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报告(微信ID:Canadanews)编辑
这就是硬核加拿大!
近日,一张本拿比医生和儿子的照片刷遍了朋友圈,再次提醒人们为了这些一线的工作人员们,必须待在家里减少外出感染的机会。
自从加拿大爆发疫情以来,联邦及各地政府就不断出台措施督促人们减少出行,留在家里。虽然上周末依然能看到人们在公园和海滩闲逛,但是最近几天越来越多的加拿大人意识到了StayHome的重要性,纷纷开始宅家了。
但是!宅在家里并不意味着每天查看新增病例,然后消极地等着疫情过去,我们北境之民才不甘心就这么窝囊认怂!
有网友发现,这几天几乎每天晚上7点钟,温哥华的市民们都会自发走上家里的阳台,为一线的医护人员鼓掌:
还有多才多艺的居民为大家解闷——阳台一秒变歌剧院现场:
然后,更多的加拿大人加入了这个行列,人们开始不甘心这种被时间和地点所限制的表达方式。有网友发现,暖心的加拿大人悄悄地开始用另一种方式来给身边的人加油打气,而且这种方式比病毒扩散的还快,一瞬间,全国仿佛“中毒”一样,让人以为国庆节提前了……
“今天,我的未婚夫Andrew在我们家的阳台上挂起加拿大国旗,这面旗帜将在多伦多的上空一直飘荡直到疫情结束。以后的每一天晚上7:30,我们会在阳台上播放一首来自加拿大人的歌,今天播放的是席琳迪翁的《谢谢你》。”——安省多伦多网友
“为了支援一线的工作人员,我们在自家阳台上挂上了加拿大国旗,我们会待在家里不给你们添乱,大家多保重……”——BC省Kelowna网友
“为了对危机中的加拿大同胞们表示感谢,我以无比的自豪挂起这面国旗!”——安省渥太华网友
“回应动员,支援一线!”——阿省卡尔加里网友

“致我的加拿大同胞们,让我们挂起国旗,为国家而站在一起!”——安省Burlington网友

“隔离第五天,国旗在我家门前,让我们团结在一起对抗COVID-19,你会支持我吗?”——安省Oakville网友
“我们在家挂起国旗,以声援那些在外面与疫情抗争的人们。”——安省渥太华网友
“现在还没到七月一日,但是我的邻居们都纷纷挂起了国旗。就像特鲁多总理说的那样,我们要共同面对这场危机,所以挂上咱的国旗,展现民族凝聚力的时刻到了!”——安省渥太华网友
“没有啥比喝着枫糖拿铁、看着国旗飘荡在班芙Cascade山上更加拿大的事了。”——阿省班芙网友
“挂起国旗,向那些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勇敢的公民们致敬,隔离中的人们,要是你也在乎他们,就把国旗挂起来吧!”
“加拿大人们,别忘了在你家的窗前挂出你的国旗,来支援和感谢在一线工作的人们。”
以往加拿大人只会在国庆节(7月1号)前后挂出国旗以示庆祝,但是为了声援一线的工作人员,加拿大人从不吝啬他们的赞美和感激。

加拿大的企业:我们没法挂国旗了,整点更实际的吧
Nando开始为一线的工作人员提供免费的工作餐:
Tim Hortons给医护人员提供免费的咖啡:
加拿大鹅不做羽绒服了,改做防护服,然后全部免费捐献给医院:
加拿大华人社区更是一马当先,因为我们没有忘记,加拿大曾在中国疫情最严重的抗疫上半场时豪捐16吨医疗物资(要知道加拿大自己的库存也没有多少)。现在全球疫情进入下半场,加拿大本土也面临物资紧缺的时候,华裔社区打足全场又如何?
此前有医护人员在社交媒体上向牙医们求助防护物资,由于诊所暂停营业,温哥华牙科医生Patrick Wu向温哥华总医院捐赠了诊所里的口罩和手套等防护物资,引来媒体和当地民众的好评。
据CBC、Global News、Globe and Mail等媒体报道,温哥华华人志愿者团体近日向素里纪念医院和温哥华圣保罗医院等机构捐赠了防护物资。这批物资据志愿者Zhang女士透露是此前本地华人社区为支援武汉攒下的,如今武汉疫情危机已过,加拿大的医护人员更需要这批物资。她还发动身边从中国回到加拿大的公民们尽可能从中国带回一些防护设备以支援加拿大。
而志愿者中一些装修协会的华人同胞们更是多才多艺,结合海内外经验打造了一种隔离罩,为医生们做插管手术时提供了更多防护。这种隔离罩现已送达素里纪念医院等机构进行评估。
隔离箱上这句话直戳人心——“我们被召唤,不是作为一个没有他人的人,不是凌驾于他人之上,也不是与他人为敌,而是与他人一起,为他人而活。”
他们为我们而活,我们也应为他们而留守家中。
并非所有的超级英雄都穿斗篷。
而那些放弃个人自由,留守家中的加拿大人,同样值得喝彩。
你们所有人,都是加拿大的骄傲。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猫小样

来源:温哥华头条

平台:北美报告

微信ID:Canadanews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