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 770 — 前 476 年)战国(前 475 — 前 221 年)
时期,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间群雄辩争的局面。在当代中国时装语境的背景下,这些以独立时装语言论道的年轻一辈设计师,正如各流派「群雄」,个性鲜明,风格浓重。
成长的大环境在每一个个体上反映着纷繁多向的投射,有的人就地取材,有的人逆势而为。
在热爱与热忱的初衷之下,争鸣见证着个人才华的迸发,也反映着一整个时代的繁荣。

  《阴阳》  
 Pronounce 珀浪汐,四年   设计师:李雨山、周俊   

T China截止到 2020 年,你们的品牌成立了多久?
李雨山四年。大概是 2016 年初在米兰创业的。半年之后,我们就回上海开始了 Pronounce 的第一个系列。最开始成立品牌是我们俩分别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决定想要自己做。因为心里想表达的,远远多于自己当时在做的东西。
T China从 Pronounce 诞生到现在,有没有谁的鼓励是让你们觉得倍感振奋的?
周俊粉色中山装的那一季?
李雨山对,Godfrey Deeny(Fashion Network.com 主编)说过一句话对我们鼓舞蛮大的。我还很骄傲地把它放进了 Pronounce 品牌资料。那是 2018 秋冬季,主题是「无限符号」。当时 Godfrey 看到了粉色中山装,他评价道:「It's been waiting for something like this from China to happen」。
T China:让 Pronounce 与众不同的特质是什么?
周俊:可以去尝试表达自己心里真正想表达的事物,不会被商业束缚得太紧。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李雨山:我觉得我们的特质就是 —— 刚刚聊天时你应该已经看到了 —— 我们两个经常会有各种争执、各种斗嘴。但是这个会带来很和谐的结果。因为我们不是真的在争吵,而是善意地批评对方,自我精进。我觉得这是一个团队的优势。一个做加法、一个做减法。这种和谐的冲突感,我觉得是 Pronounce 非常明确的特质。
T China:就你所感知到的,你们的顾客给了品牌什么样的推动力量?
李雨山:还是鼓舞蛮大的。比如说我们两个为什么决定做男装品牌?也是因为比较喜欢打扮,很爱购物。所以相同地,在做 Pronounce 的时候,我们也希望设计出的产品实穿、好穿,又要有一些不一样的细节、特点等等。为什么你现在会看到 Pronounce 越来越多的女模会参与走秀、展示?其实不是因为我们想要做女装,而是消费者启发了我们。因为 Pronounce 有 45% 的女性客户,她们会专门挑一些硬朗的男装款式。当她们跟男朋友逛街的时候,会想到「我买了,我的男朋友也能穿」。这个真的是去巡店时经常会听到的故事。大概四五季之后,这启发了我们应该发散这个「衣橱共享」的意识。开放更多,涵盖更多,包容更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
Pronounce 2020 春夏
T China:你们觉得自己是否有将传统、本土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感?
周俊:不光是这一点。我们都是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本身就有很多兴趣去探索,并不会觉得害羞去表达。虽然在西方接受到这样的教育,但是我们骨子里、从小到大都在受「中国文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其实我们两个越来越发现在这片土地上,有很多东西等待我们这一辈的人去发现、去探索。好多更神秘、有价值的内容其实还没被开发。
李雨山:对。我们自己也不够了解。应该说是我们的好奇心驱使的吧。
周俊:我们不应该永远都往远处看。之前和我们工作室的小伙伴去西安团建,整个过程都非常有意思,也真正启发了我们。
李雨山:对。更多的原因是,肯定离不开我们真的对它感兴趣。而且在接触的过程中越来越能感觉到力量,这个力量会驱使我们的好奇心,想要了解更多。比如我们一直很想带着 Pronounce 去敦煌、去黄山、去西藏、去新疆……这些对我们来说,是真正想要持续挖掘的宝藏。其实说起责任感,我刚才快速地思考了一下。我们不是有「文化责任感」,而是关于传达「美」、传达「真正好东西」的责任感。我觉得作为这一代的设计师我们应该有责任告诉大家什么是「好」。当然我做得还不够好,但 Pronounce 正在前进的路上。我们有特别强烈的意愿把它做得更好,然后向大家证明当代的中国文化。
T China:你们自己会畅想 Pronounce 的五年、十年,甚至更久之后吗?
周俊:做到六季的时候,我跟李雨山说我们「本科」毕业了,好像更要好好地成长。又做了四季,「研究生」又毕业了。其实很多人一开始会问 Pronounce 是什么?其实这也是我们两个人一直在讨论的内容。借此来表达心中想表达的东西。
李雨山:对,做品牌就像在读大学。2026 年的 Pronounce 会更丰富和饱满,因为我们想做的东西会更多,表达得也会更成熟。
周俊:我的期待是十年后,我们有更多的员工、更多的家人,更多人了解我们在做什么。也希望有更多朋友跟我们再走过下一个十年。除了 Pronounce 变得更好以外,整个团队一起变得越来越成熟有力量。
T China:品牌成立至今,对于你们两个人,或者对 Pronounce 来说,有纪念意义的一个物件是什么?
李雨山:你想得到吗?那个长椅算是吧?它陪了我们很久。
周俊:对,它是舞狮表演用的道具,就是用木头做的最普通的长椅,完全来源于生活。开始做品牌的时候,都是从来源于生活、最简单的东西开始着手去做。
李雨山:然后我们通过新的角度看待它、利用它,让它有不同的面貌。就会很喜欢用这种木质的很自然的,但是有新的形态,就是能利用到它本身的这种美感。我们说的那是湖南一个乡村的舞狮椅,是用很原始的松木制成的,做出来很棒,非常扎实,当地的木匠们都打得很好。有一次我们去那里旅行,正好看到就把它带回来,用作 Pronounce 第一季秀场,也就是 2017 春夏的秀场装置。当时秀结束了之后,很多木头椅子摆在面前,我们当时不知道该怎么用就把它们摞起来,当成了书架,一直用到现在,摆放在工作室里。从第一季的舞狮椅,到现在永久性的书架。我觉得这个角度就非常有意思。它富含了一种我们很在乎的轻松感、随意感。它「不小心」地造就了一些东西,可以变形、可以衍生,很有美感。这样深厚、特别的影响还是蛮动人的。
  《纵横》  
  Ximon Lee,五年   设计师:李东兴(Ximon Lee) 
T China:请简单介绍一下截止到 2020 年,你的品牌成立了多久,然后最初是在哪儿成立的?
Ximon Lee(下文简称Ximon)2015 年是品牌成立的第一年,所以 2020 年是品牌的五周年。最初成立是在纽约。到了 2020 年,我希望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品牌「资产的基底」。「资产的基底」不是完全以销售数据去衡量,而是这个品牌真正输出的价值,我自己有没有觉得……
T China:有意义。
Ximon:对,有意义。Ximon Lee 每一季是对于当今社会上文化议题的探讨,希望通过衣服去折射现代人对社会环境、政治气候的一些思想转变,给这个时代以一定的折射。当然,从另一方面,我也希望产品、品牌能落地,这样才能真真正正走下面的五年,或者更久。这是我对未来五年的一个期待。
T China:对于 Ximon Lee 来讲,你觉得让它能够持续走了五年的原因是什么?
Ximon:除了顾客、买手的支持,品牌创立到现在,一直都有一些不同的、有趣的合作。它可能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无形中丰富了品牌的价值。我跟潘岱静(现居柏林,实验主义前卫舞蹈艺术家)在英国 Tate Modern 合作了最新的一个表演。另外也在 Tate Modern 博物馆里做了很多面料装置。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积累。这样的行为会把设计带入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内容平台里面展出。这个对我来说是很有价值的。除了审美上的自我满足,当别人穿着它、认同它就是给它赋予了一个新的价值,延伸了我最初做设计的初衷。
T China:以政治气候、社会议题,甚至是国际环境这样的对话主题,会更激发这一代中国年轻消费者去了解品牌背后试图传达的意义?
Ximon:我切身的感觉是,我身边的大部分人其实还是想听到不一样的东西。但同时,每个人的观念不一样。有些人会觉得太沉重了,他可能不想消化这样的「沉重」,或者可能没有这些注意力去研究这个品牌到底想要输出什么。通过这几年的了解,我发现还是有很大一批身边的同龄人,内心对这些议题是有好奇心、有探索精神的。但是把这些所有的思考放在产品上,通过产品很好地跟顾客沟通,然后他们再主动地穿着衣服去传播思考,这个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实现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下面五年,甚至十年,我想做到的一件事情。探究当一个人穿上这件衣服,他感受到的是什么?他变得更强壮了,还是变得更有自信?还是他变得更诗意?他内心中大概是什么样的感受?这个人即使不在这个很完整的秀的体系里面,也能有自己的关于衣服、设计的体会,这是我想实现的一件事情。
Ximon Lee 2020 春夏系列
T China:大部分时间浸淫在欧洲时装工业体系中,你觉得国内与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Ximon:海外的市场其实更关注设计点在哪里、你所选用的材质的价值是什么。但是国内这个阶段,更多是它好不好卖、能不能够搭上一个造型、能不能选购一杆货。很多人想的第一件事情是该怎么推动它的销售。但如果对初衷、对本源不理解、不学习,从营销角度上就很难去培训销售,销售再去培训买手也会感到困难,而买手也没有这样的知识储备,或者说探索设计内在的精神,这样的情况下要怎么去教育顾客?在国内,可能很多环节都还没有连接上。 
T China:这个会困扰你吗?
Ximon:会,确实很困扰。我始终相信关于设计所有的环节应该相连接。媒体应该去教育顾客这件衣服真正的价值在哪里,买手会告知销售一件设计真正的魅力在哪里。也许以后真的会慢下来,也许大部分人会花更多钱去买衣服 —— 不是买更多的衣服,也不是买更多的颜色和花样,而是投资一套真正好的、有质感的衣服。这需要很多人去努力:媒体、买手、设计师、生产者等。最近我在跟很多音乐家合作。我会思考怎么能让这些衣服在他们的生活中起到一定作用,如何扮演真正有意义的角色,这些衣服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观,包括对他们研究的文化领域做出怎样的贡献。其实这样的思考和询问,是非常有意思、有意义的。
Ximon Lee 2019 秋冬系列
T China:
曾经什么样的鼓励让你觉得难忘并被鼓舞?

Ximon:曾经有一个匿名的网友 —— 不是媒体,就是普通的消费者发私信对我说,这一季的概念对他来说有非常非常重大的意义,以及带给他非常不同寻常的理解。他给我发了几百字的评论,诉说他的欣赏和观点 —— 就是「对峙」主题的那一季。他觉得表达出这个概念是个非常勇敢的事情,这让我觉得很欣慰。
T China:如果让你回想对于 Ximon Lee 有纪念意义的物件是什么?
Ximon:应该是我毕业选的那个牛仔布。因为我毕业作品其实就只用了这一种面料。当时我是无意中在纽约中城的布料店找到这个牛仔布,然后用它开启了做品牌这条路。
T China:每一季的灵感都在变化,你觉得有什么是属于你不变的、属于 Ximon Lee 不变的?
Ximon:都跟我本人有关系吧。包括疑问、对事物的迷恋或者厌恶,这些情绪的产生都跟我本人有关。但是这些见解可能会折射出周边的人同时在思考或者同时在迷恋什么,这样才可能产生我与他们的共鸣。这个是我现在每一季都在重复的实践。从物质(实物)上去看,就是对面料的热衷、对肌理的热衷、对一些材质的探究,是每一季可能都会有的环节。
T China:你觉得独立设计品牌能够成立并发挥作用的原动力是什么?
Ximon:是你多么想在这个行业里有一片自己的天,能够让这个系列给出独特的声音。我觉得每一个独立设计师都有这样的欲望:这是我的声音,我希望人们能听到我的声音。因为这个行业真的很辛苦,竞争太多。独立设计师在一个很庞大的体系里,有奢侈品,还有寡头集团,有众多同行的品牌,在这样的一个经济环境跟竞争下,肯定要保留自己的欲望。不然,肯定没有办法继续生存。
T China:你有,对吗?
Ximon:我绝对有。
  《月下》  
   Samuel Guì Yang,五年   设计师:杨桂东(Samuel Yang) 
T China:截至2020年,你的品牌成立了多少年?
Samuel Yang(下文简称Samuel)2015 年开始创立了工作室,到明年是第五年了。但其实如果要算我们真正的落地,应该是 2016 年,就是第一季参加上海时装周,还有去到米兰那一季,才是我们真正的开始。
T China:有没有想过品牌十年会是什么样子?
Samuel:我们是希望「十年」这个节点,能有更独立的空间,去展示自己的系列或者是合作。一个独属于品牌交互展陈的空间。就像一个 Pop-up Store(快闪店),采用很开放的合作和多元化的方式。
T China:到现在开始正式面向中国本土的消费者和这个市场环境,你觉得独立设计的这个市场有什么变化?
Samuel:这个变化还真的挺大的,而且飞快。2016 年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开始。那时候我自己带了一个我并不觉得很完整的系列过来,但还是有很多感兴趣的受众。我们希望可以做深入的东西,然后看下一个台阶怎么走。直到这次我们自己独立办秀,正是这个感受。
T China:我觉得还有一方面,你们与顾客的双向作用特别明显。成立的五年间,顾客对于你们的启发和推动作用是怎样的?
Samuel:消费者对我们的启发和推动非常大。从一开始大家说我们的衣服太紧,我们就会和各渠道的顾客保持一个密切的沟通。无论是同买手店,还是我实际了解的购买者。所以这是为什么你能看出我们的顾客慢慢地凝聚起来,形成一个「社群」。我想是因为我们去聆听了穿着者和我们衣服之间的声音。所以大家从早期可能觉得为什么卖得贵?是不是很难穿?或者是形象上好像很有距离感。所以每一季我们真的是很认真地去做改动。早期我们选的试衣模特都是欧洲人,现在则都是亚洲模特,身材、神态与我们大部分顾客的气质更加贴合。
T China:我自己感觉从上一季开始特别明显,面料和剪裁真的是越来越好。尤其是面料与廓形的对应,可以很好地帮身体塑形。
Samuel Guì Yang 2020 春夏系列
Samuel:
对。从今年年初开始,新的团队有一个对面料、对生产也很讲究的同事进来。
衣服的故事性、整体性做得更完善。
T China:你觉得属于品牌的不变的东西是什么?
Samuel:还是 Samuel Guì Yang 塑造的东方女性形象。它同时有立体的廓形也有塑形的线条,但是也有很柔软、很飘逸的东西。这一季我们还加了针织。虽然前几季一直在做,但是达不到心中的要求,所以一直被砍掉。另外你可以看到很多板型也是一直延续下来。经过提升、改变,然后进一步把它雕琢、深入。很多棱棱角角的东西都稍微收掉了一下,我们把它放在内里,收在更细微的地方。
T China:但其实更有「筋骨」了。
Samuel:对。
T China:时间的积累给你带来的收获是什么?
Samuel:最主要的收获,是可以更好地去完善地表达品牌 —— 不受任何局限的情况下。像在今年 10 月,Samuel Guì Yang 第一次独立办秀,有不足,还有很多可以优化。我觉得是开了个好头,接下来就向下一个台阶(迈进)
T China:对你来说最有帮助的人,或事是什么?
Samuel:可能还算是 Erik(Samuel Guì Yang 品牌设计顾问)吧。作为工作伙伴,他一直很支持。在学生时期的时候我们就是好朋友。毕业之后,他最早是在 J.W. Anderson 工作室,白天上完班,晚上来帮我。Erik 觉得能帮我共同实现我在做的事情,这个感觉特别棒。我们会兴奋地聊很多,对一切都很兴奋,所以早期有很多他的代入。在工作室成立两年之后,他完全加入了我们团队,而后又有了一个提升。   
T China:有什么物件是你觉得最有纪念意义的吗?
Samuel:很明显的 —— 是橡胶。虽然它已经在我的设计中慢慢地消失了,只剩下小的点缀,而且对 Samuel Guì Yang 现在的形象影响不是非常大了。但早期的时候,我们用的橡胶材质装饰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今天还有人说「特别喜欢 Samuel Guì Yang 的橡胶靴子,还有的卖吗?」因为橡胶是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很深入钻研的材质,当时的设计里用了很多。我在洛杉矶做的 Samuel Guì Yang 第一季表演秀的时候,也采用了很多橡胶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是抢眼的。以至于很多人对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从橡胶开始。
Samuel Guì Yang 2020 春夏系列
T China:时间对你的意义是什么呢?
Samuel:我有一个习惯,很多东西我是不会丢掉的。比如有一条裤子 —— 我在很早很早,大概 2007 年去北京的时候,在一家二手店买到的。那是一件老校服,我买了之后一直穿到现在。我自己是很怀旧的人,很多以前的事情我都记得很清楚。所以对很多物件很有感情。我觉得记住一些过去的东西还是挺重要的。我们第一季在上海时装周做的板型,因为我一直都有留档,就会时不时地再拿出来研究、翻看。比如说,下一季我们又想把之前系列里一件不对称的旗袍的剪裁拿出来用。对以前的东西有纪念,其实是帮助我们不断去体验现在、更新感受。如果你有自己的资料库,这会支撑品牌的基因和命脉,还会帮助演变你的设计。那是保持灵感最好的东西。
  《羽化》  
   Deepmoss,七年   设计师:刘小路 (Dido Liu) 
T China:
Deepmoss已经成立了多少年,它是一个怎样的历程?

Dido Liu(下文简称Dido):第七年了。在第一年、第二年的时候, Deepmoss 的系列是很小的,可能一季才四五十个单品。直到 2015 年夏天,因为棟梁邀请我们参加「棟梁一日」。从那开始算是比较正式地进入大家的视野中,也是以比较完整的形象出现在时装周。
T China:灵感虽然都会变化,但属于 Deepmoss 不变的东西是什么?
Dido:我觉得是热爱女性、赞美女性。从 Deepmoss 骨子里透露出那种女性的气质,一直是很强烈的。
T China:顾客对你的鼓励和影响是怎样的?
Dido:比如说,很早以前我们的客户对品牌的印象会比较分散。但是现在大家对 Deepmosss 的认知越来越具象、越来越清晰。包括风格、对各个品类的包容和尝试。我们经常收到一些私信,有的年纪很小的女孩子们会憧憬拥有一件 Deepmoss 。有时我会偷偷在微博搜品牌名,看到有人在写「穿上 Deepmoss 心情就会变好」「穿上这件衣服会更爱自己」,我会特别特别开心。
T China:我感觉就是你说的赞美女性。
Dido:对,她们确实也觉得「我很为自己骄傲」,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Deepmoss 2020 春夏系列
T China:
时间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Dido:应该是不断地回溯自己过往做的东西,然后再思考自己是谁,未来在哪里。其实我们每一季都在回溯过去的东西,然后再不断地梳理。以前我跟汤建松(当代建筑师,长居厦门)聊做一个品牌,其实是在建立一个系统 —— 不管是他做建筑也好,或者我做服装设计也好,那个系统里面的东西是要有破有立的。你有时候需要丢弃一些东西,再丢弃一些东西;有的时候要吸收新鲜事物进来,就是这样的过程。这其中的消亡和生存都是合理的,它就像自然的更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良性的变化。今天朋友还给我分享文章,鼓励我说要坚持做自己的东西,不要太在意市场、别人解读的眼光等。但其实我对这个东西是不认同的。因为以我这两年的心境的转变,我渐渐觉得有一些执念是你需要抛弃的,而有一些东西是需要你善意地理解的。包括品牌的运作逻辑,你是要不断地适应市场的。
T China:你丢掉的偏执,或者说你曾经的执念是什么?
Dido:我丢掉的偏执很多。比如说在这个圈子里的鄙视链,还有比如说……其实我不断地丢弃的东西可能是大家印象当中 Deepmoss 的老样子。如果你有印象的话,Deepmoss 2015 年、2016 年的东西是偏中世纪,非常复古的。我在 2016 年的时候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有一些很古旧的东西,它虽然是美的,但是你需要学会去转化它。到后面几季,我其实把复古的东西丢得差不多了。那些固然是美的,但是你为什么要让现在的消费者穿成像以前那样呢?它一定是要经过你的眼睛跟你的手重新去解读,发生变化。你要考虑当下人的生活方式的变化,这是必须参考的实际。随后,在 2016 年我们掉转了 Deepmoss 的方向。想往「轻」这个方向去做。我觉得未来的服装一定是「轻」的。这个「轻」指的是各种层面上的解读:包括材质上、服装的重量、它的洗护方式、它的价格,甚至包括运营管理的方式,它都要是轻盈的。我现在不那么执着于设计本身了。因为设计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但它还没有到战略的高度。我越来越觉得品牌的生存,它的关键点,绝对不单单只是设计。
Deepmoss 2020 春夏系列
T China:
这是不是你逐渐想要不走秀或者是抛弃掉这种表面上行动的尝试?

Dido:其实我觉得你说的这个很对。走不走秀,这个对我也只是一个「技术」的东西。我们当然可以走秀,但你要考虑好全盘。有些东西是要有勇气打破的。2019 年跨年的时候,我发了一个朋友圈,希望我今年可以试图跳开行业的一些「怪圈」—— 就是一直存在的,你不喜欢的,但又不得不做的「怪圈」。有些东西,我们切身体会到它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但是不是我一定要去做那个部分?这是我非常想要去挑战、去打破的。
T China:你觉得你够勇敢吗?去打破怪圈。
Dido:我觉得我不太够。但是我在试着变成一个勇敢的人。我现在有很多东西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在意了,想要的状态就是逐渐趋近于真实。即便我们不采取走秀的方式,但衣服的完成度,还有整个系列其实表达更细腻了。这个是绝对的,因为你把精力投入在这个部分了。当我往回看,以前我做的很多东西像是一个漂亮的壳子。但我现在越来越排斥用这样的方式做设计了。这两年,我真的跟 Darcy(Deepmoss合伙人)不停地巡店,接触到了很多和想象当中很不一样的东西,不然就会变得很封闭。我越来越喜欢现在的创作。这两年,我们在整合全国各地的供应链,花了很多时间,包括组建团队。我们刚刚装修了公司,你下次可以来玩儿。我一直在想,如果有预算,我可以把公司做得更舒适、更漂亮,让大家有一个更好的环境。就是会选择更踏实地做一些事。
T China:这七年间,让你觉得对品牌的成长和你作为设计师的成长来说有意义的物件是什么?
Dido:我想起来一个。你知道 Calder 吗?
T China:Alexander Calder。
Dido:对。我之前在纽约看到了 Calder 的作品,我觉得那是我想要的东西。它是流动的、轻盈的。它看起来是不规则、无序的东西,但是其实它背后 —— 比如它那种垂感,是因为有绝对的真理存在,它是一个公式。但是呈现出来的却是一种空灵的东西。我觉得它特别像 Deepmoss。
  《守中》  
  Digest Design 消化设计,八年   设计师:Dooling Jiang
T China:「消化设计」成立了多少年?
Dooling Jiang(下文简称Dooling)今年应该是第八年了。
T China:是否幻想过品牌的十年?对它是否有愿景?
Dooling:从开始创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第一个十年该做些什么,目标非常明确。第一步就是做好「基础建设」,把树干长好。可能因为我还是很传统的人吧,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也相信「十年磨一剑」。所以可能看起来非常地「懒散」,没有特别积极地参与到这十年所谓的热闹的时尚发展中。
T China:现在市场环境对于你与刚入行时有改变吗?
Dooling:生存环境我没有太多关注,因为家人的支持,自己对发展规模的规划,以及越来越多客人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成了「消化设计」在不同阶段的忠实合作伙伴,在自己的轨迹上不断建立新的规则,探索新的边界,激发新的思考……或者这就是一种生存法则?另外,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算「入行」了,「行内人」(insider)看我们,应该觉得「消化设计」在贴着边儿玩耍。
Digest Design 消化设计 2019 春夏系列
T China:
「消化设计」的特质是什么?

Dooling:设计首先是解决问题,提供服务。我想「消化设计」就是这样的。没有人会持续支付时间和金钱,用在某一个人或一群个体的狂欢上。品牌独立于行业的特质就是「独立」。
T China:时间节点对你来说重要吗?
Dooling:我不太会按一个实际的数字去回答、去框定它。如果是指「截止日期」的话是技术问题,就是执行再执行。如果是时间刻度的意义,那就关乎选择,要判断再判断。
T China:每一季的灵感主题也许有变化,但对品牌来说,不会改变的是什么?
Dooling:就是保持观察、保持思考、保持创作。
T China:对你来说最有帮助的人是?
Dooling:马上能想起来的是老子。《道德经》感觉可以看一辈子。特别酷。
T China:《道德经》中最打动你的是?
Dooling:道法自然。我对「自然」这个词有特别的理解。一种「自我释然」的状态,或者说「自我了解」达到的「自我释然」。就像古文里会说:然也。或者说了然于心。因为人是自然造物,和自然界万物都有同样的基本定律要遵循。比如日出日落,潮退潮涨。我们只能朝九晚五地工作,每天要睡一觉才能继续第二天。自然了,独立这件事就一点儿也不难了,因为自身已经是一个自然体,可自循环更新了,需要的只是基本生存要素以及充足的养分。这个理念特别影响我。
T China:品牌就快做到第九年,有什么事情是你从它身上学到的?
Dooling:本来想说「特别多」,但仔细想想,好像也没什么。可能因为我个人从创立「消化设计」之前,就很在意「品牌是什么」这件事。比如,我知道「商标  label」和「品牌  brand」的不同:从英文上看,前者是用以识别和区分的,后者有铭记,也有烙印的意思。从中文对应的词来看,商标和品牌也完全不是一件事情。品牌里的「品」字,我们可以理解为品德、品性、品质、品位,都是挺「高尚」的词。而且「品」的字形也很明朗,三个口,那是什么呢?有口皆碑、口耳相传的。我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知到「品牌」的本质。但的确,从一开始做「消化设计」的时候,就是按着这套认知去行进的。
Digest Design 消化设计 2019 春夏系列
T China:
从何时开始有了「品牌意识」?

Dooling:如果说中国的独立设计师,我觉得这种意识,或者说要去构建品牌的意识,肯定是比绝大多数服装品牌要强烈,这也是应该的。但具体到「品牌应该是什么」的意识,我认为独立设计师们并不比中国现有的其他商业服装品牌认知得更深,甚至可能因为在西方国家短暂的几年学习,只瞥到他们的「皮毛」,只是按部就班地去「建立品牌」。不是每个人都要创业或者创立「品牌」的。品牌的形成,更确切地说是开拓的过程,因为创立者看到了更广阔的未来,同时他们有决心和恒心去展开对未来持续的探索。是为了一己私利,不是为了一时痛快。我不能说「消化设计」已经是品牌了。我经常说,我们其实还算不上品牌,只是一个做时装的「牌子」,我们在努力成为「品牌」。
T China:回头看在品牌构建的过程中,有什么鼓励是你至今难忘的吗?
Dooling:没有什么特别难忘的,可能是我太深入于探索「当下」了,这也是一个时尚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和宿命吧。我之前做过一个挺有意思的对谈,对「此时,此地」和「当下」做过一个解释 ——「没有此时此地的感觉,就找不到过去与未来的中点;找到这个中点,只要折叠当下,就能重合过去与未来。」
T China:我一直觉得「消化设计」是「懂」衣服,也懂人的品牌。如果请你说出时装和服装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分别是什么?
Dooling:时装一定是与时俱进,反射当下的。就如同时尚的最通俗说法 —— 它是「时代的风尚」。而服装,是文明的面貌,appearance(表象),或者我们中文说的「体面」—— 身体的外面。虽然不像是食物,是维持肉体和生存的物料,但是却被放在最首要的位置。因为它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因素,可以从物质打通到精神。服饰发展史,其实是一部人类的生活方式发展史。举一个可能不算恰当的例子,「衣不蔽体」,可以形容为「时装」,或者一种「时尚」,但它绝不是「服装」的本义。
本文因篇幅限制,内容存在编辑和删减。

采访:王楚瑜
摄影:meiwen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排:Lu Wang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