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蓝字标⭐「维小维生素」

一起做一个有料的人

“坚持原创的公众号不到7%,你真有眼光”
这是「维小维生素」第526篇原创文章
全文阅读约需6分钟

恐慌才是最野性的瘟疫。
这几天,关于武汉新型病毒肺炎的消息,图片的、链接的、视频的,就像漫天飞舞的纸片一样,蜂拥而至每一个我们能接触到的社群。
即使平时封闭得只会到菜市场买菜的我妈,都已经给我转了十几个抖音视频(我怀疑她自己都没有装过抖音)。
甚至我远在美国的好朋友,也给我发来了支援口罩的链接。
说真的,我自己也不能自已地刷朋友圈、刷微博、刷网站新闻、刷微信群。
然后强迫症一样刷京东看看还有没有口罩。(然而还是没有)
更有微博网友坦言,自己已经进入了不刷微博不罢休,不看消息就睡不着的失控状态。
这是一种病,得治。
我们已经对过载的信息产生了依赖,甚至是生理应激。
这种情况下,别说判断和思考了,一切变成了机械的翻阅,痛快的转发,人云亦云的愤怒。 
事实上,每当陷入重大的社会事件中,总有一些声音是扰乱视线的。
总有一些图片角度是片面的,总有一些言论是偏颇甚至自私的。
正如2003年1月,广州市中山三院收治了一个叫做周作芬的病人,那是一个“超级传播者”,50多名医务人员被感染。
当时小道消息甚嚣尘上。
广州地铁在中山三院门外建了一堵施工围墙,结果被传播成——中山三院要封院。
2011年,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地震,造成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一条QQ消息称,“碘制品可以防辐射,多囤点盐、海带……”,结果日本彼岸的一场天灾,演变成中国此岸的一场抢盐闹剧。
成年人最难做的就是判断,但是此时,每一刻,我们都要做。
病毒之所以能够传播,根本的原因是每一个人都是散播节点。消息之所以能制造恐慌,和病毒同理。
越是非常时期,越需要冷静的传播。
你的每一个转发,可能牵扯的是成千上万人的情绪。
尤其是现在,疫情一起,谣言可以说是一波接着一波。
先是一则“内部录音” 在朋友圈转疯了。录音还不够,来了一段聊天记录解读。
这段信息之所以最先被传成了“爆文”,最巧妙的地方在于它用了微信聊天记录的方式。
当在人群中传播的时候,接触到的人,第一时间以为是朋友的朋友所打探的“内部消息”。
为什么这一招这么灵光呢?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课题组曾经做过一个研究,里面指出非常重要的一点: 
“但凡人对人的传播,都更容易传送、放大、扭曲事件。
比如,口耳相授、电话、电子邮件、QQ聊天……”
点对点的传播,莫名地,信任度就是大于点对多的传播。
然而,点对点的传播是最难查究信息来源的。
一个不知哪儿出来的聊天记录撒个弥天大谎,在只有一个昵称、一个头像的情况下,它胡说八道的成本,真的太低了。
接下来,更多更荒唐的谣言就多了去了。
比如,有人在微博发了一个视频:
不多久,视频就被辟谣,所谓“三具”:一个是两床被子叠起来,一个正在输液,一个是空床。
就在昨天,连白岩松对话钟南山院士的节目,也可以在朋友圈瞎传了。
但是其实当天的节目单里,根本就没有这一档节目。随便一查,不攻自破。
也许这些微博、朋友圈最终的目的不过是博人眼球,但是却会如协和医院的外科医生所说,造成“当前疾病是一分,而恐慌是十分。
直接造成一些轻症患者,没事打个喷嚏就往医院跑,让医院拥挤不堪,人满为患,甚至增加从无染病到染病的可能。
实际上,1953年,传播学者克罗斯就提出过一个公式:
R=i×a/c
即: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
我降维用幼儿园级别的话术来解释一下吧,就是——
终止谣言的方法有两个:
及时公开信息,让谣言止于真相;
提高鉴别能力,让谣言止于智者。
那在非常时期,我们该怎样找到靠谱的信息呢?
第一,可以去专门的辟谣网站查询信息真实性
腾讯旗下有一个“较真”平台,专门抓取辟谣新闻信息,并且集中展示。
我几天以来一直有跟踪这个平台的信息速度,应该说是非常及时的,假消息一出来不久,它就开始辟谣了。
第二,更相信“第一手”信息
什么是“第一手”信息?
这是相对“口口相传”之后的“二手”信息而言的。
一般来自于:亲身经历、真实朋友的陈述、派驻记者客观描述、现场拍摄等。
比如这次肺炎后武汉的情况,就有B站up主拍摄了武汉的街道和超市,是不是比你想象中更有条不紊:
他还拍摄了药店里面的口罩供应情况,Emm……虽然N95没有了,但普通口罩比想象中充足:
上4图来源:B站林晨同学
还有一些一手信息来自于派驻记者。
比如有一个新闻App就派驻了5个“不怕死”的记者,坚持在武汉采访报道。
他们采写的信息就相对比微博、微信群的信息更加可靠。
上图来源:“可能吧”,作者Jason Ng
再比如一些国外网站,也会有派驻记者去湖北村庄亲自采访,先忽略新闻观点,我们可以至少通过影像看到实际情形。
为什么我强调要更相信“第一手”信息源呢?
因为网上流行的很多信息源都是翻查资料,并经过再加工而来的。
比如此前特别火爆的一篇关于澳洲大火的文章,据说获得了千万级的阅读,我转发给澳洲的朋友后,大家纷纷表示“不可置信”。
因为所谓“摧毁了2500个家庭”,实质上只是“2000多所房屋被毁”;
所谓“5亿多只动物被烧成焦炭”,只是:
“悉尼大学生物多元化专家狄克曼教授(Chris Dickman),根据自己2007年就新南威尔士开荒、伐林的影响向世界野生基金会提交的报告,估算出大约5亿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虫类动物被困在丛林野火中。”
人家是“估算”,在文章描述中成了“既成事实”。
所有的信息再加工,都可能含有触目惊心的词汇改装,以及未经证实的是非判断。
你要不要选择盲目相信?要不要转发?这要看对事实伤害的程度。
如果事实伤害到人心的稳定,我劝你还是围观得理智一点。
最后,可以使用Google alerts订阅信息
Google虽然已经退出中国,但是Google Alerts的信息订阅依然可以自动把每日权威渠道的信息更新发送邮件给你。
只要选择想要的关键词、信息语言、信息来源等,就可以创建订阅快讯。
Google的信息源基本来自新华网等靠谱的信息媒体,订阅后你能看到更综合的信息汇总,方便自己下一个更理性的判断。
写在最后
2020年春节这几天,我们的确过得很不好。各种消息都让我们在疫情中惴惴不安。
恐惧和恐慌,一字之差,却跨越了理性和盲目两个极端。
这当中更根本的原因是:
信息变化太快了。
指向太多了。
消息太庞杂了。
大量的噪音和流言,纷纷扰扰着各种各样的群聊、朋友圈、微博。
这当然要责怪那些恶意的传播者,但我更为坚信的是:要把愚昧锁死在更小的方寸,就要让更真实的信息重现眼前。
所以,作为希望为抗疫贡献一分力的你,送给社会最好的礼物,就是不信谣、不传谣。
这个年,抗病毒除了需要你的免疫力,更需要你的判断力。
一切真相终会水落石出,我相信,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小维の叨逼叨:
对于这场传染病,我并没有看成灾难,我内心依然坚定乐观,甚至今天全球金融市场开市A50期货大跌,我依然认为没必要离场,毕竟这应该只是一场短期干扰,而经济和资金面始终会走向宽松和暖。今天留言谈一下:你这个春节过得怎么样?留言区,我们不送书了,挑选最精彩留言并且点亮“在看”的同学送硬通货口罩5个,快递到家。
-END-
标⭐「维小维生素」不再错过有料文章
既然在家闲着也是闲着
不如参加9元就能学的训练营
更多小维原创文章
点击即可阅读▼
欢迎关注我专门写理财笔记的新号
至少你在赚钱这条路上
不会退步
点亮“在看”,给全国抗疫一线的人们加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