需要承受孩子受挫受伤时的心疼与难受;另一方面,还要忍受孩子慢慢远离自己的不舍与难过。
但同时,父母最慈悲的爱,恰恰也就是放手。
“let it go, let it be”,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是我们能够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和关爱。
② 试试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担忧
我明白,以上的这些思考,可能无法立刻消除你的担忧。
下面是我的一些小建议。
首先,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担忧:
你为何如此担心女儿的伴侣可能会照顾不周?在你的亲密关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担心或现象,你对伴侣有着怎样的期望?
万一你女儿的男朋友真的“如你所想”,她可以如何面对?她是否有能力处理,或者维护保护自己?
可以试着多去了解一下这个男孩儿,甚至可以和女儿一起讨论一下“恋爱宝典”,比如,如何识别“渣男”,怎样的男孩儿对女儿是有吸引力的,什么类型的男孩儿可能不适合女儿,等等。
其次,要多倾听。
和女儿交流时,多用商量的口吻,不要事事都保持强硬的态度。可以试着像闺蜜一样,多倾听,少评判,多去了解一些关于女儿,关于她男朋友,关于她们之间感情的讯息,而不是只凭借臆想就匆匆下结论。毕竟,了解才是理解的第一步。
如果你真的无法独自面对这样的隔阂,无法释怀心中的担忧。
最后,可以尝试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让心理咨询师陪伴你,一起探索家庭沟通的可能性,探寻你担忧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以获得更好的改变。
同时,你也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更好地在关系中与自己、与女儿相处。
很多时候,我们对待子女的方式,不仅仅是“习惯”那么简单,更多地,是历代传承复制下来的。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从现在开始,试着慢慢将重心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
多想想,自己为何这么做?如果我站在孩子的位置,又会是如何?我真的了解他吗?
这样,这颗种子就会慢慢生根发芽,长成足够宽广茂盛的大树,为你和孩子的关系、为你们家庭的和睦,遮风挡雨。
祝好。
写在最后
如果你也有困惑想和人聊聊,可以找咨询师,也可以到后台留言
我们会隐藏你的个人信息,为你保密。
希望在你最孤独的时刻,能在这里找到光。
世界和我爱着你。
↓↓↓点击阅读原文,和专业心理咨询师聊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