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我几年前看的一本育儿书,对我挺受益的,养育悠悠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头疼的问题,还会回去翻翻书。
下面这些情况,你们听起来是不是也都很熟悉?
想要跟孩子心平气和地讲一场道理,最后却演变成武力惩罚;
明明已经回答了孩子的问题,ta还是一遍一遍地反复问你;
刚刚夸完是个好孩子,回头ta就变得歇斯底里,跟你夸的形象一点都不符;
。。。
不由得感叹,想要和孩子好好地进行一场对话怎么那么难呢?

其实,这本书就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很抱歉!作者海姆·吉诺特觉得和孩子沟通,光有爱和洞察力都是不够的,一定需要一些技巧
他还认为掌握了这些技巧,我们的语言会变得很有力量,能给予孩子正面的鼓励和指导!
这篇我来带大家一探究竟这些技巧吧!海姆·吉诺特做为一名儿童心理学专家、儿科医生,一直都在跟父母还有孩子打交道,所以这本书中有着大量的实例,来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观点哦~

  1
孩子的语言需要解码
想要和孩子有效沟通,第一步你得听懂ta的语言,相信么?孩子所有的话都是话里有话的,全都隐藏着需要家长去解读的密码。
如果你不懂得解读的方法,挖掘不出孩子隐藏的真实想法,那么对话自然会走入无休无止的争吵或者无言的结局。
来看两个例子就容易明白了:
实例1:
十岁的安迪问他爸爸:“在哈莱姆,有多少孩子被抛弃了?”
这个问题是表示安迪关心社会问题,同情那些被抛弃的孩子么?真实的情况不是的,这个问题隐藏着安迪的不安,他通过询问想得到爸爸的确认他是绝对不会被遗弃的。
实例2:
妈妈第一次带着五岁的南希去幼儿园,南希看见墙上的画大声问:“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看见摔坏的玩具车问:“到底谁弄坏了消防车?”
妈妈觉得很难堪,可是南希真的关心谁画的画难看么?幸好幼儿园老师读懂了南希的疑问,南希对去幼儿园感到紧张,她想知道如果她做得不够好,比如画的画不够漂亮,弄坏了玩具,她会不会得到惩罚。
孩子说出的问题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心、烦恼、愤怒、失望或者伤心。
不要只关注孩子说的话本身,更要去解码他们话语下隐藏的情绪表达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父母了解孩子内心情感的秘密通道。
2
如何回应隐藏的情绪?
为什么解码出每段话里的情绪表达很重要呢?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
孩子在强烈的情绪当中时,肯定是听不进去任何道理的,不会接受任何意见或者安慰。
他们希望的是我能够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如果道出了他们的情绪,就比较能够把他们从内心地暴风雨中拉出来。

而且理解他们的情绪,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这些都是安慰和自信的产生的源泉啊!
孩子不会直接告诉你ta生气了、担心了、焦虑了,很多时候不是他们故意这样,而且他们无法透过混沌的感受来了解自己的情绪。因此,父母觉察这些情绪,并且在孩子面前把它们建立起和语言的连接。这何尝不是帮助孩子认识情绪,练习情绪管理的绝佳时机!
当然,还有很重要和实用的一点原因,解码了情绪自然就会把对话引入有益的方向,不至于再产生一系列耗能的无用沟通了!
实例:
七岁的爱丽丝打算下午和她的朋友李一起玩,但是她突然想起来,这个下午她所在的女童子军小队有活动,她一下子就哭了起来。
如果妈妈只看见这件事情本身,可能会问:“这有什么好哭的,你自己把这么重要的活动忘记了还哭?”
但是如果妈妈把注意点转移到隐藏着的情绪,就不难发现爱丽丝的哭是因为对不能和朋友一起玩的失望。这时回答可能就自然而然转变成:“哦,你很失望吧,你很想今天下午和李一起玩的。”
不过在回应孩子的情绪时,我们也往往会走入误区,因此需要扭转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有两点特别重要,值得在这里敲!黑!板!
第一点:矛盾的情绪就像鱼儿会游泳那么自然!
要知道孩子(也包括大人)是会有矛盾情绪的,他们爱我们,同时也怨恨我们,这是完全可以的。

但是我们作为父母从内心接受这样的概念并不容易,我们从小的教育都是倾向于消极情绪是“不好的”,我们不应该那么想,应该为那样的想法羞愧。

实例:
四岁的威利冲进房间,向妈妈抱怨:“我恨奶奶!”

妈妈吃了一惊:“不,你不恨奶奶,你爱奶奶!在家庭里我们没有憎恨。奶奶还送你礼物,带你出去玩,你怎么可以这么说?”
但是威利坚持:“不,我恨她,我不想再看到她。”这下妈妈不高兴了,觉得必须要教育一下,打了威利。
威利不想再被打了,于是说:“妈妈,我真的很爱奶奶。”妈妈开始拥抱威利,亲吻他,夸他真是个好孩子。
可是要知道情感是遗传的一部分,人无法随意地选择情绪,而且如果孩子知道内心真实的情绪是什么,才可能学会管理它,才能够决定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
否定、谴责孩子的消极情绪,会把ta教育得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上面的例子,如果妈妈希望教导威利说真话,她可以承认他的抱怨:“哦,你不再爱奶奶了,能不能告诉我奶奶做了什么让你这么生气呢?”也许事实上,只是因为奶奶给妹妹买了礼物,而没有送给威利。
第二点:当一面镜子,去映射孩子的情感吧!
孩子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从而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子;通过听到映射到他们身上的感觉,从而了解自己的情绪。

镜子反射的是影像本来的样子,没有谄媚也没丑化,而我们反映给孩子的也应该如此,把情感原原本本的映射出来,不变形。
“你看上去很生气。”

“听起来你非常恨他。”
在回应情绪时,这样的话是最有帮助的,清晰地显示了孩子情绪,也能够提供机会让孩子在内心形成对自己真实的认识。
“你怎么那么生气啊,有什么好生气的?”

“你居然恨他,他对你那么好!”
我们可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谴责或表扬,但不需要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如此评判上面的话压根不需要,它们都暗示着各种判断。
3
更多场景下的对话
当然,光光掌握了解码孩子话语的方法,还有知道怎么回应情绪,这些都绝对不够应付和孩子们的日常沟通,还有更多地突变情况要怎么对付啊?
万一孩子表现太好了必须要好好夸一夸,或者居然公然撒谎气到老母亲吐血,或者孩子犯了错误,又或者慈母的形象保不住了分分钟想一顿吼了,这些情况下,我们都该怎么办呢?
1
当孩子表现出色时
孩子一旦表现出色,就忍不住想夸一夸啊!夸了当然希望ta继续保持。

可是夸奖,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药,一定要小心谨慎地遵循所有规则,不然不仅没有达到强效药的效果,反而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

使用夸奖,最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只能夸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和人格。
对孩子的夸奖,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我们对孩子说的话,以及孩子听了我们的话后在心里跟自己说的话。
把这条规则和两个部分结合起来看下面的例子:

实例1:
八岁的朱莉很努力地把院子打扫干净,她用筢子把树叶筢拢,把垃圾运走,还把工具也重新整理好了。

夸品性和人格:“你真是个勤劳的好孩子!我太爱你了!”
孩子自己对自己说的话:
“我很勤劳,因为我勤劳,所以我得到了妈妈的爱。”
夸努力和成就:“院子里原先都是树叶和垃圾,真不敢相信一天就可以把它收拾干净,现在这么干净,你一定很自豪吧!”
孩子自己对自己说的话:“是的,我很自豪,我做到了,我对自己很自信。”
实例2:
八岁的肯尼帮爸爸修补地下室,期间他搬动了一件很重的家具。

夸品性和人格:“你真的太棒了,你是个大力士!”
孩子自己对自己说的话:
“我是个很棒的孩子,我是个大力士,我力气比别人大。”
夸努力和成就:“工作台很重,搬起来很吃力,那需要很大力气!”
孩子自己对自己说的话:“但是我搬动了,我很强壮。”
赞美的话语应该让孩子看到ta的成绩的真实情况,而不是他品格的扭曲变形。真正有益地赞美是让孩子看到真实的自己,从而形成对自己正确的认识。
生活中与孩子日积月累的互动,父母们所有的语言,一点一滴地塑造出孩子对自己的认识。而这种描述性的语句以及孩子由此得出的积极结论,是精神健康的基石,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让他们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抱有积极的看法。
2
当孩子犯了错时
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间的争吵都是有规律可以预见的:
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或者说错了什么话,父母对此作出无礼、侮辱的反应,孩子则以更糟糕的言行来回答,父母再反击,高声恐吓,或者横暴地处罚。
实例:
一天早餐时间,七岁的纳撒尼尔在玩一个空杯子,爸爸在看报纸。
爸爸:“这样会打碎的,你总是打碎东西。”
纳撒尼尔:“不会的,我不会打碎它。”
突然,杯子掉地上摔碎了。
爸爸:“你就哭吧,笨蛋,屋里所有东西都被你打碎了。”
纳撒尼尔:“你也是笨蛋,你还打碎了妈妈最好的盘子。”
爸爸:“你居然叫我笨蛋,太没礼貌了!”
纳撒尼尔:“你也没有礼貌,你先叫我笨蛋的。”
爸爸:“你不许说话了,马上回到你的房间去。”
纳撒尼尔:“来啊,你来逼我啊!”
爸爸怒火冲天,抓住儿子狠狠打一通。
当孩子犯了错时,
这些教训辱骂的话并不会让孩子学到什么,可因此得到的对自己和父母的消极看法却会影响深远。
出问题时,我们不需要过度反应,而是回应,给予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看到儿子玩杯子,爸爸可以拿走杯子,然后给他一个适合玩的东西。或者当杯子打碎时,可以帮助他一起处理玻璃碎片,顺带说一句“杯子很容易打碎,没想到一个小杯子居然能弄这么乱!”之类的话。
这些心平气和的话,才会让纳撒尼尔自己在心里思考并得出结论:杯子不是用来玩的。
这些和气的反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知道从一些小意外里,孩子可以学到很宝贵的教训。
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学会分辨,什么是仅仅让人不愉快的事情,什么是悲剧和灾难。
如果父母对打碎了一个鸡蛋的反应就是打断了一条腿似的,打碎窗户就像心被敲碎了一样,孩子就学不会如何理性地对待挫折或者意外,或许长大后遇见失恋就觉得日子再也没有意思了,而走入牛角尖。
3
当孩子撒谎时
孩子撒谎时,做为父母会很生气,但是不得不说,孩子的很多谎言是被激发的。
实例:
七岁的昆汀打碎了爸爸送给他的崭新的玩具小车,他吓坏了,把它藏进地下室。
爸爸发现了,很生气的问:“你的新卡车呢?”

昆汀:“我不知道它在哪儿。”

爸爸:“去找,我想看看。”
昆汀:“可能被什么人给偷走了吧。”

爸爸:“你这个该死的说谎的孩子!你打碎了卡车!别以为你能混过去,如果有什么让我厌恶的事情,那就是说谎的人!”
这是一场不必要的战争!面对孩子的犯了错误或说谎时,不要给孩子设圈套,问那些我们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压根不是个好主意,谁都讨厌被迫在笨拙的谎言和尴尬的坦白之间做出选择,这样只会逼出更多防御性的撒谎!
昆汀的爸爸如果这样说,会有帮助的多:“我看到你的新卡车坏了,它不经玩,真遗憾,你真的很喜欢它。”
昆汀可能因此获得更有价值的教训:爸爸能够理解,我可以告诉他我闯的祸。我必须更好的保管他送给我的礼物。

另外,孩子说谎还有一种情况:有时候他们是在用幻想的谎言来来弥补自己在现实中的不足。
孩子(尤其三四岁时)常常会把自己的幻想说成现实的情况,父母们总是认为孩子是在说谎。

我也收到过很多粉丝关于这个话题的留言。
探究孩子到底是不是在说谎并不重要,更关键的是:我们从谎言中可以获得的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恐惧和希望(依然是关注谎言下隐藏的情绪)。

理智的处理方法是对谎言的真实意图表示理解,不要去否定或者指责孩子说谎,而且也可以帮助孩子分辨现实和希望之间的区别。
实例1:
三岁的茉莉告诉奶奶,圣诞节她收到了一头活的大象。
奶奶没有试图证明茉莉在撒谎,而是替茉莉把她的愿望说了出来:“你希望能收到一头活的大象做为礼物,希望自己能拥有动物园,还希望能有一片丛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动物!” 
你看,奶奶既理解了茉莉的意图,又巧妙地告诉了她现实和希望的区别!
实例2:
三岁的罗伯特告诉爸爸,他看见一个人长得跟帝国大厦一样高。爸爸并没有否定他的意图,指责他说谎:“没有人能长得那么高,不要说谎。”
而是承认了孩子的感觉,并且抓住机会教了他几个新词汇“那你一定见到了一个非常高大的人,一个巨人,一个庞大的人,一个巨无霸!”
4
当你生气时
孩子会急躁、发怒,我们努力尝试忍耐和理解,不过有时我们还是会不可避免地感到愤怒,想大发脾气!

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大致是,为愤怒感到内疚,在表达愤怒时有一种罪恶感,没有人告诉过我们该如何处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愤怒情绪。
所以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们努力忍耐,忍太久,迟早会爆发出来,爆发后又超级后悔,发誓以后绝不重复这样的行为!

可是,
试图不再生气的决心不但没用,甚至更糟糕。

要知道安宁的家庭,就像希望中的和平世界,不是靠人性中突然的善改变的,而是
依靠周密计划的程序,可以在爆发前有系统地减轻紧张情绪。

那么,
如何让我们的怒气合适地表达出来,既能够让自己得到一定的解脱和轻松,又能给孩子一些启示,没有副作用呢?

书中给了三个步骤,帮助我们有益地表达自己的怒气,而不是想发脾气时,不断地默念“亲生的,忍住!”
第一步:给情绪明确的定义。表达要使用“我”开头。
首先可以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孩子,记住用描述性语句~
“我生气了!”
“我觉得被激怒了!”

第二步:表达情绪的程度。
如果第一步并没有产生效果,那么可以加强表达自己的愤怒。

“我很生气!”
“我非常非常生气!”
第三步:解释我们生气的原因,说出我们内心地想法,以及我们希望的行为。
实例:
简十一岁,一回到家就大叫:“我没法打棒球了,我没有衬衣!”妈妈平时可能会给简一个建议:“穿那件宽松的上衣吧!”或者帮简找到一件衬衣。
但是妈妈这次决定不要这么做,决定要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我生气(第一步),我真的很生气(第二步)
我给你买了6件棒球衬衣,你不是放错了地方,就是弄丢了(第三步:解释生气的原因)。你的衬衣应该放在你的抽屉里,这样当你需要的时候,你就知道该到哪儿找到了(第三步:我们希望的行为)。”
注意,妈妈虽然表达了愤怒,但是
她没有辱骂女儿,没有提过去的牢骚,没有翻旧账,没有因此评定简是一个怎样的人。
而且简也因此根据妈妈的话,想出了办法,去朋友家还有体育馆的衣帽间去找放错了的衬衣。
下次再怒火攻心时,尝试下上面三步走吧!其实只要做到第一步用描述性,而不带评判的语气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内心的感受都会舒缓很多。
事实上,在孩子面前展露言行一致,与内在真实心情相符的外在反应,才是孩子们需要的!
这篇读书笔记写到这就结束啦!做了个本篇的思维导图:
谢谢收看,欢迎留言探讨。
作者悠悠妈,坐标德国,曾经的学霸,留过学,做过外企经理。有了女儿后,爱混德国亲子圈和幼儿园,深度钻研德国早教与教育。公众号“悠悠妈德国育儿”(ID: yoyomadeguo)分享在德国学到的育儿知识、先进教育理念和女儿在德国的真实成长经历,已出版《跟着德国妈妈学育儿》。“英国养娃那些事儿”(微信号:ukkids)综合编辑,喜欢就转发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