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出版社的编辑“歪脖子”在一个深夜给我留言:看文章的很多,打赏者很少,到你微店买书的亦少。

“歪脖子”是建议我开微店卖书的人,所以挺关注微店里书的销量。而他之所以建议开微店卖书,是担心我缺酒钱。

很多平日里表现得好像很关心我的人,基本不关心我是不是有饭吃、是不是有酒喝。“歪脖子”不一样,他关心,但好心的“歪脖子”并不懂读者的心。

根据微信公号后台的数据分析和长期的观察,读者中公职人员很多,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人每天来看公号里文章,但他们每天来看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某些文章、某些表达流传以后客观上有一些影响,直接或者间接触动过他们,他们不得不关注。
关注与喜欢是两码事,关注并不等于喜欢。“歪脖子”曾告诉我,某地级市市委书记曾向他表示,每天都看我的文章。显然,书记并不是因为喜欢才每天看。
作为一个资深的时政观察者,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歪脖子”是个闷骚的文艺青年,大概是不懂社会人的这些弯弯绕。
不太懂这些读者的,不止闷骚的文艺青年。有个过去的小同事曾经提醒我说:褚老师,你的微信公号对读者不是太友好。

对读者友好?为什么要对读者友好?
在我看来,所谓的对读者友好,就是取悦他们,迎合他们的阅读兴趣。
对不起,这不是我写作的目的,我写作不是为了迎合谁,是个人有表达的需要,是想说点自己想说且能说的话,不是为了取悦谁、埋汰谁。尽管有些文章实际上让一些读者觉得取悦了他或者埋汰了他,但那都不是我揣摩读者的心思后刻意为之,而只是说了自己想说的话而已,让谁高兴让谁不高兴,不是一个写作者要考虑的。

活到了这把年纪,还天天考虑去迎合别人、取悦别人?当然,自我审查每天都有,谁也别装B,自我审查不是为了取悦,是为了避险。

2016年3月,我在《南方传媒研究》发表了一篇文章,探讨一个从事新闻写作的人是该写读者喜欢看的还是写自己觉得读者该看的。看过那篇文章的人应该能察觉到,那个时候我就已经坚定了不讨好读者的方向。

为什么如此的骄傲与固执呢?
(老树的画)
一个人骄傲,有时候不是因为优秀,而是因为自我。自我这个词在我这里,虽然不是一个褒义词,但也不是一个绝对的贬义词。我不优秀,但想做自己。有担当地做自己,这是一个现代人基本的追求。

有些人觉得,我写的某些文章是被人利用了,被人当枪使了。

我从来不怕当枪,事情关涉公共利益或者个人的合法利益,又有足够有利有力的证据,当一回枪也无妨。但是,面对那些有事把你当爹没事把你骂翻天的读者,我的胸怀还没有博大到也去当枪的地步。
每天要面对大量这样的读者,这也是写作者的悲哀。
有时候,还不得不去帮一些并不可爱的读者。这些人,平日里基本不留言、不评论、不点赞,当我在写文章为了其他人抱不平时,他也从来不转发。但是,一旦他遇到事,他就会来找我,希望我做点什么。

看清楚了这些读者的面目,也就从不指望他们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了,爱赞不赞,爱转不转,于是写文章也就比较任性,多数时候都在写自己想写的而不是他们喜欢看的,也就更在乎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更在乎读者的感受。
看穿了,也就想明白了,也就放下了,不然早就被气死八百回。
也有很多读者是发自内心爱看这个公号。曾经有一个体制内的朋友给我发微信说:抱歉,虽然很赞同你的文章,但不便直接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里。
经常会有人说类似的话。“理解,谢谢支持。”对这类朋友,我给予尊重与理解,他们虽然不敢公开出来点赞转发,但能悄悄在内心里认可,已经初步达到了我写作的目的。
自从玩微信公号,除非文章涉及迫在眉睫的公共利益,平日里几乎不去央求谁转发,更没干过发红包求转发这种有辱斯文的事情,一般都只是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转一转。微信是自己的地盘,有时候一天转三转,爱看不看。
也有读者很诚恳地说:褚老师,我们都是老百姓,一群弱势群体,关键时刻可能帮不上您的忙。
这则读者留言,让人偶尔能感受到自己当下写作的意义,也能让自己清醒,别活在别人虚无的评价里。
以前说过,写这些文章是本分,文章若帮到了谁,不必觉得有恩于他,没帮到,也莫来苛责。这话的另一个版本是:你赞了,我不觉得欠了你;你不赞,我也不觉得被辜负。你赞还是不赞,我都在这里,写着这些不疼不痒的文字,自娱自乐。
互不奢求,各自自在。

2020年3月30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