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苏兆瑞,196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曾在大中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任教任职。副高。1986年获评“全国广播电视大学优秀工作者”。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曾参撰《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二、三卷(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原题
肆疟数千年,如今仍然可防不可治
说说狂犬病的事情
作者:苏兆瑞
在室外行走时,常会路遇狗狗。无论是有主人牵着的宠物狗,还是无主的流浪狗,我见之总是远远避开。
有人问:你怕狗?
问对了,我是真的怕狗。
我怕狗,是因为怕被狗咬——谁知道遇到的是不是疯狗(狂犬),它带不带狂犬病毒?万一冷不丁被它咬一口,得上狂犬病麻烦就大了。
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请看:
有一年,宁波的大街上,有两狗撕咬,路过的一位女士见那只落败的野狗受伤可怜,便好心上前抚摸以示安慰。不料却被它一口咬破左手指。9个月后,这位女士突然感到手指发麻,怕风、怕水,次日即不幸去世。医生诊断:狂犬病。
2017年6月,包头的一名大学生蹲在马路边系鞋带,一只小狗直冲过来,他在驱赶时,不小心手划到了小狗的牙齿,虽皮破而无出血。不到一个月,狂犬病发作,赶到医院的父亲,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在极度的痛苦和留恋中离世。
沈阳有一5岁儿童被野狗咬破裤子,但未伤及皮肉。母亲给她补好裤子后,用牙咬断缝线时不慎被缝衣针扎了一下嘴唇,3天后竟去世。谁能想到,疯狗留在孩子裤子上的唾液通过缝衣针会传染狂犬病?
人类常见的传染病不少,如各型肝炎、肺结核、“非典”等等。但如按死亡率排队,坐“头把交椅”的非狂犬病莫属。
人如果感染了狂犬病,一旦发病(出现相应症状),死亡率几近100%,绝少有人能幸免。
2003年我国狂犬病发病2073例,死亡1980例,死亡率为97.2%。
2004 年发病2651例,2005年发病2537例,这两年病人全部死亡,无一例外。
近几年发病的少了,但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如2017年发病526例,死亡502例,死亡率95.4%。
在这些病例中,所有患者都在医院得到全力救治,但仍几乎无一幸存,实在令人痛惜。
我国是“乙肝大国”,2018全年,我国乙肝发病者有百万之众(999985人),死亡413例。而同年狂犬病发病422例,死亡410例,死亡率97.16%。两者患病人数相差两千多倍,而死亡人数竟然只差3人,足见狂犬病之凶险。
狂犬病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希腊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 在2300多年前就曾用大蒜试治过狂犬病。
我国关于狂犬病的最早记载见之于《左传》,证明在2700多年前我国人民已经知道疯狗的危害。
狂犬病本是狗、猫、狼、狐等温血动物的传染病,患病动物的唾液带有大量狂犬病毒。人若被这些患病动物(主要是狗)咬伤抓破,病毒就会从破伤处侵入人体。也有少数人是通过对患病动物的宰杀、切割等过程而被感染的。
人从感染狂犬病毒到发病,有一段长短不一的潜伏期,多为15至60天,一年以上发病的仅占1. 2%,也有个别人长达一二十年的。有报道,江苏有一男子5岁时被狗咬,23年后发病身亡。
通常的情况是,伤口靠近头部或受伤面积较大,患者是儿童或体弱的老人,被狼、狐等野生动物抓咬伤者,则潜伏期较短,且发病后病情危重。
狂犬病是中枢神经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狂犬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很强的亲和力,它侵入人体之后先在入侵处肌肉内复制,继而沿传入神经上行至中枢神经,在灰质的神经细胞内增殖,再沿传出神经进人唾液腺,使唾液具有传染性。   
狂犬病的临床特征为脑脊髓炎,表现为亢奋、恐水、恐风、恐光,咽喉痉挛,进行性瘫痪。其中尤以恐水最为突出,患者见到水、听到水声甚至连有人提及“水”字,都会发生肌肉痉挛。虽极度口渴,却不敢喝水,喝了水也无法下咽,非常痛苦。故狂犬病又称为恐水病。发病后进展迅速,最终发生呼吸和循环衰竭,一般在一周内死亡。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说,“凡狂犬咬人,七日一发。过三十七日不发,则脱耳。要过百日为大免耳。”他对狂犬病的记述已相当准确。
狂犬病在世界上分布甚广,但也有几十个国家(多是海岛国家)从未出现过狂犬病疫情。有些发达国家,曾有过狂犬病,后来由于采用了得力的应对措施,不再有疫情发生。如日本在1950年制定了《狂犬病预防法》,实行严格的监管,此后狂犬病例急剧减少,自1958年起,至今60年没发现狂犬病例了。
据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每年全球约有近6万人死于狂犬病,即每10分钟就有1人死亡。绝大部分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中98%在亚洲,尤以印度为最,每年死亡约三万人。
我国狂犬病死亡人数在整个80年代年均5537人,而后迅速下降,通常是二千多人,排名全球第二。到90年代中期年发病已下降到数百人,以1996年最低,这一年全国仅发病159例。此后由于违章饲养狗、猫等宠物增多,疫情又连年上升,到2007年达到峰值的3300例。
近几年我国遏制狂犬病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自2008年起疫情得到良好的控制,2015-2018发病率和死亡率连年持续下降。
人们虽然早就知道了狂犬病的凶险,在漫长的岁月却一直对之束手无策。
1881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 L .Paster,1822-1895 )等人开始研制狂犬疫苗,1885年首次试用于人体获得成功。到1891年又有狂犬病血清问世。从此,才有了预防狂犬病发作的医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疾病都有了全新的治疗办法,即便是癌症、艾滋病也不再是绝症了。但对于症状已出现的狂犬病人,至今依然回天无术,可以说狂犬病仍是一种“可防而不可治”的恶性传染病。
现在许多疾病都已经有了自己的“节日”,如“世界防治疟疾日”(4月25日)、“世界糖尿病日”(11月14日)、“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等等,目的就是借此推动对相关疾病的研究和防治。
从2007起,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的倡导下,由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等发起并决定,把巴斯德的逝世纪念日(9月28日)设立为“世界狂犬病日”(World Rabies Day),其宣传口号就是“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希望有朝一日能彻底消灭狂犬病。
为遏制狂犬病的高发,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做好家犬的登记、管理工作,坚决捕杀未经免疫和登记的犬只及野犬、狂犬,养犬者应按规定给家犬注射疫苗。
另一方面人们要尽量避免被狗、猫等动物咬伤、抓伤,在野外活动时不要去“招惹”野生动物,免受伤害。如果有人不慎被狗、猫以及猪、猴子、蝙蝠等动物咬伤、抓伤,则必须认真做好如下两件事:
一是立即仔细地处理伤口。先挤出伤口处的血,再用肥皂水、清水反复冲洗,至少半小时,务必除去患病动物的唾液,然后用碘酒或医用酒精消毒,伤口不要包扎。
二是尽快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正规医院注射人用狂犬疫苗。只要是破了皮,无论是否出血都要注射。疫苗一共要打5针,即当天一针,以后隔3 天,7天、14天和28天各一针,一针也不能少。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
对于头颈部或手指等部位受伤,或受伤面积较大的,还要用抗狂犬病免疫血清在伤口及周围作局部浸润注射。对于这些,那里的医生会作好安排的。
采用以上措施,可收到很好的预防效果。有资料表明,被狗咬伤,狂犬病的发病率约为14%,如及时处理伤口,并全程作预防接种,发病率仅为0.15%。
需要强调的是,在被狗猫等动物抓破咬伤之后,切莫大意、拖延,存在侥幸心理。如果没有及时注射狂犬疫苗,很可能使你付出生命的代价,到那时你就会后悔无及。即使不发病,狂犬病不确定的潜伏期也会给你造成长期的精神负担。前文提及的宁波女士、包头大学生留给我们的教训是何等地深刻和沉重!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健康之窗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高考
校园浪漫菁英
职业学术师长
教育养老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本号只接受微信公众号首发投稿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