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树妈妈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小树妈妈(ID:tree2050)
前段时间,研究生考试成绩出炉,却把表姐愁坏了。
表姐的独生子,从小到大,一直成绩优秀。
可大学毕业后,却一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对找工作也提不起兴趣。犹豫了两个月也没拿定主意。
最后在表姐的建议下,决定考研究生。
这次的成绩倒是还算不错,应该是有希望,可前几天,孩子又不想去上了。他觉得,继续再读书、做研究,也挺没意思的。
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却对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这让表姐有点自责,她觉得,孩子过于“颓”,是自己光顾着抓孩子成绩,却忽视了引导孩子思考人生意义,树立“人生理想”。
确实,孩子小时候,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只要成绩好,关于人生目标、将来要做什么的这些“大”问题,可以以后再考虑。
图片来源:电视剧《不完美的丈夫》
可却不知道,一个没有人生大目标、价值观不定的孩子,很难找到“直达”的那条路,他们走的每一步,都不坚定。
记得英国政治家查士德斐尔曾说:
“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没有目标的孩子,其实挺危险的,他们极易得“空心病”,即便一时优秀,人生也走得摇摇欲坠,很危险。
01
没有意志的“优秀”,不堪一击
武汉大学曾有一名“传奇学霸”。
这名男生,4次参加高考,并且次次考入名校,可谓是妥妥的“尖子生”。
2001年,男生第一次参加高考,就顺利被武汉大学录取。
可入学没多久,他就沉迷网络游戏,因为旷课次数太多,第一次被武大退学除名。
这对男生影响并不大,他回高中继续复习,只突击学了一个月,就再次以超高的分数被武大录取。
二进武大后,男生依然习气不改,由于旷课、学业不及格等原因。他再次被武大劝退。
2003年,男生三战高考。这次,他依然很轻松的就以高分考入985名校-华中科技大学。
可入学后,男生依然沉迷网络、游戏。到大三那年,再次因为学分问题,被学校退学除名。
第四次高考,男生又高分考入了华中科技大。
历经4次高考后,男生已经有二十二三岁。学校动了恻隐之心,破格让他直接升入了大二学习。
男生后来到底有没有顺利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不得而知。
图片来源:电影《西小河的夏天》
可他4次高考,4次均踏入名校的大门事,却破了纪录。
从男生几次考入名校的经历,可以见得,这个男生是聪明、有天赋、也有一定自律力和毅力的。
他本可以持续优秀下去的。
可屡次用高考证明自己后,却屡次迷失,这不禁让我们疑惑:为什么,一到大学,孩子曾经的“优秀”就变味儿了呢?
北大副教授徐文凯一语道破真谛:
这些行为,都是中国孩子“空心病”的表现。
这些孩子,他们可能底子不错,资质优秀,在老师和父母的督促下,他们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能考出好成绩。
可在本质上,这些孩子的价值观是缺失的,他们感受不到生命的价值,找不到奋斗的真正意义。
一旦没了外界的督促,孩子不知道为何学习,也就丧失了努力的动力,没有自驱力,就像失去方向的孤舟,在大海上,茫然漂泊。
02
得了空心病,有多可怕
一项调查显示:
30.4%的北大新生都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认为,人活着没有意义。
甚至很多孩子,因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会做出自杀、自残等极端行为。
这都是孩子“空心病”造成的。
得了“空心病”是什么样的感觉?一位患者这样描述自己的痛苦感受:
“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想做事,不想选择,不想上进,不想上课、上班,觉得无论是记旷课也好,扣工资也罢,一切都没关系。”
起初,他以为是悲观,后来发现又不是;
他以为自己是抑郁症,可心理医生又断定不是,因为他只是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致。
作为一个18岁的成年人,他想打败“空心病”,重建人生信念,却发现:
“空心病”最可怕的地方,是摧毁意志。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谢尔顿》
他想要调动意志来打败空心病,制定了时间表、行动表,学习了时间管理等各种方法。可刚刚燃起一股做事的热情,脑子里另一个声音就又响起了:
“就这样吧,你没有半点可能,即使你做成了,又会怎样呢?”
就这样,在反反复复的两种“念头”的纠缠下,他感觉整个人,整个精力,都被耗空了。
人生更加虚无,时间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他感知不到生活的热闹、生命的活力、以及心底的任何渴望。
看到“空心病”的孩子这么痛苦的感觉,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孩子,即便已经很优秀,却把自己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奋斗,看得极轻,毁掉自己的努力那么轻而易举了。
03
孩子空心病的根源,出在教育上
“空心病”还不同于抑郁症或焦虑症这些疾病。
有“空心病”的孩子,在外边,愿意维系在别人眼中的好形象,他们也乐意维护好的人际关系。
只是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轻者是自驱力极差,表现颓废,严重时,还伴自杀的念头。
而且,“空心病”对生物治疗不敏感,传统的心理治疗,效果也不佳。
看上去,“空心病”不算是病,可它却会对孩子一生,都产生很深的负面印象,“空心病”是孩子教育和成长过程中,价值观缺失的一种“心灵病”。
一位妈妈,曾这样感慨,她说:
“我的孩子刚上大一,别说是孩子得“空心病”,自从女儿一上大学,我也很迷茫。
孩子从小学起,好像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而活。忙完小升初,忙中考,中考后又为高考奋战。
女儿为成绩而努力,我为照顾女儿而活着。可女儿考上大学后,我忽然也觉得,一直支撑我的信念也消失了,好像生活按了暂停键。
可高考不是人生终点,我和女儿,都需要重新树立信念,才能不得过且过,不迷失方向”。
这个妈妈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很多“空心病”孩子的根源。
在唯成绩论、普遍追求精英人生的今天,孩子没有时间被引导去思考: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很多孩子被灌输的人生目标,就是要有光鲜的人生。
光鲜人生的标准路径是:先有好的成绩,后考入好学校,毕业找到好的工作。
可很多孩子,在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之后,却发现:
光鲜过后,自己迷失了。倾尽十几年的心血筑起来的高楼大厦,却不知道要用作什么?
当人生丧失追求和意义,孩子的人生走到一个阶段,就很容易茫然,容易陷入“颓”和“丧”,曾经来之不易的“优秀”,很可能会被孩子轻易抛弃。
图片来源:电影《生命之树》
04
摒弃“空心病”,在于父母的教育初衷
一个孩子,跑得再快,心里没有目标,步子也是虚的,是不踏实的。
而一个心怀人生大目标的孩子,内心一定是坚定有力量的。
事实上,很多父母对孩子要求并不高。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谢尔顿》
我们不期望孩子有多优秀,而是希望孩子:
在求学阶段,能竭尽全力去努力;
在工作走上社会后,能人尽其才;
无论在哪个位置,做什么工作,孩子都能生活的踏实而进取,珍惜而满足。
做到这样,看似简单,却要求我们父母,在教育的决策和初心上,就要明确:
孩子不光要为成绩而努力,还要早点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目标,让孩子明白奋斗的意义,找到内心的归属感。
一旦孩子有了精神家园,他们的努力,才会像着了陆一样,会被赋予激情和意义,孩子才能主动而上进。
这样的孩子,无论走得远近,他的人生,一定是精彩的,是踏实而满足的,是幸福无悔的。
-END-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小树妈妈,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微信号:tree2050。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