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件事,关于这两天票圈转的很火的“网红”文章:杨振宁的「最后一战」。
先不评论内容,这个网红风的名字杨老看着就能吐一口老血。
不知道你们想到了什么,我眼前的画面是一个扛着炸药包耗尽最后一丝力气去炸碉堡的革命战士。
本文所有图源来自网络
虽说杨老已经97岁了,但身体硬朗,住的离协和医院又近,怼了四十年的高能可能还真不是他的”最后一战“。这几年诺贝尔奖尽发给”没用的“天体物理,这杨老不早晚得怼一波?
在这样标题党的基调中开始,文章却惊人的引用了很多看起来很fancy的内容。讲句实在话,作为一个物理博士,我都因为隔领域如隔山要借助Google才差不多看懂。但看懂之后,我就发现作者的确具备“生产学术垃圾的基本修养“:东拼西凑,不知所云。
简单总结一下我认为生产一篇学术网红文章的几个要素:
  1.  选题高大上,标题要起好。像我之前写的「张益唐和欧洲的科研」,就显然是这方面的反例。而「人物」杂志的原标题起的就很好:「天才的野心」。
  2. 内容显得很专业很学术。具体来说就是引用各种你看不懂东西,黎曼几何拉曼散射费曼猜想莱曼公理赫曼空间,让你觉得作者即使不是非常懂学术内容也一定是花了心思,所以内容应该可靠。
  3. 在上面的前提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选择性忽略文中重要的学术支撑部分,直接看作者特地黑体标出的重点:几句观点,几句描写,几个比方,几个例子。
  4. 因此一篇几千上万字的文章就要在几个关键点做文章。观点最好偏激,博眼球,简单粗暴直接。正面例子:”最后一战“。
虽然如此,很多人会说:”高博我们就随便看个热闹你这么认真干嘛!“
所以这类”网红“文章有什么错?
科普是件好事,但也有它的弊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因为它在牺牲准确性的前提下降低了普通大众明白科学概念的难度,换句话说就是降低了接触专业领域的门槛,使得很多人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已经懂得了某个定理某个猜想某个实验某种理论。既然懂了就会有思考,就会有评论,最后就会形成观点。
这看起来没什么问题,除了我黑体标出的话:在牺牲准确性的前提下
什么意思?说学术一点就是在证明推导的时候你的公理和引理是不严格的甚至是不太正确的,那得出的结论显然不会对到哪里去。
说简单一点就是比如你小时候问你爸爸”飞机为什么会飞?“。一个不太懂的爸爸可能就说”因为飞机有翅膀所以会飞“,并且和鸟类等作类比让你满意;一个比较懂的爸爸可能会说”因为机翼的形状设计使得机翼上下空气流速不同,造成压强差或者说受力不平衡,合力的方向是向上因此将飞机托起“。前者显然不包含关于回答这个问题的有用信息,后者显然也是不太严谨的。所以基于这些回答,你可能会对比如可以倒飞的飞机杂技表演表示无限不解,甚至不敢乘坐机翼很小看起来就不那么可靠的飞机。要明白这些问题,除非你爸爸用”攻角“、”层流湍流“、”伯努利流体方程“等知识才可以解释清楚,但即使你有幸有这样一个爸爸,这样的解释你也大概率听不懂。
飞机上升动力来源示意图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开始讨论基于客观的科学事实的其他观点,比如相关的政治、经济、民生问题,那真的就是耍流氓无疑了。
恕我直言,绝大多数科普网红文章都是在这样耍流氓。
#
CEPC-SPPC是什么?
CEPC-SPPC 结构示意图
对撞机内部结构
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的回答把一切解释的都很清楚。
王贻芳:中国今天应该建造大型对撞机 | 独家
简单来说(在牺牲准确性的前提下),CEPC-SPPC就是新一代大型粒子加速器,用来测量许多基本粒子的性质,比如最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打个很不恰当的比方,基础物理特别是高能物理的研究,定义了物理研究的边界。
希格斯玻色子产生机制(效果图)
感谢「知识分子」这个公众号,从专业角度给出了网红文章耍流氓的证据:
争议网红文章杨振宁的最后一战
实在是好文,推荐大家都去读一读。
如果实在没有时间,我简单列举几个给大家讲讲听:
  1. 文章称:“CEPC周长100公里,需要占下北京五环那么大的地。” 对撞机要在地下100米甚至更深,只在几个出口占地,就像北京二号线一样,没有把故宫和广场给占了一样。
  2. 杨先生说高能物理 “party is over” 不是今年才说的,是四十年前说的。从80年代到现在高能物理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所取得的成就已经有力的驳斥了这样的说法
  3. 文章一直拿弦论说CEPC,满满的阴谋论感。CEPC从未将弦论、超对称或某一个特定理论作为主要研究目标CEPC目前建设的唯一目的,是精确测量希格斯粒子的物理性质,对,说出来远没有超对称和超弦那样酷。
  4. 有的公号标题说中国高能物理大跃进,有的说三峡大坝,但最恰当的类比是高铁。CEPC的造价不是所谓“天量资金”,而是大约相当于200-300公里的高铁。这样数量的高铁对国家的价值是锦上添花,但CEPC这样的大科学装置对于国家的价值却是雪中送炭的。
#
说了这么多理性的,说说感性的。
杨老说应该”拿这些钱去改善民生,发展应用科学“。这我丝毫不反对,但我认为不应该”拿这些钱”。
钱从来都不是省出来的,没听说过哪个富豪是因为节俭致富。用来发展民生和应用科学的钱为什么会和造大对撞机的钱矛盾?
如果真的资金紧张,请多打几只大老虎就足够了。
换句话说,我十分怀疑即使省下这些钱会不会真的用来发展民生和应用科学,亦或是会流到某些大老虎大学阀(指独霸一方的院士学术大老板)的手里。
为什么要研究基础科学,因为我不会忘记,占世界三分之一GDP的清朝是如何任人宰割。
虽然我能想象到假如加速器建成但最后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社会上铺天盖地的反对言论。
作为项目的发起和倡导者,王贻芳已经得到了他能得到的所有科学荣誉,我想不出他还有什么理由去冒这个险,如果他不是想的很清楚这件事情是正确且必须的话。
#
最后我想特别解释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的问题: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美国不做?
先说个感性的回答:这种思维就是我们宣扬的创新思维的反例,也恰恰是为什么中国很多事情跟在美国屁股后面的原因。
美国在造原子弹的时候没有其他国家造,美国在搞加速器的时候没有国家搞。美国有多少个第一次就经历了多少类似这样的问题。
美国不做,就一定是坏事了?我们就不能做了?
其实如果现在还有这个问题,说明我上面的文章你没完全读懂。
理性来说,很简单,建造对撞机这样的大科学仪器,需要国家力量支持政府投资。
政府的钱来自哪里?纳税人。那绝大多数纳税人都不同意怎么办?在美国,议案被否决;在中国,议案仍有可能被通过。
那对于超大对撞机这样的项目,在美国这样的典型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让绝大多数纳税人同意吗?基本不可能。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翻下美国自从自己的超大对撞机项目被克林顿当作政治资本下马后的大事记,不是入侵别国发动战争,就是建造国际空间站这样真的是华而没多大用的东西 (美国超大对撞机就是在人民一致呼声中输给国际空间站而下马的)。对撞机的直接研究成果短时间是看不到对于纳税人有什么utility的,无论从经济学原理还是社会学直觉都不可能获得多数同意。
荒废的美国超大对撞机SSC
不是美国科学家不想建,是在国情体制和人民整体科学素养的情况下,没办法建。特别是这些年美国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居高不下,还动不动有金融危机,纳税人更不可能同意花钱建造不能给自己带来肉眼可见利益的东西。
所以一定程度上集权的中国,成为了需要国家力量支持的科研项目的唯一希望(欧洲的LHC其实也在升级换代,但欧洲这些年内忧外患,被国内各种政治斗争、难民问题、游行示威搞得精疲力竭,也就只有修修补补的能力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也。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
为了不让文章篇幅太长,我简单说下后面两件事。
另外一篇很火的网红文章「保护饶毅」,名字也是莫名其妙。
谁是饶毅?为什么要保护他?
饶老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前北大生科院院长,生物界大牛,海归。
饶老师前段时间实名举报了中国生物界另外三个大牛学术造假,并且此人一向我行我素犀利耿直,实属难得,所以要保护。
哦对了,他还是我很喜欢的公众号「知识分子」的创始人之一。
关于饶老师的报道基本都是正面的。毫无疑问,作为中国的几个科研明星,他无论是在学术还是为人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
但显然我写这段话不是为了吹捧他,是为了说一些其他无聊的和有的没的
据海外留学党圈内极为不可靠的流言,曾经声明自己丝毫不在意权力的他通过努力欣然接受了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的职位,并且据北大(注意这是学风自由的北大)生科的同学说饶毅变得又红又专,还对学生的一些“危险不当”言论做出过警告。
毕竟学校不是僧侣寺尼姑庵。
如果我说这些单纯是为了聊八卦那也太不符合我的作风了。因为这些例子都丝毫不影响饶毅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一位有趣的院长,一位杰出的导师。
不要把一个人神话,变成偶像。这样当他做一些和普通人无异的事情时也不会那样让人震惊。 八十岁的何鸿燊可以再娶,为什么八十岁的杨振宁就不行?神话一个人的结果就是像二战时候的隆美尔那样,最后打了败仗甚至卷入刺杀希特勒的行动,被处死却不敢对外宣传,只能说是光荣战死,这才是真正的可悲。
我不觉得这世界存在完人,品学兼优堂堂正正毫无纰漏。如果有,更可能是没有被曝出而已。「傅雷家书」被当成中学生经典必读,但傅雷因为小三(他的女学生)甚至打骂妻子的恶劣行为似乎很少被人提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到自己想学的是上策。
所以做人,最重要的是对得起自己内心。
知行合一,堂堂正正。
#
当然,以上部分论点对于最近上财某叫兽不适用。
不提他的名字怕脏了我的公众号。
二十多年的禽兽行为只配下地狱谢谢。
我一直不同意学校是象牙塔(至少大学不是),而更像一个小社会。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地方怎么可能是象牙塔?
拥抱美好,也要敢于面对黑暗。
新媒体时代,这样的人渣将越来越难以立足。

你可能还想看我的其他文章:
你有多久没有仰望星空了?
我到权游的戏里转了一圈


看完请点在看 | 欢迎转发朋友圈 长按上图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