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9号全国大多数行业“线上返工”,217日学生“在线返校”,疫情虽然还没结束,但越来越多人都在以跟平时打开方式不太相同的姿势努力回归正轨中。
虽然大家还是时不时在朋友圈、微博里花式吐槽,看起跟往常没啥两样,但还是能察觉出一些心态上的异样。
比如我,这大半个月在家对我妈发脾气的次数比前面半年加起来都多;平常稳如泰山的小伙伴也天天在家远程近战跟父母、朋友撕逼。
每次吵完我都很后悔,可是第二天,同样的闹剧又会再度发生,火气好像怎么也压不住。
打开微博也是,各种悲观、愤怒情绪四处飘散流传。
每个人都是在一边处理恐惧,一边应付生活。
但是,疫情终究是会结束的,虽然还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期间,生活该过还是要过,还得过得尽量好。
这篇文章就想梳理和探讨一下,这段时间我们都经历过哪些情绪困境,而面对不知何时才会结束的疫情和还将持续一阵的宅家生活,又该如何获得更好的体验。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37度2。爱坂本龙一,爱可口可乐,爱做梦。用文字开启另一个平行世界。
宅家的各种不适
是普通人必须要应对的战场
一场疫情爆发,伤害是全域性的,不仅生理上,更有心理上的,它甚至跟你是否确诊感染没有太大关系。
17号,我翻到一位家住武汉女孩的微博,她在微博上绝望发问:小区封楼了,物管是不是要把他们一家饿死才安心。
其实第二天问题就已经解决了:通过沟通协商,她上街采购了食品。
但是,她描述的封城封楼期间的状态,让人揪心:四面楚歌,崩溃边缘。
她没提前买好菜,是因为没有收到即将封楼的消息。
网友质疑她天天在家为什么不关注新闻,她回答:
因为她所在的企业涉及民生保障,9号就在线复工了,人力资源部不时发出“疫情之下,人工成本紧张,不努力干会被裁员”的暗示,人心惶惶。
而她男友的企业一直未复工,等同于半失业,所以她只能一个人死撑,早上8点忙到晚上11点,保住工作以维持生计,毕竟谁也不知道这场仗打到什么时候才结束。
还有更绝望的另一面,她在武汉,感染风险极高,高压之下还得做好自我防护。
日子绝望极了。
除了睡觉和工作,其他时间她都和男友在家撕逼、对骂,吵完又不能摔门出去,只能坐在地上哭。
两人都有各自的委屈,她觉得加班很累,又看不惯男友整天玩游戏逃避现实、不分担,但男友也是担心失业,前途未卜,心理压力大。
害怕染病的恐惧、担心失业的忐忑、前途何去何从的迷茫,在这人身上以最激烈的形式全部演绎了一遍。
当然,这个例子可能比较极端,毕竟当事人身处风暴眼,压力非普通人可比。
但我们身陷疫情中的其他人,也或多或少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还有其他很多问题。
夫妻间常年不睦,父母、子女间的代沟隔阂,家庭分工不合理的矛盾……都在这个被迫长时间共处的非常时期中被逼得现出原形。
每个人都是一会儿愤怒,一会低迷,一会儿哭唧唧,一会儿笑嘻嘻。
不过,疫情之下出现这些情绪却是正常的,研究者证实了这一点。
24号发布在柳叶刀精神精神疾病专刊(Lancet Psychaiatry)的一篇评论文章《Timely mental health care for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isurgently needed》提到:
在突发未知的灾难出现时,产生各种应急情绪很正常,那是人们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时所产生的正常反应。

突然出现的新冠肺炎病毒,短短数周已感染7万余人,没有人知道它何时离开,会不会离开,也没有人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感染,会在什么情况下被感染。
为了与之对抗,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几乎全线停摆,后续连锁反应带来的危害性无法估测,种种未知因素让人发疯。
能不有情绪么?
但是,虽然产生情绪是正常的,却并不代表这些情绪是健康的、可忽略的,它依然需要及时自我干预。
戒不掉的网络新闻
可能让你陷入“同情疲劳”
我是85后,初中时正好也遇上了SARS,跟很多同龄或更年长的朋友讨论过,为什么这次新冠疫情给人造成的恐慌和绝望程度远超SARS
排除病毒特性、当时年纪较小、离疫区较远等各种因素,大家都共同承认的一点是:这次疫情,网络的力量太可怕了。
有多少人抱着手机从早刷到晚,每天都在以下两种情绪之间反复切换,根本停不下来。

不可否认,瘟疫当前,每个人都有及时更新信息的诉求,但有时候,我们可能也是在通过刷新闻的方式暂时逃避焦虑。
曾经风靡互联网圈的《上瘾》一书的作者Nir Eyal,在新书《Distractable》里提到:人往往会为了掩盖或者逃避深层次的麻烦或痛苦,而先将注意力转移到较容易的事情上,从而获得一种掌控感。
如果这种转移真的能帮助到自己,也不失为一种临时性的应对措施。
但现实是,这次疫情里,很多人的情绪不仅没缓解,还被拖入“同情疲劳”迷局,伤心难过后留下满满的愤怒和无助。
从最初各家医院在微博求助捐赠物资,到疫区弱势群体网络求援,再到最近集体声讨甘肃女护士剃发出征不尊重女性。
我们在试图助人为乐的同时,情绪也24小时不间断的在网络中浸泡,直到发肿、溃烂。
同理心是一项消耗巨大的心理活动,如果它产生的同时无法及时匹配相应的行动,就会让人更加焦虑和难受。
而这正是我们越来越痛苦的原因。
借助网络逃避焦虑,反而越绝望;越绝望,又更加逃避,我们就被钉死在负性情绪循环的轮回里。
最终,数以亿计的负性循环被统一投放到网络中一并发酵,呈现出指数级的恐慌情绪蔓延。
解决焦虑
你需要“自私”一点
疫情发展到今天,其实已经有初步被控制住的迹象,不少城市都出现了0新增,随着气温回暖,胜利应该指日可待。
已经到了这个阶段,我认为最好的对抗焦虑方式是:该干嘛干嘛,让一切回归正常状态。
年前制定的考试复习计划可以开始实施了,网课听起来;待处理的各类事务办起来,有些部门没复工,那就先做好一切可以做的其他准备。

原理很简单,就是小扎说那句: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疫情当然是还没有结束,出行也还有诸多不便,但是我们可以假装它已经被打败了,先斗志昂扬的运转起来,假戏做久了,也就成真了。
当然,还是要坚持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
一切都正常了,还有什么可焦虑的?
其次,保持乐观,坚持正念练习,活在当下。
这一条主要适用于那些目前仍然对疫情感到极度恐慌,担心害怕自己或家人被感染的朋友。
正念练习其实是一套系统的精神训练方法,在这里简单将其归纳于八个字:活在当下,接受现状。
这一秒钟的你是健康的,你就去做健康的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这一秒钟你还没有失业,就继续认真工作。
保持对未来的乐观判断,在当下按照危机时期来打理,小心谨慎走好每一步即可。
再次,筛选有价值信息,保护好自己,你才有精力真正帮助身边的人。
不看新闻是不可能的,但你可以控制信息源,筛选几个,切忌照单全收;
对需要转发、讨论、组织的求助信息,尽量伸出援手。
但最大限度屏蔽某些单纯宣泄情绪的信息,因为那只对宣泄者本身有意义,对受困的人没有意义,还影响接收人的情绪。
最后,加强体育锻炼,物理提升快乐指数。
一句话,先把自己照顾好,你才有能力去扶持身边人。
这绝不是宣扬自私自利,而是紧急状态下的最优选择,我们都在飞机上看过航空紧急迫降指南,带氧气面罩的顺序一定是先带好自己的,再帮助身边的老人和小孩。
写在最后
说了这么多,我也清楚,这些东西顶多只对我们这些受伤程度不严重的人有点帮助,更多真正受苦的人,他们还需要更专业的心理治疗。
但社会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修复它,推动它前进。
我们其他人是湖北人民的大后方,现阶段把自己的生活和情绪管理好,先把节奏带上正轨,就能让后面跟上的朋友省点心。
毕竟,疫情一定会过去,生活还将继续。
参考资料:
https://www.thelancet.com/action/showPdf?pii=S2215-0366%2820%2930046-8
https://www.forbes.com/sites/rebeccazucker/2020/02/11/its-not-your-phone-thats-distracting-you/#2ad2c74b2b78
微博@李子李子短信,《整个社会正在陷入“同情疲劳”》
疫情期间,你做过什么让自己开心的事?

最近,你和同事、老板的沟通还好吗?
因为疫情,不论是线上的远程协作,还是复工后的职场沟通,都由于“面对面”场景的减少和复杂化而徒增许多新问题。
如果你正对和同事或老板的沟通不便感到棘手,或是你从前就觉得自己性格比较内向,工作场合沟通或表达不那么顺畅,那么你应该听听这次线上课。
我们请到了资深的职场教练Julie,她有10多年人力资源、外企互联网经验,总结出关于沟通的一个公式+一套模型。
使用公式,面对不同性格的人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用模型自测,识别自己的心理特征,建立专属的沟通方法。
课程将于2月27日开讲,现在扫码即可免费报名👇👇👇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37度2。爱坂本龙一,爱可口可乐,爱做梦。用文字开启另一个平行世界。
文中图片来自视觉中国、网络截图与影视截图,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2020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