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疾控中心的专家真的为了发论文而故意不披露人传人吗?”是我在看完各种被转发的用来带节奏的无脑文章后,只是按照他们的说辞简单推了一下逻辑就觉得毫无道理简直扯淡,然后直接把简单的逻辑写了出来。
经过一下午和各路博士朋友的交流,收获颇丰。所以这篇文章我会以“涉事”的论文为直接证据,梳理整个事件时间线。
(“涉事”论文我放在阅读原文链接里,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所有信息都在里面。
先抛结论:“涉事”论文是对整个新型冠状病毒导致肺炎从疫情开始到发展过程的复盘回顾,根据后来已经确诊的病例来标记数据,从而得出了12月病毒已经开始人传人的结论。
并不是早在12月1月就已经得出结论但是捂着不发。
在数学和统计学上,这个现象有个名字,叫“Look-Ahead Bias"(前视性偏差)
前视性偏差:指在(事件后续)分析中使用事件发生当时不可能得到的信息。
举个通俗的例子。
这就好像我今天告诉你,去年美股大涨这个事实,你却骂我怎么当初去年不告诉你一样。因为我当年也不知道啊!
论文中被矛头指向的一句话说:“有证据表明12月中旬密切接触者之间已经发生传播。” 这里的“证据”指的是事后回顾,根据后来已经确诊的病例来标记的数据。
#
那么事件的时间线是什么呢?
12.8,首例患者确诊患有“不明原因肺炎”。注意这时只是发现这种肺炎不一样,但是并不知道病毒种类等等详细信息。
12.8~12.30,“不明原因肺炎”病毒开始在武汉扩散,注意此时仍未确定病毒种类,只是开始怀疑是和SARS冠状病毒同源。分离病毒并做实验基因组测序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1.1~1.11,“不明原因肺炎”开始在除武汉之外的全国其他地方及中国以外(日本)的国家蔓延。同时对病毒的基因组测序仍在加紧进行。
重点来了!1.9,专家组完成对“不明原因肺炎”病毒的基因组测序,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
在这天之前,任何病例甚至不能严格意义上被“确诊”。原因很简单,你不知道得的是什么病。“XXX患有XXX病毒”,这句话的宾语你根本没法填。
其实到这里逻辑已经很清楚了:在1.9之前连有没有是不是这个病都没法确认,怎么可能下结论判断人传人?
#
那么参与论文发表的专家组是什么时候比较确定的得到“新型冠状病毒会人传人”这个结论呢?
论文得出结论所依赖的数据点于1.22日截止,用数据得到最终比较确定的结论的时间大概就在这附近,最早不会早于1.9基因组测序完成。
所以说造谣乱带节奏想要问责却指错矛头的人们,显然对于科研到底是什么怎么做一窍不通。
#
因为一开始被带坏了节奏,现在各个有识之士和懂学术的朋友都在忙着正楼。
那么客观来讲,这次疫情中我们的科研人员的表现到底怎么样呢?
答案是世界级的。
引用我在麻省理工学院读生物学博士的同学的话来说:“从病人处获取样本再到体外分离病毒,再到完成整个病毒基因组测序组装,并在多个实验室交叉验证数据后向全世界公布,只花了半个月左右,这个速度绝对是世界级的,即便是美国也做不到。”
这样的工作效率和水平是amazing的,参与科研的团队应该被当成抗击疫情的民族英雄,结果现在反而要背锅。
至于无脑热搜莫名其妙骂论文作者中的高福院士,已经有好几篇文章出了为他正名了。
最后说一下为什么这篇论文要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
WHO在决定是否要把中国划为疫区,关于这件事情的分析有很多文章,我就不涉及了。
引用”乔治高的NEJM,到底说了什么作者的一段话:“这次把文章用这么短的时间发出,也就相当于用NEJM的公信力来为我们的疾病控制来背书(简单介绍一下,《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是世界上影响力最高的医学期刊)。相当于对全世界做一次有公信力的信息披露。
“我们国家的任何媒体在世界上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均不忍直视,本来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公关机会,尤其是在WHO决定是否要将中国列入疫区的关键节点。”
“现在这些公众号把所有矛头全部对准科学家们,这就像医闹把刀子对准医生一样。
#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可悲。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