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期一系列事件爆发,一个庞大而隐秘的生意浮出水面,让我们看到了大数据并不美妙的另一面。
10月21日,杭州警方发布公告确认了51信用卡(02051.HK)委托外包催收公司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该公司利用爬虫不正当窃取用户数据、滥用用户信息进行暴利催收等一系列问题也浮出水面。此前,51信用卡旗下的51人品贷等APP就曾因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而被工信部点名批评。
51信用卡杭州总部(视觉中国)
但更为可怕的是,51信用卡并非孤例,今年以来,特别是最近两个月,已经有多家大数据公司、征信公司和拥有此类业务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被查。监管风暴来临,“玩火现形”的51信用卡不是第一家,显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而在刚刚结束的乌镇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网络空间数据法律保护”也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来自全球的政府官员、学界专家和领军企业代表,就“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与网络法治”和“数据治理的法治化”等议题,充分发表交流了各自的意见看法,以加强数据风险防范,构建安全可信的数字世界。
汽车刚刚诞生之时,曾经有人起诉到法院,要求取缔汽车的上路权,因为它速度太快,若撞上行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且有马车就够用了。当然,这并没有改变“汽车时代”的到来。但人们确实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规则,并教育每一个驾驶和乘坐汽车的人,这样才能既享受汽车带来的新世界,又尽量避免它可能造成的伤害。
大数据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刚刚上路的“汽车”,我们在憧憬着其美好未来和无限魅力的同时,也到了要为其制定规则的时刻。否则,它真的会“伤人”,而且危害可能要远大于我们的想象。全社会需要共同制定一套完善规则,而每个人可能都需要一本大数据“驾照”。
“大数据行业都快没了”

灰色的“爬虫”   裸奔的数据
从推广告到放贷款  诱人的大数据生意
即使数据来源合理合规,近年来,在大数据画像的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比如“大数据杀熟”“同房不同价”“看人发红包”等等,都备受争议。本是用来精准服务你的方法,被用来精准地“欺负”你,最懂你的人,伤你也是最深。
欧盟为何要推出“阻碍”科技创新的GDPR?
“GDPR落地一年多以来,其实可以满足大家对巨额处罚幻想的大罚单只有3笔,可见对巨额罚单还是比较审慎的。”吴映京说,“目前来看,欧盟在GDPR的执行上并没有预想的那么严格,而且主要针对大型企业和发生数据泄露事件的企业,应该说于实践层面在安全与创新之间进行了某种平衡。”
中国需不需要自己的“GDPR”? 红线划在哪里?

技术问题仍需用技术来解决
欧洲实施了“史上最严格”的数据保护条例,还冒着阻碍创新的风险,但用户的数据安全真的就能高枕无忧了吗?可能答案并不是肯定的。在工业时代,作为核心能源的石油因其背后的巨大利益,甚至引发了战争。如果大数据真的是“未来的石油”,巨大的利益面前,仅仅靠法律和规则的禁止,恐怕很难解决全部问题。
“只要市场对此的需求存在,即使监管再严格,也总会有人因为利益去铤而走险。”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的陈永伟研究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认为,数据隐私归根到底要从技术上入手,技术带来的新问题最终还是需要用技术来解决。
“比如获得图灵奖的、清华大学姚期智教授的‘多方安全计算(MPC)’,才可能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既保护用户的数据隐私,又能够获得有价值的数据挖掘。”陈永伟说。
姚期智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获得图灵奖(计算机领域最高荣誉)的华人计算机科学家,他提出的MPC (Secure Multi-Party Computation),是一个名为“多方安全计算”的理论框架,基于此,可以实现数据使用权、所有权的分离,数据所有方可以保有数据,但是又不影响数据需求方提供服务。简单地说,就是基于加密的数据进行计算。
姚期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这个想法。因为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都离不开数据挖掘,这就意味着如果数据隐私问题解决不了,那产业将无从发展。但是,当时的计算机算力根本无法实现MPC的相应计算,因此MPC一直停留在理论层面。
但30年后的今天,算力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姚期智认为,多方安全计算将会在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医药保护共享数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对于需要以海量数据作为训练根基、但又面临数据隐私保护合规难题的技术来说,将是一个好消息。
MPC的行业应用已经在探索。比如今年5月,蚂蚁金服推出其基于MPC的安全计算平台“摩斯”,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安全和保护隐私的数据合作方式,能够在本地数据不泄露、原始数据不出域的前提下,通过密码学算法,分布式执行既定逻辑的运算并获得预期结果,从而实现安全高效的数据合作。
吴沈括也认为,欧盟的GDPR这种试图通过“用户赋权—企业担责”的单向路径实现用户与企业间的信任,忽略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下用户和企业共赢的可能性。获得客户的信任同样是企业的目标。因此,法律如何从正面激励企业尊重用户对个人信息的权益,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多的制度想象力。
“事实上,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科技进步,既是个人信息的加害者,也是个人信息的保护者。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鼓励企业创新,积极开拓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等新的技术架构,达成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利用的动态平衡。”吴沈括说。
转自凡麦资本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本文由「华尔街俱乐部」推荐,敬请关注公众号: wallstreetclub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版权声明:「华尔街俱乐部」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WSCHELP微信联系删除。谢谢授权使用!
华尔街俱乐部凝聚华尔街投行的高端资源,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顾问服务,包括企业赴美上市、战略投资、并购、私募路演和投资者关系等。在投资理念和技术方面提供华尔街投行专家实战培训,为您进入华尔街铺设成功之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