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写文章每次碰到这三个题目我都大汗淋漓:性别、种族和时政。
文章删了改改了删,前前后后花了一周时间。
因为我从来不会用咄咄逼人的激进观点写”爽文“,总是想做到认真理性分析事实而不是指天问地大呼小叫蹭完热点流量就完事大吉。
所以我在不断权衡该如何谨慎用词以考虑到各方的感受。
我想说什么
我想指出文章"请停止用女性的身体,作为宣传的工具"(以下简称“请停止”)中存在的基本逻辑问题,以及其针对对象和立场上的一些很容易造成社会撕裂的误导。
我不担心具有基本逻辑思辨能力的读者,但逻辑思辨能力是大众最欠缺的能力之一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我要写这篇文章。
问题在哪里
“请停止”中的主人公是甘肃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中被集体剃成光头的女性医护,核心批判点(也即是文章的标题本身)是“媒体总是要用女性对于自己身体的牺牲来作为宣传的工具,而对于普通而战斗着的女性,媒体常年一直处于一个避而不谈的状态中。甚至各类权威媒体都呈现出了这样一种集体的无意识。”
对于这段话我基本都赞同,媒体把女性对于自己身体的牺牲来作为宣传的工具的确很不应该。
事实上中国媒体的陋习不仅仅是把“女性”的牺牲作为宣传工具,对男性也是一样的,或者说这句话可以改成“媒体总是要用普通人对于自己身体的牺牲来作为宣传的工具”。
但这问题不大,因为“请停止”的主人公就是女性,所以这里虽然有借“女性”这个热点的嫌疑,但也可以当是我抠字眼了。
但文章在后半部分话锋一转,开始放大引申上面提到的关于“女性”的说法:“可能我们的舆论大环境从来没有把女性当作真正独立的人来看待吧。女性必须牺牲些什么,才能成为宣传的典型。”
这就很明显是在蹭热点博眼球了。
再次重申,假设“女性只有牺牲些什么,才能成为宣传的典型”,那男性也不例外。
换句话说这并不只针对女性,主语应该是对“普通人“而言。
女性的确在社会的很多方面因为性别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我认为不包括对于宣传机器而言。
关于宣传平民英雄,我第一个能想到的就是(虽然饱受争议指责诟病)的”感动中国人物“。
它满足作为官媒宣传机器的条件,而且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
如果去翻翻历届感动中国人物,就会发现男性和女性的标准没什么明显的区别,都是一个核心:“主动”牺牲自我,换取他人的利益。
所以“给女性医护剃光头”这个事件的主要矛盾绝对不是性别的不平等待遇,是什么我下面会说。
接着从另外一个角度证伪这句话:女性不一定需要“牺牲”什么也可以成为宣传典型
“请停止”文章作者前半部分说媒体选择性的倾向于报道牺牲自己身体的女性而忽视那些普通而战斗着的女性,基于此,作者认为反之亦然,即女性只有牺牲些什么,才能成为宣传的典型。
女性只有牺牲些什么,才能成为宣传的典型?
当然这取决于怎么定义”牺牲“,比如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工作算不算”牺牲“?
我随便翻了一下感动中国人物,看到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获奖原因是“她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要贡献,不仅精于传统诗词学,而且能融中西文化学识于一炉,相对于前辈学者,她是更切近我们时代的一位大师”。
我很感动,她没有牺牲自己的身体一样感动了中国。
如果继续翻下去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感兴趣的还是自己去翻就好。
既然结论都是谬误,那么作者得出造成它所谓的原因是“我们的舆论大环境从来没有把女性当作真正独立的人来看待”这个结论就更令我困惑了。
应该怎么写
读者可能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这件事情?”
那我来排排这件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首先是对主动牺牲和被动牺牲的区别以及牺牲本身必要性的讨论。这个事件显然最大的问题是女性医护不但是“被迫”剪去长发剃成光头的,而且这本身也是不必要的。愚蠢且可能好大喜功的决策者应该是被口诛笔伐的对象。
其次是对新闻媒体居然大加宣传这明显“不必要”的“被动牺牲”的批评。这样一件愚蠢的不能再愚蠢的闹剧居然还要报道宣传,脑回路之清奇非我辈可望其项背之能也。
最后我如果非要蹭一些热度的话才会提一下这类宣传中所谓“针对女性”的部分。
此外”请停止“文章中还有几处明显为了强行追热点博眼球而不顾逻辑和事实的言论,为了避免被人说吹毛求疵抠字眼,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写在后面
像”请停止“文章这样为了追热点赚流量而不惜撕裂社会的行为的危害,我在“警惕你的社交媒体正在逼着你站队和“新媒体和网红文章:说三件事中有过阐述,这里说些关于这个例子特别的。
相对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女性在中国等亚洲主要国家的社会地位的确整体仍然不如男性,而且常常遇到不公平的待遇。
但这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时代社会整体生产力对于绝对力量依赖的减少以及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肯定会有很明显的改善。
这(即女性的觉醒)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进化的客观规律。
当然,为了加速这一进程,需要很多宣传的努力,从而在全社会提高包括女性自身在内的各方面的性别平等意识。
但这”宣传“肯定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
真正好的文章在理性客观分析事实并做严格逻辑推理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感情,但又不出于某种目的而故意煽动大众情绪,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甚至为解决问题而发起努力,即”既破也立“。比如《人物》的这篇“一场为女性发起的「战疫」”。
而”网红文章“往往基于被断章取义的事实,逻辑牵强甚至混乱,只为得到一个足够煽动大众情绪的结论,加以指天问地大呼小叫蹭完热点流量就完事大吉,基本不会有后续跟进事情是否真的得到解决。
说的好听一点,很像明朝的”言官“。
最后用李鸿章对于此类“言官”的评价作为结语:“(明)言官制度,最足坏事。故前明之亡,即亡于言官。此辈皆少年新进,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实得失、国家利害,但随便寻个题目,信口开河,畅发一篇议论,藉此以露头角。”
----

推荐几篇文章:
博说系列:

"想带着你南下/感受四季的变化"
Run away with me.
来这里找我玩啊:
小红书:@高博/B站:@EnoTheOne
weibo/绿洲/抖音: @高博今天做科研了吗
instagram: @beagle_fawn
Youtube:@Dr.Gao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