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转载斯坦福经济系博士小姐姐的公众号创刊号:经济学研究的罪过
#
为什么要开公众号呢?是为了弥补经济学研究满足不了的表达欲。举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
正常人说话是这样的:人生大事莫过于结婚生子和买房了。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成家和置业这两件事的联系:结婚带来的住房需求对房市的影响,以及房价波动对婚姻及新家庭组成的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
而经济学论文是这样的:在美国,结婚和买房是许多人(注释1)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之一,而他们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将在本文第二节”实证证据”部分对此进行阐明)。然而迄今为止大多数关于住房的研究都是关于2008年美国房价危机或与此相关的话题的(Mian and Sufi (2009,2010,2011,2013),Favilukis, Ludvigson, Nieuwerburgh (2017); Kaplan, Mitman, Violante (2019); Greenwald and Guren (2019), 等.),于是本文将致力于探索这一相对来讲被涉及较少的话题(注释2): 结婚带来的住房需求对房市的影响,以及房价波动对婚姻及新家庭组成的影响。
注释1: 74%的美国人一生中至少结过一次婚,63%的美国人拥有过住房(本文中的‘住房拥有者’定义为:本人是户主或户主配偶,并且这个家庭所居住的房屋是‘户主拥有’)(数据来源: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 (之后称PSID) 1968-2017)
注释2: 在这一话题上已有的研究包括但不限于: Wei and Zhang (2012), Dettling and Kearney (2014), Chang (2019), 等. 
#
学术论文一是说话要严谨 - 很多地方有“大多数”、“之一”、慎用“自己是第一个研究某事的人”,二是论点都要有依据 - 要不引用其他论文,要不通过数据说明。所以往往写一篇论文要很长时间:一个是咬文嚼字花的时间,一个是给论点找论据花的时间。比如,我写“正常人说话是这样的”那段大概花了一分钟,而写“经济学论文是这样的”那段大概花了三个小时 - 写到一半觉得太痛苦了,决定去吃饭上厕所洗衣服吃水果,并且差点写的连这篇推送都不想写了。
当时决定读经济学博士,是因为喜欢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并经常产生自己的看法和不吐不快之感,觉得经济学科研工作简直完美契合我的需求,既满足求知欲,又满足表达欲。然而入坑之后才发现,我naive了:第一,经济学学术论文所研究的问题,往往不是一个正常的对社会现象抱有求知欲的人会感兴趣的问题。第二,经济学学术论文的写作不是以表达为目的,而是以论证为目的(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样),反而会把不吐不快的人憋死 - 这种感觉大概就像,我马上要吐了,已经忍不住了,但被要求必须走到五十米开外的卫生间,用钥匙打开一个门旁边的按钮板,在按钮板上输入一个13位包含数字、字母、特殊字符的密码三次,按星号键,听到’哔’一声,向左拧门把手三次,向右拧门把手两次,进入卫生间再吐一样。(如果全世界的厕所都设计成这样,应该会大大减少过度饮酒的概率,当然更可能的是增加酒吧清洁工的工作量,乃至薪资,因为其工作的不愉悦程度增加了 - 这是劳动经济学中的“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理论。
那“学术论文研究的问题往往不是正常人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意思呢?这其实有很多原因。
第一,是大部分人感觉有趣的内容往往是以前的经济学家研究完了的话题。比如上面提到的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理论: 在其他因素都恒定的情况下,越高薪的工作往往是工作内容越不快或越危险的工作 - 比如大卡车司机、吊在大楼外擦玻璃的工人。这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内容要不很不舒服(长时间开车很痛苦)要不很危险(从楼上掉下来死路一条),所以需要金钱来弥补这种不悦或危险。收入越高的工作越不快 - 有趣!但是这是几十年前的劳动经济学就提出来的理论。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为何类似于Freakonomics(魔鬼经济学)这种科普读物或者本科的经济学科往往让人觉得经济学好有趣 - 因为那里讲的都是已经研究出来的问题。
但是为何有趣的问题经常是已经研究出来的了呢?我想这应该是selection bias (选择偏差):在研究过程中,有趣的和无趣的问题大概都存在,然而经历时间的洗礼,被大家记住并且广为传颂的,往往是有趣的结论,所以大家会觉得已经研究出来的内容经常是有趣的,而现阶段的前沿研究里无趣的更多。
第二,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导致很多时候有趣的问题不适合经济学学术研究。这里要介绍一个概念,causality(因果关系):是变量A导致变量B,还是他俩都由另一个变量C导致?很久以前大家做研究,跑个回归,发现A和B显著相关,就完事了,后来有人批评说,小孩长大过程中,会不会写字和鞋码大小这两个变量也高度相关,能说写字导致脚变大或者脚变大导致会写字吗?后来便有了empirical revolution(实证革命)- 在实证研究中要证明因果关系而不只是展示相关性。
这确实使得研究更缜密,但也限制了能够研究的问题的范畴。因为大多数时候,想证明“因果”,很不容易。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实验 - 直接改变变量A,看变量B是否改变 - 这也是2019年诺贝尔奖的贡献之一。但很显然,并不是所有变量都适合在实验环境下改变。比如我想研究的问题,婚姻和住房,就很难:给一堆人发老婆,看他们拿到老婆后会不会买房,或者给他们发房子,看他们拿到房子后会不会娶老婆,这显然是不切实际也不合伦理的。可以看出,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导致能够研究的问题受到了限制 - 很多比较宏观的问题、很难严密地证明因果关系的问题,变得很难在顶级期刊发表,因为其研究方法达不到行业标准。
(当然也不完全是这样:这些没法被证明因果的问题,宏观这个领域依然在研究 - 比如我就是做宏观的。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行业标准:structural modeling (结构建模)。然后跑回归的人吐槽做宏观的人没有causality, 做宏观的吐槽跑回归的人没法严谨地做counterfactual。这个以后再谈。
第三,是有一些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并非“学术问题”。比如“我想去美国买房,哪个城市比较有投资价值?”、“中国啥时候可以gdp超美国?”、“下一个谷歌脸书阿里腾讯会是谁?” - 这些是有趣的问题,但并不是学术问题。那啥是经济学学术问题呢?这很难给出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性质出发来略窥一二。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科学是什么?科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的。所以可以看出,首先,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现象,其次,研究目的是发现其中的规律,也就是一些本质性的关系。而上面这些“问题”,是“预测性”问题。虽然其本身不是经济学问题,但是可以利用经济学研究的成果作为武器回答。比如,“结婚和住房是不是互补”这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对象是社会现象(结婚和买房),而研究的是他们两者之间的本质性关系(是互补还是互替)。那么其研究成果,“有了老婆,更需要房子, 有了房子,更方便要老婆”就可以作为武器回答前面的第一个问题:在其他变量恒定的情况下,在有更多适婚年龄并还未买房的年轻人的地方,房价会相比于其他地方上涨更多。
第四,大家已经可以看出,由于经济学严谨性的要求,学术问题往往是一个很小的、很狭窄的问题(住房和婚姻是不是互补品),因为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被相对严谨地回答,而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很大(到底哪里房价会涨),其中的每一个子因素都是一篇论文(人口因素、利率因素、税率因素, 等等.),而整个问题则是很多代经济学家数以百万计的论文放在一起才能回答的。
第五,很多学术问题都是很“显而易见”的。结婚了需要买房,或者有房的人更容易找老婆,这不是甘肃天水的不识字的农民伯伯都知道的事么,你告诉我一个topN(本来想写3,但是为了严谨改成了N)经济学府的博士在研究,还敢说这个话题在经济学里是个相对空白,你这是在逗我?这就又要说回前面的,经济学要求研究方法严谨的问题。由于任何学术成果都要求通过符合“行业标准”的研究方法得出,这导致即使是不会说话的小孩和不识字的农民都懂的道理,也需要通过正儿八经的论文论证,才能被established (成为可以被引用的结论)。你要是觉得我的话题太obvious (显而易见),别急,来给你一些更刺激的:
- 收到钱财(比如US tax return)后大家会多花钱吗?
- 生孩子之后,女性更容易从单位辞职吗?
- 吃了补铁的营养片之后,大家的身体变好了吗?更倾向于有工作了吗?
- 上了关于艾滋病的课后,大家的艾滋病知识水平提高了吗?
- 警犬越厉害,警察绩效越好吗?
这些都是正儿八经的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有些还不止一篇文章,而是成百上千的文章写,而且不是已经有定论,而是现在前沿的课题。
这个时候,很多人已经按捺不住情绪,向我高喊:你们这帮人简直是失了智了!搞这种研究,简直是浪费生命,浪费资源啊!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在这里有两个回答:第一是,不是,第二是,是。
第一,不是的。区别在于,显而易见的部分是qualitative(定性研究), 而不显而易见的部分是quantitative(定量研究), 而正是quantitative的部分是政府政策制定需要的。什么意思?比如,一个非洲国家的政府知道,建学校、铁路好,给大家发补铁片、避孕套好,这些都是qualitative argument, 但是政府手里就这么多钱,到底干哪件事最好呢?该建几个学校、修几条铁路、发多少补铁片、避孕套呢?这时候,我们就需要quantitative results了: 到底建一个学校能让多少人的收入增加多少?建铁路能刺激多少新建工厂?发补铁片能让多少人从没有劳动能力到有劳动能力?发避孕套能避免多少性传播疾病并从而增加多少劳动力?这些都是前面那些看似沙雕研究的成果。
第二个,是的。前面说到,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 划重点:经济学是科学。科学是研究客观世界运行规律的。换句话说,我们关心的、想回答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至于“怎么办”,这不是科学本来的目的。然而现在大多数人想到的“科学”第一反应是“第一生产力”、“治病救人”等等,其实都是科学的“副产品”。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我们手中的谷歌百度地图。为啥可以定位这么准确?是因为光在宇宙运行过程中会因为重力作用而走弧线,而GPS利用了这一物理发现,对定位进行了修正。这个物理发现本身,可以说非常符合科学的定义:非常有趣,没什么卵用。然而工程师们 - 即用科学家发现的规律来改造世界的人,将它运用在了很合适的地方,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 没有这么准确的GPS定位,Uber滴滴这些都不可能存在。所以说经济学家本不应该被赋予改变社会的任务。他们研究的副产品有时能起到指导政策的作用,也许是社会的幸事,但也许是科学的不幸 - 现在的科学研究往往都是冲着可以有应用价值去的。就像艺术本来的目的是对美的追求,但由于大家发现它还可以达到赏人心悦人目的作用,被塑造成了商品,而使得艺术往往在被创造的时候就不再‘纯粹’了。
但至少读博士的过程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喜欢什么样的求知和写作:求我感兴趣的知,写不太严谨信口开河的作。由于经济学研究花费时间太长,很多热点 - 比如2008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被经济学家追成了冰点 - 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经济学界还在写;再比如美国社会不平等愈发严重、代际流动性愈发僵化,这是一个80年代就开始的趋势,然而现在大家才开始研究。而写推送就不用,可以现在想写什么话题,当天就写出一篇来 - 在经济学里大概是今天想写一个话题,五年之后写出一篇来。而且,要是在经济学里不严谨地写作,要不论文被期刊拒绝,要不发表之后被发现写错东西身败名裂。然而微信推送不严谨,大多数人估计都不会注意到,而且如果真的遇到懂行的来给我纠正,我还可以免费学习一下 - 在经济学里,同行们可不会主动来教你东西,大家都是把自己发掘的知识像小三一样藏起来,生怕被人发现了,除非变成正室(发表在期刊上),昭告天下,那你要“染指”可就要规规矩矩地引用了,就变成了给同事带流量了。
(另外,要是我敢在论文里像这篇这么写,估计早就被白左们的口水淹死了 - 你敢说甘肃天水的农民不识字!你说娶老婆但是不说老公!你敢拿小三举例!你这是歧视!这是道德的沦丧、人性的缺失!
然而中国人民就是好 - 中国人民大概是世界上最政治不正确的群体之一了 - 前有某洗衣机广告把黑人塞进去洗完变成白人出来,后有某影视剧用黑人群演做烧焦的尸体省钱。
我过段时间会专门写一篇关于美国“政治正确”和所谓的“言论自由”的文章,发发牢骚。

你可能还想看我的其他文章:
关于章莹颖案,有几句话想说
你有多久没有仰望星空了?
我到权游的戏里转了一圈


看完请点在看| 欢迎转发朋友圈 长按上图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