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职场的面试非常有规律和特点。本文特别剖析和分享如何应对美国面试的流程,和留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首先,美国的招聘季节非常有规律。
一般来说,
实习和全职职位的招聘第一波在九月份开始,十一月份感恩节前或者最晚十二月份圣诞节前结束
。尤其是这三类的公司:

  • 投资银行
  • 管理咨询公司
  • 一线的高科技公司(通常说的 GAFA - 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
实习和全职职位的招聘第二波在一月中开始,三月底四月初前结束换句话说,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收到 Offer,  赶紧联系喜拉雅公司,目前还有机会!
这个时候的招聘机会,除了以上三类公司的少量职位,还有大批的中型上市公司和互联网创业公司。

因为美国的公众假日从一月中的马丁路德金纪念日 ( MLK Day ) 长周末(这个假日也不是每个公司都放假)之后就没有了,要一直到五月底的国殇日 (Memorial Day) 才可以喘息一下,美国的职场在这段时间是高速运作不停歇的,尤其是美国公司都按照季度运行 - Q1 (3 月 31 日)之前大家都希望把招聘的事情做完,可以从第二季度开始冲业绩。这是很重要的内在原因。
实习和全职职位的招聘最后第三波非常零散。基本在美国大学春假开始和开始放暑假之前。这个时候除非你很优秀,又有特殊的原因之前无法参加招聘(比如生病、休学一学期)基本你很难找到任何好的机会。
所以,重申一遍 - 如果你已经自己在校园招聘、网申这个过程中煎熬了一个学期,依然一无所获,不要自欺欺人了 - 你需要专业的喜拉雅服务。现在就联系我们,抓紧这不多的时间!
接下来,剖析一下美国的招聘流程和应对策略。
通常情况下,申请人投递简历之后,第一关是 
Recruiter 招聘专员

Recruiter 通常不具备专业知识,但是会很快判断申请人的资历、个性、技能是否可以 Fit In ( 符合要求 )
。通常每个职位 Recruiter
至少会邀请五到十个申请人
进行 20 分钟左右的电话面试。

面试者应该如何应对这个环节?
在这个环节,申请人一定要做三件事:
1)反复阅读申请公司的网站,了解和熟悉产品名称和特性,以及公司最近新闻;

2)反复阅读职位说明 (JD,  Job Description),找出关键词,整理好自己的素材准备回答可能的问题。
3)如果你还没有开始的话,这是和校友们在 LinkedIn 上联系并安排 Informational Interview 的时候了。具体细节见下文
记住 Recruiter 不会问你那些专业问题 - 比如算法、Python 编程、高频芯片设计 - 但是你必须很自信地提供一些你的技能背景细节和项目经验,让他信服你的确有这些能力。
关于 Recruiter 可能会刷掉你的六个致命错误,参看下面的原创文章。
第二关是 Hiring Manager 招聘职位的经理
那天有个小朋友问我 -“Hiring Manager 是人事部的吗?他们平时干什么的?
很显然,她误会了。第一,Hiring Manager 绝大多数不是人事部的(除非人事部要招聘部门内的职位);第二,任何人都可以是 Hiring Manager,他们在公司的正式 Title 可能是 Manager, Senior Manager 一直到 VP / Senior VP,并不是说他们一定只是经理级别的。

和 Recruiter 相反,Hiring Manager 绝对具备专业知识,她需要判断的是申请人的资历、个性、技能是否可以Stand Out( 出类拔萃 )。通常每个职位 Hiring Manager 只会邀请不超过五个申请人进行 30 - 60 分钟左右的电话面试。
注意看这个邀请人面试的比例和时长的巨大区别,因为第二轮面试的重点不是看你符不符合最低要求 - 你如果不符合的话已经被刷下去了 - 而是看你是否有很强的某些方面,无论是专业技能、个人特质、过往工作/项目经历。
面试者应该如何应对这个环节?
第一,要非常了解 Hiring Manager 的背景
。不管是从 LinkedIn 查背景也好,还是从侧面打听这个人的个性也好,必须要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判断。

第二,要再次仔细阅读关于公司的所有新闻。包括但不限于公司网站的 Blog 和产品手册、API 文档,以及英文科技媒体 (Wired, TechCrunch,  WSJ Technology) 的文章,以及如果是 GAFA 或上市公司,公司最近的财务季报 (SeekingAlpha)。形成自己对公司整体的业务、产品和财务状况的印象,尤其任何的挑战。
第三,找人练习 Mock Interview. 母语不是英文的留学生,即便英文很流利,常常用的叙事风格按照中文思路,绕圈子很啰嗦。这个时候需要找职场老手 (比如喜拉雅团队的教练们)来挑刺和打磨。基本上,如果你絮絮叨叨用超过一分半钟来回答每个问题,你已经失败了。
第三关是团队面试,有些公司也叫做 group interview / panel interview. 大部分这个时候,是邀请你去公司办公室面对面见 3-4 个相关的人。
这个环节的重点是:
1) consensus 
- 美国公司很重视团队合作,从面试开始就希望潜在的团队成员对即将录用的这个人都有好感,所以很重视团队成员的参与。也防止任何公司成员一手遮天直接雇佣自己的亲戚、朋友和关系户,这个环节不可少。

2) Bar setting - 数学上来说,一个团队的平均值来自每个成员的总和除以人员总数。如果每次招聘一个新人,这个新人低于平均值,就会把整个团队的平均值拉低,造成工作效率和质量减低。反之,如果这个新人非常出类拔萃,就可以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这个团队面试,就是决定你的加入,是提高还是降低整体素质。在亚马逊的面试中,会专门安排一个非招聘团队的成员来作为 Bar-setter, 专门从外部门的角度来看,这个成员的加入是否会提高公司整体的素质,这个人可以有一票否决权,即便是这个部门的人都同意雇用这个人。
面试者应该如何应对这个环节?
第一,对自己的简历上每个细节都要记得很清楚,也要有相应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能力
。重复和着重自己的强项,哪怕面对 6 个人,说六遍。

第二,记住公司文化有哪些特色。通常每家大公司都有自己的口号 - 不纯粹是口号,而是大家都认可的文化 - 比如脸书的 "Move Fast With Stable Infra" ( 以前是 Move Fast Break Things 后来出了很多事情之后改成这样),  Google 的 "Dont do evil",  Amazon 的 12 条 Leadership Principles,苹果的 "Think Differently" 等等。记住之后,准备好用自身经历来说明自己如何已经体现了这些公司文化特色。
亚马逊公司文化准则,江湖人称 “亚马逊 12 条”。https://www.amazon.jobs/en/principles
谷歌公司文化准则 - “ 不做恶“
2014 年之前 FB 的企业口号一直是 “快跑,打破旧世界!” 现在老实点了,只说 “快跑!维持稳定!
第三,面试之前上 LinkedIn 查询每个面试官的背景。根据面试官的背景,推测和揣摩大概面试官可能会问什么问题,关心哪些方面,以及你应该问什么问题。比如,如果居然有个面试官是你的校友 - 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上过一个短训班 - 你要记得在面试中略微提到你在学校的学生社团里面做了哪些事情,或者你在校友会做过哪些义工。或者某个面试官刚加入公司,你可以问她为什么加入,加入之后感觉如何。
记住,面试永远是双向的 - 他们面试你,你也在面试他们 - 一个自信和专业的申请人永远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最后一关,是和招聘专员谈 Offer 薪酬待遇。这是绝大部分申请人最容易失分和失败的环节。

原因很简单 - 绝大多数的申请人以前不是做销售 Sales 或者业务拓展 BD 或者策略联盟 Strategic Partnerships 这种每天在和客户谈判、协商价格、签合同的职位的。而招聘专员每天都在谈判,这方面经验比申请人老到多了。

Offer negotiation 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环节,也是我给客户和身边的朋友们最多帮助的一个领域,因为我做了几十年每天在和客户谈判、协商价格、签合同、管理团队的事情,没有什么招聘专员可以比我更了解里面的分寸和诀窍了。
每年的招聘、毕业、跳槽季,我都会收到客户、朋友、校友们找我商量某个工作机会的 Offer 是否合理。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他们不仅获得了理想的工作职位,而且薪酬比他们预先预计的还要高很多。

这里面的诀窍很多,以后专门展开。
如果你已经在最后的阶段,欢迎你联系我们喜拉雅团队,我们帮你来出主意和协商拿到令你尖叫的 Offer 薪酬。
#############
喜拉雅公司,可能是最了解硅谷的留学生职场服务公司(没有之一)了。
需要进一步了解喜拉雅可以如何帮助留美学生 2020 年在美国或者中国的实习和全职工作,欢迎联系喜拉雅公司郝老师和朱老师。微信号如下

硅谷: +1-650-260-8999
北京 186-1014-0930 (郝老师)
 上海 180-1845-7113 (朱老师)


美国职场新人系列


职场中年系列
公司点评系列
招聘系列
有职场进取心的都会点一下“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