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蓝字标⭐「维小维生素」

一起做一个有料的人

“坚持原创的公众号不到7%,你真有眼光”
这是「维小维生素」第536篇原创文章
全文阅读约需9分钟

这阵子,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影响。比如,不能出去吃大餐了,不能和兄弟喝酒了,不能见honey了。
甚至有些人,不能回家了。
我的一位闺蜜说:“周末自己开着车,在城市里溜达了两圈。”
我说:“咋了,在家里憋疯了?”
闺蜜说:“不是,是想买房子了,所以先看看哪里比较合适。”
原来,闺蜜租住的小区,条件绝对不差,之所以想买房子,是因为上周从家里回来,走到小区门口被拦住,要求证明是业主,如果是租户就要打电话给房东,让房东证明。
结果房东没接电话,她楞是在寒风中苦等了半个小时,远看家门而入不得。
她一边说着,一边义愤填膺:
“一些说没带身份证的业主,也毫无阻拦进去了。自己真的在里面住的,没房而已,就拦在外头了……我决定了,我要买房!”
没想到一场疫情,把中国人对房子的执念再加固了一把!
每次发生对经济打击大的灾害性事件,往往事情过后开发商有阵子难过,但政策也会出一阵子扶持。
结果就是,房价会突突突呼应一下。
那么,我们该为了一场情绪冲动买房吗?历史会重演吗?
我理解大多数人的情绪冲动
闺蜜的那个小区,不是唯一一个。像闺蜜这样无家可归的,也肯定不止她一个。
多个城市相继出现了以防范疫情为由,对无论身体是否健康的租客一律禁入、劝返的事件。
成都有个小区,禁止市外租户进入小区,如果租客要进小区,房东租客要各自交50万保证金。
看到这个数字眼前一抹黑的,估计不止我一个吧……
杭州有一对情侣从外地返回,女方因为是业主,所以准许进入小区。
而男方,不好意思,被拒门外,被迫去住酒店。
还有些地方从房东入手,下达最严禁令,不能将房子新租给外来人员,对空置出租屋断水断电,即使想偷偷回去都不行。
有些地方虽然没有明文拒绝外来租客,但如果出租房发生了疫情,要追究房东责任。
老实说,房东真的是无辜的。但无奈啊,只能直接让租客暂时别回来了。
我就奇了怪了,难道房产证就有隔离病毒的奇效?
而且,说好的租售同权呢?
在一场疫情之下,有房or无房居然成了区分人群的标准。
有点可笑,可是,竟是赤裸裸的现实。
两个字,魔幻!
愤怒归愤怒,但很多租房一族似乎一夜顿悟了“有房等于安全感”的真正含义。
以前对于租房生活说得多么潇洒,现在才知道,所谓房子,换回来的是随时有室可居的安心。
  • 起码你不必担心门口的保安对你二话不说拦住,
  • 不用害怕房东突然一天通知你2天内搬走,
  • 也不必担忧工资没涨一分钱但租金又上涨了10%。
一场疫情,让房产证竟成了归家通行证。
这张通行证,既然迟早都是要去拿,不如趁着这个机会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底气去买。
买房子不只是买资产,
更是买资源
对于租户不让进小区的做法,我不赞同,但是我可以理解这种做法的逻辑:
有房子的业主,意味着他们的生活轨迹就在小区内以及附近,对于疫情的防控较好把握。
而租房子的人来自天南地北,接触过不同地方的人,被感染的风险更高,因此更要严加管理。
即使没有疫情,租房与买房的人,所能获得的资源也是不一样的。
最直接的就是子女教育问题。
早在2017年,租售同权法规就已经提出了,租赁房屋的家庭子女也可就近上学,而且在一些城市的居住积分管理中,对租赁住房达到一定年限的,实行“租购同分”。
但多位知情人士表示,就近上学在实际操作中,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租户想要让孩子上教育资源较好的知名公立学校,可能性非常低。
很不合理吧?
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就是一种合理分配。
为什么呢?
因为每一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医疗资源,或者其它配套资源,肯定都会先满足本地居民以及对本地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外地人。
那怎么判断一个人对城市的贡献多少?
说真的,没什么办法。
既然都没有办法了,那看房子,不失为一种相对公平的办法吧。
买一套房子需要交的契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光税费就做了不少贡献,还有后续的房屋装修、家具购买等等,上下游行业都因此受惠。
如果你在这个城市买了房子,说明你大概率会长期在这个城市发展下去,已经跟这个城市更深度地捆绑在了一起。
毕竟很多城市都要求缴满5年社保才能买房呢,能买房子的,是半个本地人了。
所以,买房子岂止仅仅买一砖一瓦?
本质上,买的是这个城市的配套、教育、医疗、商贸;
买的是自尊心和存在感;
买的是一种理直气壮的生活方式。
无论买什么房子,
这四类千万不能碰
回归买房子这件事。
我相信疫情过后,那些蠢蠢欲动的人一定不会闲着。
而开发商们,早已经断粮断水小半年,心里面就想着怎么打骨折把存货变现。
恒大集团已经出手了,全国楼盘75折优惠。
而央妈也没闲着,各种放水的举措层出不穷:
刚需、促销、资金各种推动,疫情后的房产成交应该会迎来一波小阳春。
而你动手买房之前,我只给两个字:多看!多看!多看!
你看过的房子越多,你头脑里面对于想买怎么样房子的概念,就会越清晰。
为了防止头脑一热就下单,我建议大家以下四类房产,不要随便看到低价就硬碰。
类型一:老破小
老破小就是指楼龄老旧,装修很破,面积很小的房产,这类房产因为建得早,大多处于城市中老城区的老中心。
这类房产的地段可值钱呢!为什么不能碰呢?
答案很简单:老破小只给了你寄居的空间,并没有给到你生活。
有多少人在这次“全家宅”里,得到一个痛苦的领悟:房子太小,就连在家里散步都要全家人排队轮流!
所以,改善型买房,一定要适合全家人的居住生活,不能只盯着地段看。
另外,老破小还有一个致命缺点:未来谁会接手你的房子?
5G都快普及了,就要进入物联网时代了,你就不要指望90后、00后甚至10后,去接盘一个没电梯、没停车位、没有活动空间的小区了,对他们来说,宁愿去住公寓。
类型二:商住公寓
市场的选择千千万,如果你是首套刚需或者改善型购房者,真没必要趟公寓这个浑水。
首先,最坑的是高额税费。
商住公寓二次售卖时,要征收至少30%的土地增值税,且实行四级累进税率(和个人所得税一个道理),再加上营业税,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加起来就相当惊人了。
所以,公寓你买的时候容易,卖起来就没那么简单喽!
其次,公寓很难落户。
我们买房,买的不是砖头,房子背后是户口,户口背后是城市服务配套和福利政策,买的是一连串的资源,例如教育、医疗、就业机会、阶层通道等等。
买房子,居住第一,投资第二,千万不要主次颠倒了。
类型三:远郊房
什么是远郊房呢?
一二线城市通勤距离超过极限25公里,通勤时间在90分钟以内;
三四城市超过15公里,通勤时间45分钟以内,超出时间的就属于远郊房。
远郊房呢,最喜欢标榜的是“临深、临沪、环京”这样的概念。
实质上换成俗一点的话就是:坐车俩小时,回家鸟不拉屎。
嗯,差不多吧。
讲真,你能坚持每天早上通勤时间2个小时去上班吗?能坚持多久呢?
都是普通人,谁还不想早上懒个床呢。
那些地铁沿线的房子为什么永远受欢迎,就是人性决定需求,而需求决定价格。
类型四:小产权房
小产权,简单来说,就是一些开发商跑到农民家花极低价钱买地(比如:宅基地)然后在上面建的房产。
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类房产没有合法的土地使用证和预售许可证,购房合同不会给你备案,所以根本就没有产权。
没有产权的房子,谁能保证就一直属于你呢?
所以,这个险,还是不要冒了。
写在最后
有人说:“买房子如同下棋,棋差一着,生活满盘皆输。”
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每一天,都在未知的剧本中演绎各自的生活,不知道即将迎接的是什么挑战,能做的,就是把握住当下的机会,给未来多一份应对风险的确定性。
有人统计过数据,每次发生重大公共事件后,人们的购房意识就会特别强烈。
无他,经历过离别的人,会特别渴望安定与团聚。
希望在这一场疫情的洗礼下,安然度过的人们,多想一步未来,多做一步规划。
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天,房子真的就成了你的庇护所。
小维の叨逼叨:
今天的你的公司复工了吗?你买到口罩了吗?明天我会写一篇文章教大家到哪里靠谱地买到合格口罩,想看的点一下“在看”吧。今天留言谈一下:你下了买房的决心了吗?留言后的童鞋可以参加抽奖哦↓↓
来个抽奖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周吧!新的抽奖看这里,点我抽奖!点我抽奖!
-END-
标⭐「维小维生素」不再错过有料文章
小维推荐你参加9元就能学的训练营
更多原创文章
点击即可阅读▼
奥斯卡爆款《寄生虫》: 富人在上,穷人在下
欢迎关注我专门写理财笔记的新号
至少你在赚钱这条路上
不会退步
原创不易,“在看”一下为作者加鸡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