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致命女人》中的刘玉玲,到今年真人版《花木兰》登陆好莱坞,再到《杀死伊芙》里备受喜爱的吴珊卓。
亚洲面孔和亚洲文化逐渐开始在西方语境下获得更多关注。


这个月,美国视频网站 Hulu 播出新剧《星星之火》(Little Fires Everywhere),改编自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同名小说,夺得了2017年美国亚马逊年度小说的桂冠,以及27项年度图书大奖。品质不俗。

这也是她继2014年处女作小说《无声告白》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
此外,《星星之火》的演员阵容也相当亮眼,有《大小谎言》《早间新闻》中的主演瑞茜·威瑟斯彭(Reese Witherspoon),以及《丑闻》《神奇四侠》里的凯莉·华盛顿(Kerry Washington)。
另有中国演员黄璐的加入。她曾是电影《推拿》里的小蛮,还是《盲山》中那个被拐骗的女学生,参演这部美剧,也是黄璐不断拓展戏路的一次尝试。
中间为演员黄璐,右为凯丽·华盛顿在剧中饰演的米娅;左为瑞茜·威瑟斯彭饰演的埃琳娜
当中独特的女性视角,复杂的家庭关系,东西方的文化碰撞,让这部剧不仅未播先火,如今进程过半,在各平台上也保持着高分。
故事发生在90年代的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中产社区西克尔(Shaker Heights),其中展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他们意外相遇,却打破了彼此原本的生活节奏。
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常常伴随着细腻的视角和不按常规出牌的叙事结构,《星星之火》也不例外。
故事一开始,一场熊熊大火烧掉了一栋精美的住宅,房主埃琳娜·理查森太太(Elena Richardson)悲伤地站在屋前,看着自己经营许久的“完美生活”毁于一旦。
调查火情的警员走上前来对埃琳娜说,火烧得非常大,“房里到处都星星点点的火苗(Little fires everywhere.)”。
剧中人怀疑是叛逆的小女儿伊茜所为 
不过,在这场残酷的火灾发生之前,埃琳娜家的生活几乎令人神往,在外人看来,他们一家幸福得就像海报上的插画。
丈夫比尔·理查德森(Bill Richardson)是名高薪律师,每天西装革履,往回城郊两地,就像他自己说的:“我的律师朋友都是收费比较高的那种。”
埃琳娜的丈夫比尔(Bill)
埃琳娜自己是一名记者,平时还要照顾两儿两女,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游刃有余。

除了小女儿伊茜(Izzy)让人有些头疼外,其他的孩子都还算让她骄傲,莱克西(Lexie)甜美可爱,正在申请耶鲁,仿佛是埃琳娜的人生翻版,大儿子特里普(Trip)很受女孩欢迎,小儿子穆迪(Moody)稳重成熟。

埃琳娜特别重视社区倡导的秩序、稳定与传承理念,从大型派对到小范围读书俱乐部,喜好张罗各种大小事。
她对自己也格外自律,凡事安排得井井有条,为了保持身材,每周称一次体重,早上只吃一半的谷物片,每天喝酒的分量不变的,就连和丈夫之间的性生活,也是只固定在周三和周六晚上。

“一切都可以被计划,这样就可以避免那些不愉快和灾难性事件的发生。”这句话算是总结了埃琳娜的对自己人生的理解。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剧中的另一个母亲,米娅·沃伦(Mia Warren)则显得随性很多。

意外成为埃琳娜家房客的米娅母女,像是美国中产小镇格格不入的闯入者,作为流浪艺术家,米娅说自己是 “当代波西米亚人”,和女儿珀尔(Pearl)一直过着公路生活,换不同的城市,体验不同的生活,寻找创作灵感。

她和埃琳娜的信仰截然相反:她不在乎金钱,除了一辆旧的大众汽车外别无他物,居无定所,对珀尔父亲的身份只字不透露,仿佛世界上什么也不可以束缚她,只需要艺术的指引。
在这部剧牵涉到的诸多议题中,女性身份的自我认同,确是当中比较亮眼的一个,尤其当这种认同上的模糊与青春期交缠在一起时,就会引出意想不到的麻烦局面。
拿埃琳娜叛逆的小女儿伊茜来说,她生性敏感,骨子里又不想遵守那套乖乖女的做法,但内心也迫切需要认可。
拒绝吃肉,特立独行地向母亲宣扬自己的素食理论。

她叛逆地烧掉剪掉长发,在演奏会上以拒绝演奏的方式,向母亲示威,额头上甚至还写着“我不是你的木偶”(Not Your Puppet)几个大字。
昔日好友艾伯尔(April)没有选择帮助她,而是联合起其他女孩一起排挤伊茜,在伊茜的柜子里贴上艾伦·德基尼勒斯(注:Ellen DeGeneres,美国脱口秀主持人,是公开出柜的女同性恋,暗指剧中伊茜也是同性恋)的海报,种种举动都深深刺伤了伊茜,她想要变得合群,但又不知道是否该收起锋芒融入。
在母亲的建议下,伊茜决定作出妥协:她主动寻找舞伴,为了返校舞会换上了好看的礼服,涂了母亲的口红,甚至还为了堵住其他女孩的悠悠之口,刻意和身边的男孩亲近。

伊茜表面上像只张牙舞爪的小怪兽,但她经历的各种遭遇,受朋友排挤的失落感,成长过程中的自卑与不安,即便掩盖在格格不入的举动之下,也能唤起不少人的共鸣。
在心烦意乱地离开了舞会后,想必观众和她拥有一样的困惑,既做不到母亲期望的乖乖女,也不能永无止境叛逆下去,那么到底该“扮演”哪种角色?
与渴望自由的伊茜不同,跟着母亲四处奔波的珀尔渴求安定的生活。
长期居无定所的生活让珀尔没有固定的玩伴,也没能在一所学校完整地读完课程,自己搞艺术的“酷妈妈”早已满足不了她的诉求。
埃琳娜有条不紊的生活秩序,让珀尔有种说不出的安全感,别墅里好闻的香薰味道和背景般存在的电视声,让她第一次体会到家的感觉。
莱克西和伊茜优越的条件,让她头一回因为物质的匮乏而感到自卑。
如今她内心在意的,是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是相似的事物、相同的伙伴,以及日复一日看似枯燥的稳定感,是中产生活的“幸福童话”。
返校舞会上的珀尔

当然,对于自我身份的这份纠结,自然不止限于心思细腻的女孩,生活得顺风顺水的中年太太们也同样为此头疼。
因此剧中出现了读书会的情节,生活阔绰的主妇们围坐一圈,讨论《阴道独白》这本读物。在如此直白的话题面前,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这个让在座太太们难以启齿的身体部位,在某种程度上,恰恰代表了女性生活那些定义了你,却又让你不适、不愿直面的部分。
读书会上米娅对《阴道独白》的解读
或许就像米娅说的,阴道只是一个隐喻,但它象征着我们不敢直视,不敢承认的一切。
这些女性成长过程中寻找和审视自我的时刻,那些难言但又挥之不去的隐痛,多少在我们的心中也有过定格。
编剧利兹·帝加拉(Liz Tigelaar)早在进组前就预感,这将会是自己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它是具有变革性的,我喜欢充满矛盾的家庭,特别涉及母女关系的那种。
事实上,母女关系这是这部剧的重头戏。
埃琳娜觉得,秩序之外的一切就像是她无法控制的火苗,它会吞噬一切,毁掉一切,打乱正常的生活,这点让她感到不安和恐惧。
所以,她会强迫性地安排孩子们的人生,小到日常的服饰搭配,大到报名参加的兴趣社团。
不能否认的是,她的确全心全意地在为孩子付出,尽力帮他们规避成长路上的风险,让他们受到朋友和长辈的喜欢,被社会接纳。

但这份爱有时显得过于沉重,闷得人透不过来气。
米娅与之完全相反,她讨厌被规定的、被预设好的一切,她希望给孩子更多难忘的经历,让其有更多独立选择的机会。
她不会把爱放在生活的琐事中,但她牢记女儿所有喜好,并尽力帮她达成:少买一袋面包,来给她换本杂志,没钱买自行车,就亲自动手帮她改造一辆。

在米娅这里,母爱更多的是理解和妥协,珀尔固然是她的最爱,但不是她人生的全部,她在母女关系中尽量学着放弃一点自我,尽量平衡起艺术家和母亲这两个身份。

可珀尔更希望得到一份全心全意的母爱,占据母亲生活的最中心。

相比起黑人家庭的窘迫,埃琳娜家的烦恼在很多人看来更“何不食肉糜”些。
大女儿莱克西正在申请耶鲁,学校给每个申请人都提了同样的问题“你经历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莱克西抱怨,碰上那些被同性恋家长抚养、或者在贫民窟悲惨长大的孩子相比,她毫无优势,因为她根本没经历过什么苦难。
母亲埃琳娜则表达不满,认为这种问题也太不负责任了,申请耶鲁又不是比惨大会,当父母的若有能力在优渥的环境下抚养孩子本该是好事,怎么如今没了优势,反而成了一种错?
这种教育理念上的区别与冲突,在剧中时常能见到。
“人人都爱相互挑战,也乐于接受质疑。这是最棒的地方,你知道会有观众说:‘被黑人母亲和白人母亲抚养长大是截然不同的。’也会有观众起身反驳:‘怎么就不同了。’这时,你能有一大串理由来向他们解释,剧中人物的经历是怎样的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编剧利兹说到。
你不能绝对地评定那种教育方式更好,哪种人生才是标准答案,就像你无法轻易找出,究竟谁才是合格的母亲。
另外,剧中还出现了黄璐饰演的中国母亲贝贝,她在遇到经济低谷时选择遗弃自己的孩子美玲。这个决定在埃琳娜看来是不可饶恕的,如果选择了抛弃孩子,就不配拥有做母亲的资格。
有过类似经历的米娅深知独自育儿的不易,少数族裔身份和单亲母亲加在一起,很多原本简单的事情都变得格外艰难,所以她会理解贝贝,替她出头,甚至忍不住想要帮她找回孩子。
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差异,让这三位母亲很难统一出母爱的最优解,也让交织其中的事情显得格外棘手。

提及这部剧,原作者伍绮诗评论说:“故事一直围绕着两个家庭旋转。” 
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哪种更适合孩子成长?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的母亲?
多彩的经历,还是更优渥的生活环境?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给他更自由的空间,还是应该让他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尽早适应成人世界的 “虚伪”?
这些问题太过尖锐,答案也都因人而异。全剧每位角色都尽力将人物的复杂性体现出来,所以,你很难单纯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任何人。

或许伍诗琦的东方视觉和哲学,给了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答案:
“我不想让读者很快就说:‘哦,这是英雄,这是小人。’ 我希望他们看到,这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读者们会对期初同情的对象逐渐产生新的认识,产生质疑。”
所以,面对黄璐饰演的那位餐馆服务员,即便讲着蹩脚的英文,拿着中餐馆里低廉的薪资,在异国挣扎生存,遗弃孩子,又再次寻找孩子,我们也未必能大言不惭进行批评。
各有各有的难处罢了。

伍绮诗说:“我在思考人们可能叠在她身上的刻板印象,以及如何颠覆这些预设。我想要将此展示出来,并尽力给她一个公平的说法。”所以,她并未将黄璐饰演的贝贝塑造成观众期待的亚裔成功女性。
“现在主流的叙事太过绝对,他们想象你是名艰难求生的外国移民,那你的梦想就是告别过去,成为银行家或是医生,这些精英岗位。的确,实现这些目标的人不在少数,但我们不能忽略其他类型的人生。”伍绮诗说到,“我很多亲人都从事着服务行业的工作,有人在餐饮业里,也有做清扫工作和公交车司机的。”
总归不能忘记一些在边缘努力生活的人。

这部剧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在于,它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女性,触及了女性的成长以及独立女性的定位,也试图通过这些各具特色的女性,来深入思考家庭教育的意义。她将问题和情况呈现给观众,然后让他们得出自己的答案。
“我们经常压制自己的种族和文化偏见,即使我们可以在其他人中识别出来”。她说道。

有趣的是,就像斯蒂芬妮·梅尔出现在《暮光之城》电影的片场,作家伍绮诗也在剧中客串了一把,和她创造出来的角色们,共处一室,参加读书俱乐部,“我很好奇谁会发现我。”

不好意思,我们剧透了
回忆自己生活长大的西克尔小镇时,伍绮诗说:“那是一个成长的好地方。” “房子很漂亮,学校也很棒。但要维持这座花园社区的祥和,就需要有严格的制度。”
“居民会因不修剪草坪而被罚款;社区每年都还会进行房屋内外部检查,以确保每幢房子都是由建筑师单独设计,而非复制别的款式;在垃圾日,垃圾也不可以直接放在门口,那样太影响美观。”

所以,书名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理解成是对规则的抗拒,是对这个世界既定游戏的勇敢反抗。

那些火星,可以是生活中不起眼的误会与争吵,它在不经意间埋进人心,埋下隐患,可以预示着一场洗礼,一场意外的浩劫,但也能教会我们该怎样面对本就布满疮痍的现实生活。
甚至,这场“火”也可以是阶级与种族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暗藏杀机,不管我们多么努力地去回避,多么激进地去解读,都未必能消解。

但它也可以是不顾一切抛下稳定生活的危险热情,用一把火告别过去,迎接未来,面对脆弱和赤裸的自己。
毕竟,当这把火烧尽的那刻,我们依然还要回到生活里面去,做出无数或对或错的麻烦选择。
只是不管怎么样,都要尽力放下种种包袱,去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正如伍绮诗所说:“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主要参考资料:

https://www.nbcnews.com/news/asian-america/celeste-ng-channeling-experience-asian-american-woman-little-fires-everywhere-n1167926
https://www.buzzfeednews.com/article/annehelenpetersen/little-fires-everywhere-hulu-celeste-ng-reese-withersppon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7/nov/04/celeste-ng-interview-little-fires-everywhere
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little-fires-everywhere-author-celeste-ng-talks-hulu-adaptation-1278561
https://time.com/collection-post/4962060/celeste-ng-american-voices/
https://www.vulture.com/2020/03/little-fires-everywhere-hulu-adaptation-motherhood-race-class.html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