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一本听起来太过熟悉的世界名著——适合给孩子看的那种。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过它的节选,家长会买它给低年级学生作为课外读物,每隔十几年它的电影就要被翻拍一次……
但是,大部分对这本书的印象,只到了大人国和小人国这里就戛然而止。
你会问,难道《格列佛游记》后面还有别的内容吗?其实在原著被删节的后半部分,格列佛从小人国离开后,他还看到了疯狂的科学家、做了大脑移植手术的政客、求死不得的长生岛人、品行高尚的马以及被马唾弃的人……
要注意,这可不是什么“你不知道的黑暗童话”一类的噱头,因为《格列佛游记》本身,其实就充满了讽刺与黑暗。
讽刺与《格列佛游记》
来源 | 看理想节目
《现代的诞生:启蒙运动经典》
文 | 徐贲
在《现代的诞生:启蒙运动经典》与大家共同阅读的这么多部作品中,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可能是你最熟悉的一部,里面关于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故事,你小时候可能就已经看过相关的连环画或者动画片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版或者普及版的《格列佛游记》,有的只包括了这本书的第一和第二部分,也就是小人国和大人国。
其实,这本书还有第三和第四部分。
这样的普及版本虽然能让更多的人阅读这本书,却很容易造成读者对作者斯威夫特的误解,以为他就是一位写幻想游记、让读者开心和消遣的作家。
如果你看完了整本《格列佛游记》,你就会发现,其实斯威夫特是一位非常深沉、严肃、而且深刻的作家。他的特色不是滑稽、有趣、搞笑,而是辛辣的讽刺、无情的嘲笑、愤世嫉俗、还有对人类的鄙视和憎恨。
所以,你小时候读的和我们现在要读的《格列佛游记》,可能会让你感觉这根本就不是一本书。
要知道,文学幻想提供的境遇的剧变不只是为了好玩和逗乐,同时也是为了对人性有所测试和考验,这些新的可能性,能让我们在人性里察觉到以前忽略和无视的东西。
01
小人国中的大人
在《格列佛游记》的四部游记中,主人公格列佛最先到达的地方是小人国。
来到小人国的格列佛成了一个无敌的巨人,他每走一步就可以踩死几百个最强悍的小人国的士兵。格列佛在小人国里费尽心思地讨好那些小人,一心想得到他们的信任和好感。
他让小人们在自己手掌心里跳舞,在自己头发里玩捉迷藏。当小人国国王命令格列佛叉开双腿,像凯旋门一样让受检阅的军队从他的裤裆里通过的时候,格列佛也遵命照办。
但是小人们非常忘恩负义。有一次皇宫着火,情急之下,格列佛撒尿救火,挽救了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是他却背上了亵渎国王尊严和权威的罪名,被关押起来治罪。
小人国这部分是我们最容易理解的,因为小人国里的小人简直太像人类了,处处都给我们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小人的个子虽然渺小,但是内心却骄傲自大得不得了。而且小人们还诡计多端,会想出各种恶作剧和损人利己的计策来。
可以说,斯威夫特笔下的小人国,简直就是一副关于丑陋、卑鄙、愚昧和自以为是的漫画。
但同时,斯威夫特所写的故事当然也是有现实意义的,他要讲的不仅仅是人类劣根性的实情,还是人类历史有善始未必有善终的事情。
人类历史中一个又一个国家,都是以美好的愿望和理念开始,建立起新的制度。但是,因为制度本身的缺陷,这些国家注定要一步步走向腐败。
就像小人国,这个国家在一开始也是有乌托邦理想的,但是最终却沦落到格列佛见到的那种政治腐败的境地。
这其实是斯威夫特在影射英国的政治现状,他认为英国的体制本来是好的,但是到他那个时代,政治已经非常腐败,这都是因为政治人物无节制的权力欲望,而这种因为权力欲望而发生的制度堕落正就是人类历史的一个规律。
02
大人国里的小人
那么到了大人国,情况会有什么不同吗?
格列佛逃离了小人国以后,来到了大人国。在这里,格列佛反倒成了一个非常渺小的小人,不只是身材上的小人,更是在心胸、境界和道德上的小人。
格列佛在大人国里,充分暴露了人类的幼稚和滑稽,他自大、狂妄、傲慢,还不知天高地厚,所以到了第二部分,格列佛自己反而成了主要的讽刺和挖苦对象。
在大人国里,一个9岁的女孩就能把格列佛当成洋娃娃那样的玩具。他不过就是一个小宠物,这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格列佛还向大人国国王献计说,自己会制造火药,愿意教国王制作和运用火药。国王不明白为什么会需要火药。格列佛告诉他说,有了火药,就可以造出厉害的杀人枪炮,杀光所有反对你的人。这让国王觉得这个小人实在是太狠毒、太阴险、太卑鄙了。
但这样的事情在人类社会却经常能见到,人和人、国和国,因为要面子,为了一点小小利益,就打个你死我活,输的一方怀恨在心,赢的一方洋洋得意,成为习惯,却很少觉得自己幼稚可笑。
斯威夫特想让读者看到的是,大人国的巨人在道德感上远远超越了作为人类代表的格列佛。和心思龌龊的人类比起来,大人国的巨人们是一种高尚的异类,而且是人类难以想象,也无法企及的。
03
科学家、政治家与长生岛
那么,第三部分的故事和前面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在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故事里,你会感觉到你就是格列佛本人,你只不过是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看到了自己以前看不到、看不清的东西。
但是,在第三部分里,你大概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格列佛在故事里辛辣地讽刺和嘲笑科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科学,大部分是有好感和期待的,可能不会觉得科学有书里写的那么可怕。
所以,作为读者,到了这一部分,你会逐渐从格列佛这个角色中脱离出来了,会开始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故事,而不是从主人公格列佛的角度出发。
斯威夫特本人是鄙视科学和科学家的,而且他的鄙视已经超出了常人能理解的程度。在《格列佛游记》这本书里,主人公格列佛简直成了斯威夫特的传声筒,他在作品里直接向读者喊话,表达对科学的鄙视,这样的表达方式,我们在文学里是很少见到的。
但是,当我们随着格列佛在空中之城(勒皮他)游历的时候,我们也能确实能看到科学家们很多古怪、荒唐行为。
首先,他们的长相就很古怪,“他们的头不是往右偏,就是往左歪;眼睛一只是内翻,另一只往上翻。他们的外衣上装饰着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图形”。
而且,这些科学家总是一门心思在冥思苦想,对周围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这也让他们非常不善于交谈,要等仆人提醒才有反应。他们拿东西来比划的时候,还不如哑巴打手势来得利索。
有时候,他们会有一些奇怪的偏见。比如,他们看不起实用的几何学,认为它太粗浅,不配当真正的科学,所以斯威夫特这么写道,“他们的房屋造得极差,墙壁倾斜,房间里见不到一个直角”。
 “虽然他们在纸上使用起规尺、铅笔和两脚规来相当熟练灵巧,可是在平常的行动和生活的行为方面,我还没见过有什么人比他们更笨手笨脚的”。
尽管斯威夫特把这些科学家描述得愚蠢至极,但其实,斯威夫特讽刺、挖苦的并不是科学和科学家本身,而是那些为了科学而科学的科学 ,还有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装模作样的科学家。
他所描述的那些科学和科学家,如果是真正爱科学的人来评价,也会觉得荒唐可笑。
比如,怎么把大便变成食物,怎样把大理石变得像枕头一样柔软,应该怎么才能从上往下,而不是从下往上地造房子、怎样用猪来耕地、怎么培育不长毛的羊等等。这些都是书里的拉格多大科学院的重大研究项目。
今天,自然学科当然不会再有这样的项目,但是人文学科就难说了。斯威夫特是一个太敏锐的思想家,所以他当然也不会放过对政治和政治家的讽刺。
在书里,格列佛访问了那里的“政治设计家学院”,其中,有一位研究员提出,如果一个国家里党派纷争激烈,就可以用一个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个办法叫“换半个脑袋”。
研究员是这样说的,“从每个党派里各挑出一百名头面人物,把头颅差不多大小的,两党各一人,配对成双;接着请两位技术精良的外科手术师同时将每一对头面人物的枕骨部分锯下……把锯下的枕骨部分互相交换一下,分别安装到反对党人的头上”。手术精巧利落,而且疗效绝对可靠。
故事到这里好像越来越奇异了。
接着,格列佛又到了长生岛(拉格奈格人的岛屿),那里的人都已经活了几百年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活得久而感到幸福,反而是痛不欲生,想死也死不了。
他们死不了,但是却会变得越来越老,受到老年疾病的折磨,失去记忆、失去感情和友谊,并且他们非常羡慕那些 可以在死亡中找到安息的人们。
后来格列佛终于逃出了那个地方,感到一阵轻松,庆幸自己回到了一个人会死的世界。
其实,并不是生命越长,人就会越幸福。那再拓展一点,其他的事情呢?这世界上有越长久越好的事情吗?
长久,只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并不等于幸福,也不等于完美。延长生命并不能提高生命的价值,也不能保证生活会更有质量,这是我们都知道的。
04
理想主义与马儿国
《格列佛游记》的第四部分是马儿国的故事,有的地方翻译成慧骃国,这是整本书里最愤世嫉俗的一部分。你怎么看待这一部分内容, 会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你看待《格列佛游记》这整部著作。
在马儿国里,叫做“慧马”的马儿们是这个国家的居民和统治者,在这里过着单纯、理性、诚实的生活。
慧马们饲养着一种可以帮忙做事的动物,动物的名字叫“耶胡”。而“耶胡”有着人的形状,也就是说,在这个国家,人和马的地位互相交换了。
但是,这里的“耶胡”,也就是人,不是大人国里那种高尚的人,而是肮脏、懒惰、不肯学习的。慧马们都很讨厌耶胡,认为他们生性恶劣,会为了争夺一种闪光的石头(也就是财宝)互相争吵不休,甚至引起内战。
格列佛来到这个国家后,向慧马介绍了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战争、经济、法律,慧马们觉得这些人类文明非常丑陋、奸诈,简直难以想象。
比如说,在格列佛向慧马介绍了百年来欧洲君主之间发生的战争后,慧马问起战争的起因和动机,格列佛是这样说的:“有时是因为君主野心勃勃,总认为统治的地面不够大,人口不够多;有时也因为大臣贪污腐化,唆使他们的主子进行战争,才好压制或者转移人民对于国内行政事务的不满情绪。”
 慧马听了之后批评说,这是缺乏理性的行为。 
格列佛还向慧马介绍了法律和金钱的用处,他说欧洲的人们,也就是耶胡们认为:“不管是用钱还是攒钱,钱总是越多越好,没有个够的时候,因为他们天性就是这样,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婪无厌。富人享受着穷人的成果,而穷人和富人在数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 
慧马对这点也感到很难以理解。因为在慧马的国家里,虽然按马的毛色可以分出个贵贱优劣,但是慧马们都很友爱,“仁慈和友谊”是慧马国的两种美德。
按照《格列佛游记》里写的,慧马们不明白什么叫罪恶,它们共同遵守的格言是发扬理性,并且以理性来治理国家,教育下一代。
在这里,年轻的慧马都要“学习有关节制、勤劳、运动和清洁的功课”。每四年的春天就会举行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一旦发现哪里有困难,大家就会踊跃捐助,互相支援。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觉得马儿国就是一个理想社会呢?格列佛也感觉到了,他说“这些杰出的四足动物有许多美德,跟人类的腐化堕落对比一下,让他睁开了眼睛,变了个人,想着要跟可敬的慧马在一起过一辈子,对各种美德加以研究和实践”。
后来,当格列佛回到了文明世界,他也还是愿意住在马厩里,不愿和人在一起活动。
因为这些反人类的情节,有的人在看完了小说之后,就批评斯威夫特是极端的愤世嫉俗和仇恨人类。
05
愤世嫉俗的文字与扭曲的人
那么,斯威夫特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吗?如果不是,那我们要怎么理解第四部分里那种对人类的彻底厌恶和摒弃呢?这个问题是理解《格列佛游记》全书的关键。
现代的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们也分成了不同的阵营,其中最主要的是这样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是,慧马代表一种传承下来的,没有被文明体制败坏的生活方式,它的反面就是由耶胡所代表的那个落后、退化了的人类,所以,斯威夫特的讽刺对象是耶胡,也就是人类。
另一种看法是,斯威夫特对慧马的描述并不是正面的赞扬,而是一种讽刺,他只是想通过慧马来讽刺那种只凭着生活经验、用自然理性看待一切的简单的思维方式。慧马并不是要让人类效仿的榜样,小说里的格列佛赞美慧马,不等于斯威夫特本人就赞美慧马。
斯威夫特希望读者们能通过格列佛这个人物看到,在可怕的现实面前,人和人的判断都有可能会陷入疯狂、变得荒谬。
在马儿国奇特的经历已经让格列佛在如何判断和评价人类的问题上变得不知所措,失去了自我的定力和应该坚持的价值,完全用慧马的价值代替了自己的价值。
所以,斯威夫特笔下的格列佛是一个失败的人物,不是值得同情和效仿的对象。
但是,这也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当你发现,人类原来有这么卑鄙、肮脏、下贱的一面的时候,你应该怎样对人类仍然保持信心呢?
20世纪的极权统治,一度极度扭曲了很多人的人性,把善良的人变成了像野兽、恶魔一样的动物,人的世界也变成了一个地狱一样的地方。
在这样扭曲的世界里,有很多人选择自杀,抛弃这个世界,另外,也有很多人选择了苟活,但是,同时又变得非常愤世嫉俗,就像电影《芙蓉镇》里那个  经历了许多苦难的人物说的,“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那我们又该怎么看待这样的愤世嫉俗呢?
如果是正义的人愤世嫉俗,那是因为他们痛恨人间的邪恶。我们不能否认,愤世嫉俗能让人用冷静、谴责、绝不合作的方式来对待邪恶的世道,有它积极的一面。
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大多数的时候,愤世嫉俗常常会让人陷入完全的绝望,并且丧失对他人的怜悯和关爱。
今天,我们需要的不是愤世妒俗,更不是盲目乐观,而是,既要能认清人性的晦暗,但是同时也要相信,人有行善的能力,不能只是像牲口那样活着。
1726年,《格利佛游记》发表后,斯威夫特开始像一个隐士一样生活,但他经常被自己的恐惧念头折磨得发狂,后来,在1745年,他因为精神病,遗憾地离开了。
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他可能还是希望能够改变自己对人类的愤恨和绝望。
在他的坟地上,有一块他亲自撰写的墓志铭,上面写着,“神学博士乔纳森·斯威夫特的遗体埋葬于此,过去那种炽烈的愤恨再也不会撕裂他的心灵了。过路的人啊,如果你能够的话,去效法这曾经尽其全力维护人类自由的人吧”。
点击 阅读原文 可收听相关音频
或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即刻走进「现代的诞生:启蒙运动经典」
这里是「看理想 · 野生放送」,又称主讲人的私货专栏,一个收集主讲人们有趣边角料的地方。
那些在节目里一本正经的主讲人们为何这样?欢迎在「野生放送」了解不一样的他们。
前期【看理想野生放送】精彩回顾
戳下图观看
插画:CC
内容编辑:荞木
责编:林蓝

策划:看理想编辑部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