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节目伴随下长大的人,不会对电视购物广告感到陌生,甚至会倏地生出一股不由分说的烦躁。这种感受,我深有体会。儿时每逢寒暑假,电视台就轮番播放电视剧,从早到晚几乎无间断,可让人百般怨怼的是,电视台喜欢突然插播广告,不待一集播完,电视购物广告就会跳出来。主持人通常大喝一声,将我看剧的兴奋和专注震得烟消云散。

记得其中有一款号称「无所不能」的笔记本电脑,它拥有上百种功能,可以免费上网、打游戏、看电影、即时通讯等等,配合着不断响起的电话铃声和倒计时显示,一男两女声情并茂地推销着,满脸「再不打电话订购,你将抱憾终身」的表情,并以极快的语速道出「前一百名打进电话的观众,将享受最低价,商家还会额外附送金手表、金项链和翡翠首饰」之类的台词。广告中的误导与欺骗显而易见 —— 后来听闻有人将所谓的「笔记本电脑」买回家,转眼它就变成了一次性的电子玩具。这支广告还披着直播的伪装,主持人现场接听电话,电视屏幕下方滚动播放着隐藏了中间位数的各地号码,营造出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然而,同样的广告每天轮播,滚动的电话号码也从未变过,拙劣的表演可谓荒谬。更过分的是,最后30 秒,主持人宣布「由于电话订购人数过多,为感谢大家支持,商家决定再延长一分钟销售时间」,让焦急等待后续剧情的我,体会了日后互联网语境中才有的「大型崩溃现场」,着实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直播》Nasbami
具体而言,上述情况只是电视购物的一种 —— 诞生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以电视购物形式制作并播放的广告,即电视购物广告片。还有一种,是 2000 年后大范围兴起的家庭购物频道,观众可自行选择是否订阅。目前,随着国内对于电 视购物的监管不断规范,前者已经销声匿迹,后者也由于频发的虚假宣传、退货 难等问题,以及传播媒介的限制,成了强弩之末,更错过了年轻一代的主流受众。当下,开启崭新购物时代的是一群带货的网络红人,他们的阵地从最初的微博, 直至后来的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随着流量的变化而一路迁徙,在消费主义所营造的一种现实里,与既是粉丝也是消费者的人们一道振臂高呼。有过电视购物观看体验的人不难从一部分「带货网红」身上看到曾经电视购物主持人的影 子 —— 他们那竭力的呐喊如出一辙。只不过,同样是隔着一道屏幕,红给观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会思考的真实个体,他们容易获得信任,是可靠的中间人,而电视购物那些卖力推销的主持人,则像是被卖方控制的傀儡,看起来实在不怎么可靠。

在中国,网红发展目前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微博是他们带货最主 要的阵地,2013 年阿里巴巴入股微博后,更是为初代网红带货提供了土壤。第二阶段以 2015 年底直播产业快速发展为发端,当时有上千家直播创业公司涌现,大公司也纷纷布局 —— 2016 年 3 月,淘宝直播率先上线;2017 年,快手开始电商带货的尝试;2018 年,抖音在短视频和直播中布局了大规模电商带货。当下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直播网红代表李佳琦和薇娅,便是在这个时期快速成长起来的。与此同时,网红产业愈发流水线化,拥有了一套完整的生产包装体系。现在,我们正身处直播电商与短视频电商并立的第三阶段。短视频让带货的群体特征发生了改变,不论是素人还是明星都纷纷加入带货行列,网红开始向平民化的方向演变。除了为传统电商引流外,短视频平台早已上线了自己的电商系统。从人人都是媒体到人人争当带货网红,裹挟着物质力量的消费主义再次塑造了新的社会结构。
在产品质量不存在问题,技术没有巨大差异的情况下,视觉、听觉等感官冲击更具吸引力。
人们为什么会轻易被网红「种草」?网红带货呈现是的一场技术与人性洞察的合谋。过去几个世纪间,贸易在空间上的障碍被逐渐移除,科技让物流变得更快、更便宜也更安全。不过,物理距离固然重要,但社交距离却在当前的购物场景中变得举足轻重。社交媒体的无孔不入让人们的行为举止愈加扁平化,网红们借助社交平台塑造自己,打造迎合受众的形象,从容貌、生活状态、性格等方面进行阐释,总有一款适合粉丝,实际上输出的是「偶像」的生活方式。人们倾向于形成圈子,网红经过在社交平台上的苦心经营,聚合了拥有同样喜好的粉丝圈层。而每个圈层都有其价值认同,不同的圈层难以相互理解,认可相同价值的人又追寻着引领者,引领者们则制造标签,进而形成粉丝模式。圈子内部的社交距离远小于不同圈子之间的社交距离,就像缩短的地理距离,化身为网红的贸易中间人的机会来了。

Herbert Simon 曾经提到:信息的富足造成关注的贫乏。信息通常是无形且免费的,但它实际上需要消耗资源,也消耗注意力。Simon 建议用个体的时间来衡量信息 —— 面对复杂的信息,我们常常囿于其中,且无法准确判断,处理信息的成本变得越来越大 —— 在互联网消费环境中尤其如此。此时,得观众好感的网红,只需简单地推波助澜,就能迅速在买卖双方间搭建起看起来平等,甚至是有利于消费者的桥梁,进而促成交易达成。所以,网红带来的不仅是生活方式上的共情,他们还帮助人们降低决策成本,哪怕「偶像」们推荐的东西不是最理想的,但相比无从下手,已经让人感到物有所值了。互联网似乎并没有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要参照更多的网站、评论、地图、照 片和视频,要学习分析各种信息。极端的情况是,如果没有网红带货,有人也许就不知道该何时停下收集信息的脚步了。

从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看, 网红带货可以说是 21 世纪「懒人经济」与「粉丝经济」崛起的直接产物。如果说工业时代的经济模式是一部追求效率拼搏向上的时代剧,那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就是一出还原人性的反转戏。从即时物流服务高速发展开始,人类便在与自身「好逸恶劳」劣根性的战斗中节节败退了。事到如今,逛淘宝店货比三家也成了麻烦,直接购买「网红同款」更为方便, 选择太多反而让人们在追求个性的路上疲惫不堪。而以消费者身份出现的粉丝,已经不再是传统语境下追星群体的代称,而是代表了不同社群的经济关系链。粉丝经济也已脱离娱乐产业的范畴,被移动互联网赋予全新意义,并重构了商业模式。

网络上有人把薇娅称作「被时代选中的女人」,所谓的时代,是消费已经成为人类行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时代,也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边际愈发模糊的时代。不久前,薇娅在接受许知远采访时说,她觉得自己现在的职业像架桥梁,她的商家和粉丝就是每天要过桥的人,有人甚至通过看她的直播找到了精神寄托,缓解了抑郁症。这不难理解,因为在网红电商营造的消费时代中,购物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从理性变为感性,那种按照真实需求购买的严谨思量过时了。毕竟,在产品质量不存在问题,技术没有巨大差异的情况下,视觉、听觉等感官冲击更具吸引力。在社会层面,互联网让世界变小,却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扩大,或许是粉丝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无处寄托,只好通过购买和在直播间留言的方式进行倾诉。无论是直播或短视频,网红主播们都非常重视与观众沟通:或是制造聊天话题,或是在评论区有针对性地回复。显然,他们也都明白,除了价格上的优势 外,购买行为还会基于情感归属,受情感驱动,并非完全是因对产品本身的强烈需求。

更多的人正在被短视频吸引,加之背后有细致入微的算法加持,网红与粉丝的聚合变得更为迅捷。技术延展了「人以群分」的效应,让人在刷短视频时有种「停不下来」的感觉,很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层。不过,互联网时代最为残酷的商业真相也许是,喜欢和不喜欢都不需要理由。网红和粉丝之间的链接并不稳定,譬如直播过程中的一次失误,或是刷到了更有意思的短视频,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让粉丝的注意力转向别处。说到底,当下的网红带货是一种「注意力经济」,观众在主播卖力的展示和表演,以及折扣、倒计时、限量等促销手段的刺激下,会暂时狂热起来。他们无法进行深度体验,互动是犹如朋友圈点赞一般的表面热络。观众的注意力总会随潮流而动,而网红从不会缺席,只是他们超越前人的 难度将越来越大。这一点,各代网红们都心知肚明。

撰文:张权
图片来自网络

编排:Lu Wang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