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我理想中的“停课不停学”。这样的不停学,不是对焦虑家长的安慰,不是对特殊空档期的填补,也不是“课堂内容”向“网络教学”的简单复制,而是让这场疫情成为学生的大课堂,让一代人在危机现实中学习、反思、铭记。不停学,应该是跟着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些流着泪的人们融合在一起,脉搏一起跳动,思考保持同步,情感保持共鸣,而不是在战疫大环境外隔离出一个脱离现实的温暖小环境,等孩子们长大了再去回顾,等疫情结束后浓缩成案例写进教材,等总结时的陈词滥调和宏大叙事。
曹林|文
上面要求“停课不停学”,下面轰轰烈烈动员起来,又是网课,又是直播,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各种慌乱,各种不适应产生的情绪。舆论反弹下,有关部门最新的要求是“特别不提倡、不鼓励、不希望、不建议各高校在疫情期间都做直播课”。有老师吐槽说,要求在线教学,可能还好办,这个含糊的“不提倡、不鼓励、不希望、不建议”,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停课不停学”引发的认知混乱和基层反弹,见证了长期的应试教育带来的改革惰性和思维局限。
对“停课不停学”有很多吐槽,什么增加家长负担,孩子负担本来就重,给防疫添乱,效果很差,形式主义,让家长让老师疯了,等等。信不信,如果教育部门没有“停课不停学”,家长更会疯,批评声更加铺天盖地。“停课不停学”貌似是教育部门作出的,实际上是整个社会教育焦虑的一种体现。这种焦虑见不得孩子有“不学习”的时间,见不得半点儿“放空”。一有点儿空隙,就必须填满,何况这么长的时间,怎么能够容忍孩子“不学习”?
回想一下去年某些地方推行了一些教育减负措施后,招来了多少骂声,多少家长如坐针毡,教育部门承受了多少骂名?如果这一次没有“停课不停学”,没有课程去填补孩子的这种长假期,没有“让孩子保持学习”去安放家长的焦虑,教育部门领导真会被口水淹死的。
这种“停课不停学”的焦虑,与假期拼命报兴趣班,与休息时间报各种培优班,与平常把孩子的每一个童年休闲时光都填满,从早上6点起床到晚上11点睡觉的无空隙学习管理,是一致的。有没有看到,孩子的寒假还没有结束,“停课不停学”就蠢蠢欲动地提前终结了孩子的假期,以致于教育部门不得不发文叫停这种“抢跑”。
理解“停课不停学”背后上上下下的焦虑。无法预期疫情何时结束、何时可以恢复常态,误什么也不能误了孩子的教育,孩子在学习,学业不荒废,人们就不会太慌张。人们总有一种“落下课程就耽误一生”的慌乱,也担心长时间的假期会让人懈怠,所以急于想着用课程和教学把这段特殊时期填上。不管网络教学效果如何,起码是一种安慰剂,让家长和社会稍稍安心,孩子一直在学习。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也有一种学习叫“你妈看着你在学习”。
我并不反对“停课不停学”,实际上,“不停学”是一个伪问题,中国的孩子何时停止过学习?即使是寒假,学习什么时候停下来过?高考的鞭子,家长的眼神,就业的压力,社会的焦虑,培训班的推动,无处不在的焦虑贩卖和教育规训,哪能停止学习?我想说的是,社会上上下下不要用那种自我安慰的形式主义和“课不能落下”的应试思维去填满这个特殊时期。不是停不停学、要不要学的问题,而是怎么学的问题。疫情对中国社会提出了挑战,也给教育出了很多考题。疫情给常态教育按下了暂停键,怎么办?不要急于赶紧找一个网络替代途径去让原有的教育内容不受影响,不要急于想着把这个时间用知识点和答案填满,能不能慢下来好好去学习思考。
是的,我最想说的是疫情教育,没有疫情教育的“停课不停学”很容易学了白学。网络教学效果不好,缺乏面对面的交流,网速太慢,学生没有自制力,这些都不重要。这些问题,都是“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灌输教育的延续,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者。以学生为主体的“不停学”,被偷换为“不停教”,仿佛只要“不停教”就会有“不停学”,就会有不断的学习效果。我欣赏的“不停学”,是借助疫情的现实,用现实的命题去驱动学生的主动思考,用特殊时期的慢节奏和标准答案的失灵,去培养一种贴近现实的深思能力。
学生的主动性如果不被调动起来,在线学习真会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成为自欺欺人的假学习。眼前的现实,每天刷屏的新闻,跳动的数字和背后的人,热议的话题,知识分子的忧思,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最好的活教材。不妨带着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这场危机为何发生?为什么医生的警告没有引起重视却反受训诫?为什么钟南山能享有这么大的威望?我们重复了哪些在SARS中犯过的错误?医生为什么值得尊重?一个国家为什么不能缺少舆论监督?不停学,不是把课堂搬到网上,而是搬到现实命题的考问语境中。
如果你有志于以新闻为业,疫情新闻中那些刷屏的调查性报道是最好的教材。如果你想让孩子热爱文字文学,那些记录疫情现实的文章和刷爆朋友圈的诗句,是给孩子最好的启蒙材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那些触及灵魂的文字,一字一字地读给孩子听。如果是公共管理专业的,比较一下不同城市应对危机的反应和民间评价,这是最鲜活的案例教学。学法律的,看看那些被粗暴挖断的路、被乱封的小区、高速上流浪的湖北车牌司机,理解现实与理想的法律差距。
孩子的数学课,让孩子关注每天疫情地图上的数字,更要关注后面的人。孩子的英语课,不只有新冠肺炎的英文简称,还应该有那些外国友人怎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武汉的支持,钟南山接受路透社采访时那流利的英文传递了哪些信息。孩子的语文课,如果只有教材里的阅读理解,而没有基于疫情好文的阅读理解,那种“不停学”是失败的。
这是我理想中的“停课不停学”。这样的不停学,不是对焦虑家长的安慰,不是对特殊空档期的填补,也不是“课堂内容”向“网络教学”的简单复制,而是让这场疫情成为学生的大课堂,让一代人在危机现实中学习、反思、铭记。不停学,应该是跟着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些流着泪的人们融合在一起,脉搏一起跳动,思考保持同步,思考保持共鸣,而不是在抗疫大环境中隔离出一个脱离现实的温暖小环境,等孩子们长大了再去回顾,等疫情结束后浓缩成案例写进教材,等总结时的陈词滥调和宏大叙事。
落下的课程,无论如何都可以补上,不跟着现实危机的挑战一起反思和学习,不吸取教训,仍然把头埋在教材中而背向现实,这样的“停学”,才是对一代人的最大耽误。

《时评写作十六讲》是我评论从业近20年、评论教学近十年的一次全面和深入的梳理,每一讲都涉及评论写作的理论讲解与思维训练,对实践进行了萃取和提炼,总结出学习者可以把握的“抓手论”“身材论”“钩子论”“包袱呼应论”“网状案例论”“逻辑单链论”等实操技巧。本书得到了诸多北大学生、高中生家长、评论课教师、高中语文老师、新闻学院院长和资深评论员的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