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北京清华园的东北角,坐落着这样一个神秘的学院。
这个学院面向全球招生,每年仅招200人到该书院进行硕士学位学习每年招生时刻,哈佛、普林斯顿、耶鲁、麻省理工、西点军校毕业生纷纷争相报考,一票难求。
2016年9月份开学时,中美双方领导人还发来贺电,排面十足。
它就是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
苏世民学院官网截图
说到这里你肯定疑惑,这个苏世民到底是谁?清华最难进的学院凭啥用他命名?
事实上,苏世民确实来头不小。
苏世民这个名字,其实只是这个人的中文名,他的本名叫做史蒂芬·施瓦茨曼(Stephen A.Schwarzman),曾被《福布斯》杂志誉为私募股权行业无可争议的“华尔街之王”,是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
他所一手创立的投资公司黑石(Blackstone Group,BX)是全球最大的私募投资管理公司,调动着数百亿美元的资产。
而他本人在2007年时,被《时代》杂志评选为全球25位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之一,个人身家达到183亿美元。
图片来源自 Google

这么多年来,苏世民一直潜心于各种慈善事业,积极推动社会教育的发展,清华大学的苏世民学院正是他的手笔。
苏世民到底是何许人也?他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又经历过哪些不为人知的失败教训?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要想获取成功应该具备哪些因素?
看了下面的文章,也许你会得到答案。
1947年2月14日,苏世民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普通的窗帘商人,生意算不上大红大火,但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因此家境还算不错。
小时候的苏世民就读于当地公立学校,但他性格孤立总是独来独往,不属于任何一个朋友圈子。
苏世民的爷爷、奶奶和爸爸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学校里,他展现出了强烈的好胜心。他渴望成功,不管做什么,从都不愿居于人后,因此从小到大都是班级里的佼佼者,校园里的风云人物。
但人无完人,苏世民也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并没有拥有一个永远让他称霸第一的大脑。
上高中时,全年级一共有930名学生,他拼尽全力也只能排到第32名。挫败之余让他意识到,有时候不管怎样努力,人还是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局限和瓶颈,因此万事都要尽力做到自己所能企及的最好。
图片来源自 Google

苏世民对于事业的野心,在很小时就展现出来。他和爸爸提出,应该把家里的店铺做大做强,走出当地,遍布全国,最好可以把自家品牌打造为全美首屈一指的标志性亚麻制品企业。
在苏世民心中人生之途,做不到“止步”和“满足”,他野心勃勃、不断进取,万事努力做到最好,或许,这股冲劲儿正是他缔造传奇的关键。
很快,苏世民到了考大学的年纪,当时的他已经拿到了普林斯顿和耶鲁的offer,但他野心勃勃,立志要进入全世界商业精英的摇篮——哈佛商学院。
于是,苏世民满心欢喜地向哈佛提交入学申请,却没能顺利录取,仅仅被列入了哈佛的候补名单。
为了不错过这个机会,他费尽心思,主动打电话给负责审核本科入学的招生官,告诉他,我很想进哈佛,如果你们录取我,一定不会后悔!但哈佛招生官很遗憾地回复说已经收满人了,你还是去耶鲁吧。
苏世民高中时期是体育特长生
图片来源自网络
就这样,22岁的苏世民转而带着“遗憾”投入了耶鲁的怀抱,刚去耶鲁的时候,苏世民平日里独来独往,没有什么朋友,甚至自己引以为傲的文化课,也破天荒地拿了超低分,这让他备受打击。
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积极地寻求老师的帮助,从学会写字到理清逻辑、学会思考,他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成功让自己从一个日常不及格的学生变成了学校榜单上的优秀学生。
在高手云集的耶鲁,苏世民不仅学习渐入佳境,嗨渐渐声名鹊起成为耶鲁的学生领袖。而这一切的开端还要从耶鲁一则实施了268年的校园规则说起。
图片来源自 Google
那时的耶鲁还是纯男生的学校,学校里的学生鲜少能见到异性,校规也规定,女性不能出现在男生宿舍。但这群正值青春的男孩子,怎么会不想和异性交往接触呢?
苏世民思来想去,还是觉得校规不合理,我们要争取正当的权利,让女生也能合理合规地走进校园。
于是,他准备了一张问卷,询问是否会因为异性出现在宿舍里而妨碍学习,借着午餐时间在校园大肆分发。不仅如此,苏世民嗨请《耶鲁每日新闻》的副主编把这份问卷报告发布在了报纸的首页,这下上级领导想不注意都难。
很快,这条延续了将近270年的校规就被废除,也因此,苏世民在耶鲁的威望水涨船高。
图片来源自 Google

1969年,苏世民从耶鲁大学毕业以后,设法在一家名为Donaldson,Lufkin&Jenrette(DLJ)的机构资产管理公司找到了工作。
这段工作经历让他对股票市场、资金管理业务,以及如何分析财务报表产生了基础认识,但当时的这个毛头小伙并没有系统学习过金融相关的知识,也不懂基本经济学的原理,工作起来也是一头雾水,经常挨骂。
他知道长此以往,混吃等死绝不是一个好主意,于是他转而去到哈佛商学院深造,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片来源自 Google

1972年,苏世民获得了哈佛MBA学位,随后进入了华尔街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工作。在这里,脱胎换骨的他展露出了无与伦比的商业野心和潜质,他聪明自信、事业心强、控制力和领导力都极佳。
他出色的工作能力嗨得到了原雷曼兄弟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皮特·彼得森(Pete Peterson)的青睐,也因此结识了很多金融圈子里声名显赫的人,这里也就成为了他大展宏图的起点。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彼得森很器重苏世民,两个人惺惺相惜,不仅是工作上的好伙伴,私下里也是好朋友。31岁那年,苏世民成为雷曼兄弟全球并购的董事总经理,同年促成了一笔4.88亿美元的并购交易,饱受赞誉,前途一片光明。
但天有不测风云,上世纪80年代,雷曼兄弟内部斗争严重,美国运通(AXP)收购雷曼兄弟,彼得森被排挤出局,连带着苏世民也辞职离开。
失去工作之后,年少的梦想和追求在胸中冉冉升起,他想创业,他决定创业!
只是,彼时怀抱一腔热血的他并不知道,这个决定会带给他多少挫折和磨难,也不知道这会成就他怎样传奇绚烂的一生。
图片来源自 Google
离职之后,苏世民沉寂了一段时间,虽然也知道想要创业,但对具体要做些什么、怎么做,还是有些迷茫。
直到一年后,苏世民和前上司彼得森意见达成统一,两个人琢磨着,各自出资20万美元,成立了黑石公司(Blackstone)
公司的名字来源自两个人姓氏的组合:苏世民姓“施瓦茨曼”,在德语里是“黑色”的意思;而皮特的姓是“彼得森”,在希腊语里意思是“石头”。因此公司名就叫“黑石”(Blackstone)。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创建之初,公司上下只有一名员工,还要兼任彼得森的秘书,除了这三个人,只剩一个空荡荡的办公室和几张孤零零的桌子。

现实也确实很难。
“被我们视为最可能点头的19家客户,一个个拒绝了我们。总共有488个潜在投资人拒绝我们。”虽然屡屡碰壁,但他并不气馁,而是越挫越勇,在不断的低头和失败中,他懂得了什么是谦卑。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六个月之后,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苏世民去拜访了英国最大的保险公司——英国保诚集团,去谈投资时,保诚的首席投资官只是在一旁默默听着,嘴里嚼着三明治,一声不吭。
苏世民没有受到影响,不遗余力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终于对方在吃到最后一口的时候,放下了三明治,说:“你的计划听起来很有趣,我愿意投一亿美元进去。”
这笔钱对苏世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正是保诚集团的认可让后来者看到了黑石的潜力,不久之后,通用电器总裁杰克韦尔奇也入伙了。
图片来源自 Google

苏世民相信:“处于困境的人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问题上,而答案通常是解决别人的问题。”而这场成功的关键点正在于此,不断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到对方的需求,抛出有益的合作方案,才能赢了投资方的心。
可以说,渴望成功和专注于成功成为了苏世民的标志,他坦言,当初创办黑石集团就是为了成为华尔街的赢家,他的成就无疑兑现了自己年少时许下的野心。
图片来源自 Google
此后,黑石集团在其建立的30年内,保持着30%以上的年平均增长率。如今,黑石集团已成为集私募基金、房地产、资产管理和财务咨询等多个领域于一身,资产规模超过 2000 亿美元的全球性商业帝国。
而苏世民本人,也当之无愧地成为私募帝国之王。
虽然在外人看来黑石集团一路高歌猛进,但这背后笼罩的是血的教训和无处不在的强大压力。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苏世民不是没有经历过挫败。
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当属1989年,他在一意孤行下,不顾众人反对,对钢铁公司 Edgcomb 投下赌注,结果就在几个月之后,钢铁价格猛烈下滑,这笔交易赔到血本无归
听闻消息,投资人冲到苏世民的办公室,对着他破口大骂,质问他到底水平行不行?苏世民全程一声不吭,一句也没有辩白。他知道这是自己的错,自己盲目自信,不听取他人意见,因此导致了这次投资的失利。
自那之后,苏世民痛定思痛,决心整改黑石内部投资决议的过程,要求所有的项目必须要由投资委员会集体做出投资决定,当然,一旦项目出现了问题,其结果也要所有人共同来承担。
图片来源自网络

《福布斯》杂志中,黑石集团前雇员马克·盖洛格里(Mark Gallogly)曾提到,黑石集团的会议从来不走客套的形式,简短直接地切入主题,以结论作为开始展开讨论,因为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讨论解决。
这也在公司内部形成一种团队共享的文化,苏世民要求自己可以用心聆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而不在乎资历等级。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公司,苏世民的要求称得上十分苛刻,有人说,他对成功的渴望和期待如此之高,以至于他即使做到最好,也只能与期望持平。
图片来源自 Google

不论是当初那个只有几位雇员、无甚名气的小公司,还是现在这个拥有几百位雇员,每年拥有超过850亿美元收入的世界上最大私募股权基金公司之一,苏世民对待工作从不松懈。他每天至少工作12至14个小时,日程以15分钟为一单位被排满,被助理形容“是个永不停歇的发动机”
在他的强势领导下,黑石内部形成这样一条“潜规则”:不论是谁,只要犯错,就必须离开,没有第二次机会。
对于苏世民来说,一直想赢,永无止步,是一生的课题。
纵观苏世民的一生,高潮迭起,精彩不断,从卖手帕、打零工的小朋友到如今称霸华尔街的投资帝国之王,辉煌背后也曾有过被践踏、惨痛失败的教训。
他争强好斗,从不满足,正是这份永不止步的进取精神奠定了他一生的不凡,而他对于人生和教育的态度,值得每个追求成功的人借鉴和学习。
近几年来,苏世民所领导的黑石将加快进入中国市场作为了自己在亚洲的重要举措。苏世民相信:“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对西方来说,这意味着要更全面更细致地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环境。”
苏世民学院
该项目面向全球选拔来自世界顶尖大学本科的毕业生
在清华大学攻读为期一年的硕士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一次偶然的机会,苏世民结识了中国教育界的几位精英人士,于是计划设立一个大型教育项目,也就是后来的苏世民学者项目。
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苏世民曾说:“西方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来到中国,不是为了干别的,而只是为了了解中国,这在200年来还是第一次。”
他更加相信,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都将从中受益,随着经济合作关系由此增加,世界将迈入共同繁荣的新纪元。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Cheryl,精英说90后作者,英国海归,用心写字。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Reference:
How Stephen Schwarzman Built The Blackstone Group
The Man Who Bought New York:Money hasn’t made Stephen Schwarzman universally beloved. Who cares?
Stephen Schwarzman doesn't stop: An exclusive Q&A with Blackstone's chief
史蒂芬·施瓦茨曼:华尔街最苛刻的老板

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我一直都想赢
史蒂芬·施瓦茨曼:黑石帝国之王
从卖手帕的穷小子到华尔街之王,清华最难进的学院为什么用他的名字命名?| 远读重洋
精英说社群邀请
还没看过瘾?
扫描二维码
添加精英说首席助手微信
邀您加入精英说读者群
参与最新、最in的社群讨论
“在看”我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