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透中国海外留学人数为160万人,目前在国外的人数约142万——其中不乏大量有回国意图却被迫滞留异国的学子,包机撤侨的呼吁声量不减。疫情在海外加剧,留学市场的不确定因素被同步放大。外国大学教育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国精英的标配,这是一项巨大的投资,但“焦虑的新中产”相信留学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前景。疫情无疑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改变社会的期待与现实,各界也需要客观评估海外留学的新风险。教育的未来怎么变?今日我们回顾这篇商论精选综述。
早在新冠冲击之前,留学的大环境已悄然生变。在2018年全国66万留学生人数创下新高后,教育部曾于去年公布第一季度美国留学人数同比下降2%的数据,随后发布赴美留学预警,提醒准备赴美的学生学者“加强风险评估和做好相应准备”。
就业市场也面对更多难题。今年夏天,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再次刷新纪录达到847万。去年各国收紧签证政策,中国接收了近50万名海归毕业生。今年疫情冲击下,会有更多被迫回国的留学生。经济下行压力此前就真实存在:北京一家教育咨询公司发现,毕业后六个月内找到全职工作的人数占比已从2014年的77.6%下降到2018年的73.6%。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从2015年的最高点4800元降至2017年的4000元。新冠危机冲击下,留学市场怎么变?《经济学人·商论》的一组教育主题文章可以为此提供另类思考。
01
美国还是中国留学生首选吗?
在贸易等宏观议题之外,中美民众之间的交流多年来就像坚固的护栏,把两国关系维持在正常轨道。语言学习与留学是其中的重要形式。可惜,这些护栏正在变得脆弱。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留学生中将美国列为首选的受访者比例已从2018年的44%和2017年的49%降至2019年的43%。
冷却的迹象是双向的。虽然美国学龄儿童学习中文的需求依然强劲,但2016年选修中文的大学生人数下降至53000人,比2013年减少了13%。在中国读书的美国人在2011-12学年达到近15000人的峰值,在2016-17学年已经降至略少于12000人。

在美国许多地方,中国学生的人数也在下降。入读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学生入读在2007年至2015年间增长了五倍。但这个数字在2015年见顶,此后已下降了约39%。有留学生发现,中国学生要拿到或续签签证变得更难了,尤其是在某些高科技领域,这尤其将影响STEM等传统优势学科的前景。特朗普治下的留学政策不断收紧,中方去年也发出了留美警告。
最受欢迎的留学地也可能自设藩篱。英语国家作为留学目的地的优势仍然很明显,但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处理好留学和移民的关系。它们的政策不仅会显著影响未来留学生的选择,更关系到本国发展的长期储备。与移民不同,针对留学生制定严苛的居留政策并不明智。留学生不仅付出了巨大的金钱代价,还是积极渴望融入当地社会的宝贵人才。对于正在步入老龄化的富裕国家,他们是理想的移民人选:能够填补技术工作的缺口,并维持养老金系统的正常运转。这类国家应该主动推出有利政策,吸引人才。
澳大利亚吸收国际学生作为国家重点战略的收效显著,成为最受欢迎的目的国之一教育已经成为仅次于矿业的第二大出口行业。加拿大同样值得关注。2014年,政府立下目标要在2022年让留学生数量翻倍,并将留学与移民政策挂钩,为他们画出了清晰的发展路径这些利好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
相比之下,美国的做法略显固步自封。由于拥有顶尖大学和硅谷等创新中心,美国目前仍然是留学生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但看比例,留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显著低于英、澳、加。签证政策也相当严苛,留学生读书期间或毕业之后想要获得工作许可都很困难。
02
留美难,中国高校何时接近世界一流?
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的留学生毕业后签证可延长三年以参加实践工作(OPT),其他专业的学生只有一年。多出的两年工作时限意味着更多的收入,也意味着更有机会找到愿意资助自己申请H-1B工作签证的雇主。H-1B签证需求持续增长,近年来申请该签证的本科毕业生被抽中的概率不到30%。
2012年,美国国土安全局扩大了STEM专业的清单。现在,任何用到正常程度的数学和统计方法的经济学学位都可以算作STEM专业——只要改动一下联邦的学科分类代码,从经济学改成计量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就可以了。学生和学院都行动了起来。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都改变了其经济学专业的代码;八所常春藤盟校中有五所都已经做了更改。
但留美已经不是所有留学生的志愿。资金撬动和海外人才回流趋势下,中国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努力正收到成效。

清华已经在STEM研究领域成为中国的骄傲。牛津大学的西蒙·马金森(Simon Marginson)表示,2013至2016年,在引用率居前1%的数学与计算论文和引用率居前10%的STEM论文中,清华发表的论文数量列全球高校之最。在引用率居前1%的STEM论文中,麻省理工学院仍然领跑,但马金森表示,清华有望“在五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夺得第一”。
清华是中国STEM研究蓬勃发展的主要受益者。自1995年以来,政府为使中国顶尖大学变成世界一流大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投入数百亿美元推动“211工程”和 “双一流”计划。拨款制度激励大学产生一流科研成果,大学继而激励本校教师。在全球最大的摘要和引文目录Scopus中,中国的STEM论文数量占比已从2000年的4%上升到2016年的19%,超过了美国。2017年,清华颁发了1385个博士学位,而麻省理工学院共颁发了645个博士学位。当然,一个常见的疑问是:“日本人拿了很多次诺贝尔奖,‘为什么中国人不行?’” 
有类似问题的施一公曾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分子生物学教授,随后又在清华大学担任要职,开了一场冒险:他以加州理工学院为模板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民办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目标是通过“为现行教育体系增加一个维度”让中国更具创新力。中国大概有3000所高校,其中民办大学已有约700所,但大部分都是高职院校。西湖大学剑指全球顶尖研究型大学,对标加州理工学院,可谓雄心勃勃。“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研究型大学。”
西湖大学首批研究生大约有140人,最终计划接收包括本科生在内的数千名学生。其民办性质体现在管理和赞助两方面。虽然新校区的建设由杭州市政府出资,但包括马化腾和王健林在内的私人捐助者都已慷慨解囊。成立西湖大学的目的之一,是开展比公立大学更宏伟艰巨的科研项目。施一公感叹,过去400年中国对科学技术的贡献远低于它本应达到的水平。
03
“有中国特色的MBA”比海外名校更有竞争力?
中国的商学院也正在蓬勃发展。《金融时报》于1999年首次发布的排名中没有一所亚洲商学院跻身百强。今年已有17所学院上榜,其中九所来自中国。全球约有90所商学院拥有令人觊觎的“三冠认证”,其中七所在中国。2012年,三冠认证机构之一的美国国际商学院协会(AACSB International)认证了13所中国学校,其中七所在香港。今年它在中国认证了39所,大陆占了31所。
在教学内容上,以及学位对职业发展的推动上,中国的商学院越来越有别于西方。中欧的院长丁元说,现在中国的企业已经“全球化了,更有财力,乐于聘用我们的学员”。中欧全日制MBA课程约一半的学员毕业后进入中国企业。很多人是在中国第一代企业家退休后接管家族企业的年轻继承人。这些人往往是在西方上的大学,然后想在中国“再充电”。交大安泰院长陈方若指出,国内顶尖MBA强大的校友网络和与国内市场紧密结合的本地化教学,令中国学员越来越觉得出国读MBA要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在某些行业,长期离开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可能非常不利。美国商学院的offer对许多本土企业家来说,已经不再是最佳选项了。
04
私立教育:因材施教的理想与现实
过去15年里,私校的入学人数在全球范围内上升,在小学生中的占比从10%升至17%,在中学生中从19%升至27%。中低收入国家的增长超过富裕国家。人们正在向学校教育、学费和高等教育投入大量资金。中国教育类企业的市值比任何其他国家的这类企业都大,表明投资者视之为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现在中国10%的6到18岁儿童会入读私立学校——大多是高考工厂,但有10%是双语学校,让学生们为出国读大学做准备。根据咨询公司安永-帕特侬的数据,这是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外国大学教育越来越成为中国精英的标配,目前有60多万中国青少年在国外学习。这是一项巨大的投资——从一所体面的美国大学拿到学位要花掉父母将近25万美元——但它为“焦虑的新贵阶层”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前景和社会声望。

双语学校也在严苛的公立体系之外提供了选择。选择私校的许多家长——通常是跨国公司的高管——认为“当年的学校教育没能很好地培养自己”。他们也觉得有一个玻璃天花板,在与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甚至是印度的同事相比时,“觉得自己并不擅长批判性思维。”许多中国的私立学校供应商从事房地产业务。精英学校有助于吸引富人进入高端住宅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涌入中国的英国品牌的地方合作伙伴是房地产公司
由于一线和二线城市已经供过于求,投资者必须关注三线城市:仅成都就有37所双语学校。
05
留学安全培训悄然成为创业风口
“西方教育没有什么好怕的。”1979年,邓小平对他的美国客人亨利·基辛格这样说道。他的话标志着一个激动人心的开端,留学生规模日益增长。许多学生即将前往的都是美国绿树成荫的大学校园,但他们和家长往往极度不安——因为媒体持续报道的美国大规模枪击致命事件留下了阴影。

一位多次参与中国维和行动及国际救援工作的老兵从中看到了机会,他创立的“时分安全”公司向准备旅居国外而焦虑不安的中国人提供安全培训。公司教客户如何应对持枪歹徒、绑架企图、恐怖袭击以及其他危险。但大部分培训项目还是聚焦安全意识的培养:如何察觉更寻常的危险,如抢劫或扒窃,以及如何避免或应对这些危险,此外还提供急救、信息安全和药物法方面的课程。


创始人说,关键在于训练学员做到“有备无患、处变不惊”,这在任何危险情况下都会对他们大有帮助,即使日后回国也一样。
这也正如我们面对的当下世界。疫情为全人类制造出大量前所未见的新风险,而对于风险的认知能力、及时评估与全面管理,可能会在未来成为更多普通人留学、出国乃至日常职业生活都绕不开的新课题。阅读商论,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全球动向,对变化中的世界知己知彼。
本文内容摘选自《经济学人·商论》往期文章:
  • 2019年五月刊特别报道系列《路远迢迢》(Slow boat)
  • 2018年九月刊《梦想新塔尖》(Dreaming of new spires)
  • 2018年四月刊《名称游戏》(Name game)
  • 2018年十一月刊《矢志打败全世界》(Looking to beat the world)
  • 2018年十二月刊《西湖试水温》(Testing the waters)
  • 2019年五月刊「私立教育」系列长篇特写《因材施教》(Just for you)
  • 2016年二月刊《人才无国界》(Brains without borders)
↓扫码下载《经济学人》中英双语App↓
欢迎下载商论App,双语阅读并聆听原声音频。订阅更可同步解锁商论发刊至今的2000余篇往期文章,包括近1000篇文章的英文原声音频。【商论新冠报道更新】《经济学人·商论》将持续发布「新冠报道」最新文章,欢迎打开App搜索关键词查阅。
● 追踪新冠危机,需要持续思考 ●
新冠危机带来新挑战,更是一场全球视野和思考深度的大比拼。你的信息管道决定你的命运,拥有177年历史、获全球百万精英读者青睐的《经济学人》正是你亟需的重要管道。《经济学人·商论》持续同步《经济学人》「新冠报道」系列文章,欢迎打开App回顾已发布的相关文章,构建前瞻未来和应对剧变的思维框架。

点击关键字,回顾近期热读
【订阅福利】现在订阅全年可享超值福利二选一(价值¥358的商论定制版Moleskine笔记本或加入商论英语学习社区)
全年订阅福利获取步骤
价值¥358的商论定制版Moleskine新年笔记本 或 加入商论英语学习社区
下载:扫描文末海报中的二维码、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商论官网(www.tegbr.com),均可跳转至Apple App Store下载iOS版本,或直接在官网下载最新安卓版本《经济学人·商论》
订阅:打开《经济学人·商论》App,点击屏幕右上角的“···”菜单图标,点击“订阅”,然后根据屏幕上的提示进行操作
联络:在App内成功订阅全年《经济学人·商论》后,关注经济学人商论服务号(economistgbr)- 在后台回复“1”接收福利领取信息;或添加“商论小助理”微信(ecogbr)进入相关服务流程
【超值好礼】订阅年度
即可获赠

价值358元Moleskine笔记本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经济学人·商论》App: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