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网上有篇文章火了!标题那是相当的吸引人啊。
其实,吴教授的“自救措施”根本不靠谱!
他推荐的板蓝根维生素淡盐水和双黄连类似,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没有临床实验证明有实际治病效果!
推荐任何治疗方法要有证据的。比如,在武汉一线的重症科钟鸣医生,当被问到某种药是否有效时,回答是,“目前并没有数据来告诉我们这些药有用还是没有用”。
吴教授推荐的方法不仅没有可信的临床证据,还可能对病人有害。
口服维生素C,不管多大剂量,血液浓度只能维持在很低的浓度,在400mg以上就通过尿液排出去啦,根本起不到作用。如果再继续吃,就会改变肠道渗透压,拉肚子了。
他推荐的每天1000IU维生素E呢?这是一个较大剂量。大剂量的VE在临床上对病毒感染效果未明,但会引起很多副作用,一般每天超过300毫克时就有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内出血、以及心脏病风险。


尤其是对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不但可能引发并发症,也会跟常见的抗凝药、降血脂药等发生相互作用。


无论如何,有临床知识的人不会建议大众自行口服大剂量的这些药品和保健品。
既然和新冠病毒最相似的是SARS病毒,那咱们参考一下SARS的治疗方法如何?

国际上的医学共识是:

  • 除了细致入微的支持治疗外,目前不推荐任何特定治疗方法。
  • 和其他病毒感染一样,抗菌素无效。
  • 也没有发现抗病毒药对治疗SARS有用。
  • 在SARS流行期间,很多患者接受了大剂量激素和利巴韦林的治疗,但现在多数专家都认为这两种治疗均无明显的有益作用,且早期和晚期的副作用很常见。
顺便提一下,有人问,“不是有报道说用了某某药病人出院了吗?”
80%的新冠病人只有轻微感冒一样的症状,病情是自限的。那些病人本来就会出院,吃不吃那些“药”都会好,就像不管公鸡是否打鸣,太阳总要升起。

仔细听了吴教授的发言,不得不称赞他是个人才!
1,善于制造恐慌。
发言一开始和结束前,反复强调武汉两个医生的死亡。用“他们都死了,你还不是医生呢”,给听众带来恐慌。
恐惧是最好的广告,双黄连不就是这样被卖空的吗?
2,善于推销。
看得出这位大师的受众是受过较好教育的同志们,被自由基这样的新概念打动了。
有个说法“免疫力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宣扬“提高免疫力”的都是忽悠,因为没有任何可以增加免疫力的药。
现在知道了,忽悠的词还要加上一个“自由基”。其实自由基已经研究了多年,但在治疗任何疾病方面,都没有效果。
预测近期会流行各种抗自由基、抗氧化的保健品,钱多人傻快来。


好了,咱们再来分析一下吴教授吧。

第一,他不是医生,从来也没有做过医生。
美国的医生叫做MD(doctor of medicine),也就是医学博士。
另外一类博士,统称为PhD(doctor of philosophy),直接翻译是“哲学博士”。这类博士包括的专业可多了,比如学英语的、生物的、电机的,等等。咱们通常听到的博士,都是这一种。
吴教授就是第二类的“哲学博士”,专业是生物方面的,做肿瘤、动物的研究,不是研究冠状病毒或传染病的,在单位是“研究副教授”。
第二,他可能不是专家。
除了他自己说了“卫生部邀请”之外,没有看到其他可以核实的资质。
估计跟那些“谢绝国外高薪聘请、毅然回国”的专家差不多哈哈。
第三,他不可能知道新冠肺炎的发病机理。
首先,现在没有人确切知道这个新型疾病的机制。
其次,这么短的时间里,如果有人研究了,也应该会是收集了大量病人资料的中国科学家啊!怎么会是一个八杆子打不着的、远在美国的、从来没有接触过新冠病毒的人?
吴教授搞科研好像浪费才能了,还是开公司吸引投资吧,这种强大的忽悠能力,不充分利用可惜了。

所以咱们普通人,看到这种貌似有道理的文章应该怎么办呢?
1,看不懂的不要随便信,更不要随便转。
这句话我是抄来的,是不是说的特别好?
专业问题,还是留给专业人士吧。
2,耐心等一天。
我知道咱们都想给家人朋友带去最新、简便易行、又有效的方法,
在朋友圈得到许多点赞也让咱们有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舒畅,
大多数的普通人也更相信救命稻草,
但是,请耐心等一等,反转很可能会出现,咱们就不会被打脸。
比如,前一天网上遍布“气溶胶”传播新冠肺炎,似乎空气中充满了病毒,大家吓得战战兢兢。
第二天中国疾控中心和科普达人的辟谣文章就纷纷出现,“目前没有证据显示新冠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
所以,天翻地覆只要等一天。
3,查证信息是真是假。
强烈推荐腾讯的较真小程序,内容丰富,知识过硬,凡是不肯定的事情都去查一查吧。
世界卫生组织官网也很好,并且从昨天起每次疫情简报都配了中文版,网站上也有新冠肺炎治疗的各种专家指南。
还有其他流行的说法也顺便澄清一下:
一个新的疾病,一定会成为伪科学的盛宴,巨龙巨龙你擦亮眼!
前文导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